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时间:2023-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理论_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它们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它们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影响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从18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4~5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从6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做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角色混乱。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从十七八岁至30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能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新,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委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必须经过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但时间早晚因人而异。只要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有效地解决出现的特殊矛盾,就可以发展出积极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在18岁以前应发展自我同一性,因为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可以使青少年了解自己与周围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既能与客观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又能在这种联系中发展自我,这对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经受社会的考验,都是至关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