首页 百科知识 五华残联倾心服务打造残疾人最亲的家

五华残联倾心服务打造残疾人最亲的家

时间:2024-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数据显示,五华区目前共有各类残疾人41717人,占全区户籍总数的6.34%。也因为这份努力,今年5月,五华区残联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残疾人之家”的称号。目前,五华区已初步建成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帮扶残疾人方面,五华区也是全省县区中力度最大的。在突出解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重点民生困难和问题上,五华区残联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辖区残疾人点赞。

2009年,五华建成了全国首个残疾人便民服务暨援助中心,作为“五华模式”在全省范围推广;2011年,在观音寺社区建成全省首个残疾人日间照料站;2012年,在全省率先依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建立5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2011年开展的贫困残疾人“百户千人”帮扶行动,在全国首创帮扶救助残疾人的新模式……

多年来,围绕残疾人最直接、最急迫、最需要的困难和问题,五华残联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残助残政策建设和经费保障力度,出台涉及残疾人民生的政策和制度,使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就业、康复、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得到有效解决,出色的成绩带来了一连串荣誉,包括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律援助示范窗口等,还连续被评为昆明市年度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区……

一项项荣誉,使五华区残疾人工作真正做到了“全国有影响、全省当标杆、全市作示范”,五华区残联也成为残疾人朋友“最亲的家”。

把残疾人事业 当做“家”的事业

数据显示,五华区目前共有各类残疾人41717人,占全区户籍总数的6.34%。其中,被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残疾人有1834人,约占全区城乡低保居民总数的20%。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五华区残联来说,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做残疾人工作,就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把残疾人事业当做‘家’的事业去打造,让每一个残疾人朋友在这个大家庭里都能开心幸福。”五华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黄兴发说。

也正是在这份责任的激励下,多年来,五华区残联始终以建设和打造“残疾人之家”为目标,并为之努力。也因为这份努力,今年5月,五华区残联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残疾人之家”的称号。

目前,五华区已初步建成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帮扶残疾人方面,五华区也是全省县区中力度最大的。从2009年起,五华区就在全省率先实行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普惠加特惠”政策,凡是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其领取的低保金就在正常标准的基础上增加20%。2012年7月,又将全区所有符合参加养老保险的持证残疾人养老保险纳入补助范围,残疾人参加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全部由财政资金代缴,成为全省第一个残疾人可免费参加养老保险的地区。

5年来,五华残联为1775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和困难残疾家庭子女发放“春雨助学”助学金53.25万元;免费为1578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安置267名残疾人就业,扶持5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出台无业重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居家托养、鼓励社会机构接收残疾人入住、残疾人入住托养机构补助三项政策,成为全省第一家实现城乡托养扶助全覆盖和一体化政策的地区;在全省首家建立5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成全国首创的五华区残疾人便民服务暨援助中心;建成全省首家残疾人日间照料站……在突出解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重点民生困难和问题上,五华区残联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辖区残疾人点赞。

2011年,五华区又在全国首创贫困残疾人“百户千人”帮扶行动,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方式,从居家生存环境、生产生活、康复、就学、就业等方面帮助辖区残疾人。截至去年年底,共有516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得到“百户”帮扶,12000人(次)得到“千人”帮扶,帮扶金额达321万余元。

此外,五华残联将再用3年时间,以“一户多残”“以老养残”和符合2011年“百户千人”帮扶条件新增加贫困残疾人家庭为重点,采取分类帮扶、分批实施的方法,对全区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全覆盖帮扶,从而普遍提高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

帮助残疾人 创造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

路子越走越宽,工作越来越好。

出色的工作成绩,也使五华区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律援助示范窗口5项全国性荣誉。2013年,在五华区残疾人便民服务暨援助中心成立的“昆明市五华区残疾人法律援助分中心”,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的殊荣;2013年,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命名为云南省唯一的“自强健身示范点”;残联制度创新从2009年起连续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二等奖、三等奖和成果奖,连续3年被评为五华区一等奖;区残联连续多年被昆明市残疾人工作委员评为年度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区。

但对五华区残联人来说,这些“首家”“首创”都只能代表过去的成绩,不是他们工作的最终目的。他们有着更大、更长远的目标,“帮助广大残疾人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一位残联工作人员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他们希望让辖区所有残疾人能在五华区残联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幸福和温暖,并为他们找回自信,追逐梦想。

重度肢体残疾的熊建华身在一个“一户多残”家庭,曾经是全国举重冠军的他,退役后曾想靠摄影养活一家人。但场地和昂贵的摄影器材让这个本就生活困难的家庭一筹莫展。得知这一消息的五华区残联及时伸出了援手,为其提供了创业资金,熊建华终于开起了一间小小的摄影室。如今,他已是全省知名的残疾人摄影家。2011年,他的儿子考上了云南某高校,在全家为筹措学费着急时,五华区残联的助学补助政策再次发挥了作用,给予了5000元的助学金,顺利圆了这个家庭的大学梦。

熊建华只是五华区残联帮扶的4万多名残疾人的一个缩影。盲人朱惠荣拿到了盼望已久的小家电微波炉;新萌学校的残疾学生拿到了助学金……对于残联来说,这是一件件小事儿,但对残疾人来说,却是一桩桩大事儿,残联的帮助让他们有了过上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群众路线 真正体现“办实事、办好事”

今年以来,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五华区残联又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残疾人事业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体现办实事、办好事。

“区残联作为一个社会工作部门,直接服务群众,在活动中不仅要解决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四风’突出问题,还要解决好残疾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黄兴发介绍,残联班子始终把让残疾人群体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切实做到“为民”;在掌握实情、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务实”;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切实做到“清廉”。

为此,区残联把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作为重点,在广开言路听意见、清醒头脑看问题、边学边改见成效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工作,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依托教育实践活动,五华区残联梳理了各残工委成员单位近年来出台的39个扶残助残政策,编印了《五华区扶残助残政策文件汇编》,该《汇编》覆盖了残疾人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方方面面需求和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规范性要求,通过政策帮扶为残疾人提供稳定、及时和长效的帮助,这将使辖区4万多残疾人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关键是要为民服务,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残联一位工作人员说。查女士就是服务对象之一,家住丰宁小区的她肢体二级残疾,只能靠轮椅出行,生活不能自理,五华残联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为其进行了居家环境改善、无障碍设施改造及生活必需品的配备,将客厅门及卫生间门进行了扩宽,安装了马桶、扶手、太阳能和洗浴等设备,解决了她的实际困难。

而针对服务大厅内少数职工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效率不高等现象,残联又通过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结合窗口工作实际,对原有制度进行规范清理,认真开展废、改、立工作,开展“五个一”行动,即一套办事流程、一句文明用语、一把休息椅子、一次服务承诺、一次服务回访,明显提升了窗口服务水平和质量,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真正践行了“将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放在为广大残疾人朋友办实事、办好事上”。

(本文原载于《昆明日报》2014年6月23日A03版,记者贾献培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