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观行认人鉴戒

古代观行认人鉴戒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需求,追求达到某项生活目标。二是安全上的需求,生命安全、健康安全、财产安全、社会行为安全、工作职位安全保障及家庭安全。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当一个人的个人需求和他人需求、社会需求、国家需求发生矛盾时,“德”的表现就是以他人、社会、国家需求为重,适当考虑个人需求。

一、人的行为因内在动机引起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需求,追求达到某项生活目标。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是生理上的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果生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生理需要是推动人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成为了人新的生活目标和新的激励因素。二是安全上的需求,生命安全、健康安全、财产安全、社会行为安全、工作职位安全保障及家庭安全。马斯洛认为,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需要满足和激励因素消失同步。三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情感需求和激励因素具有持续性特点。四是尊重的需求,就是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某种程度上也即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一个人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就要回有进一步的需求。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存在着、反映着、体现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对于不同时期、年龄、性别、种族、信仰、宗教的人,具有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人,身处不同环境和不同环境成长的人需要的程度是不同的。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党人是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在艰难困苦的年代,生命受到威胁时,仍然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实现最崇高的人生目标而奋斗。因此,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当一个人的个人需求和他人需求、社会需求、国家需求发生矛盾时,“德”的表现就是以他人、社会、国家需求为重,适当考虑个人需求。

二、人的行为模式可以考量

人的行为是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和考量的。提倡“德”,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观察和识别一个人的品德:(1)观其“前”和“后”。要从人前人后、事前事后、领导前领导后来观人,有的“正人君子”,往往“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行相悖、表面不一、两面三刀,也有“好话说尽,坏事做绝”。(2)观其“上”与“下”。有的人对上毕恭毕敬,唯唯诺诺,竭尽媚俗;对下则居高临下,冷若冰霜,傲气十足,欺上瞒下。“上”与“下”也包括上班下班的表现,有的人上班显得很积极正派,在业余时间或暗处的私生活却面目全非,不能“独慎自律”,其实一个人真正的本质反映就是没有他人监督、没有组织监督,没有领导监督时的表现。(3)观其“言”和“行”。理论不能和实际联系、说一套做一套,在中央反腐风暴中,所有贪官几乎都是台上夸夸其谈、大呼小叫、振振有词讲反腐,行动上是另行一套,变本加厉、穷凶极恶、有恃无恐、贪腐无度。(4)观其“顺”与“逆”。察知其意志是否坚韧、品质是否豁达。有的人既能在顺境中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在逆境中积极驾驭情绪态度,经得住任何挫折失败,信念信仰观点态度不应环境恶劣,人生受挫而改变。五是观其“公”与“私”。观其在处理公私问题上的态度,察其“义”“利”修养程度,对公和私的态度是一个人的真正“德”的反映。

有人总结一个全面衡量现代人才的10项标准是:(1)品德;(2)能力;(3)学识;(4)交际;(5)目的:(6)行为;(7)志向;(8)专长;(9)发展;(10)成就。举凡对那些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学识渊博、交际广泛、目的纯正、行为端庄、志向远大、专长精熟、发展全面、成就卓越的人来讲,可认定为上上之才。也有人认为识人最主要识其五个字:“德、识、才、学、体”。

中国古人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不细观则不能明识,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孔子说看一个人看他远离上级和利益有关的人时是否忠心耿耿,公务繁忙时是否有条不紊,紧急时是否有应对之策,管钱时是否廉洁,危难时是否变节。观察他为什么做,如何做,观察其心态、情绪、品格、观点如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吕氏春秋》提出知人“六驯”,即通过六种境遇下的心态反应来考察人的综合素质,这就是:喜——遇喜事,驯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乐——遇乐事,驯其癖性所好,不玩物丧志;怒——遇怒事,驯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哀——遇哀事,驯其节制适应,不一蹶不振;惧——遇惧事,驯其抗惧能力,不害怕逃避;苦——遇苦事,驯其吃苦耐劳,不自暴自弃。吕不韦还总结了一套鉴别人才的“八观”方法。即:得志时是否守礼教,显贵时是否重人才,富贵时是否节俭,议论时是否言行一致,闲居时的爱好,学习时的言谈,贫困时意志,低贱时的风骨。王阳明的观人方法:“躁於其心者,其动妄。荡於其心者,其视浮。忽於其心者,其貌惰。傲於其心者,其色矜。”凡心浮气躁、轻举妄动、意志不坚、视线飘浮、神色慌张、骄奢懒惰、盛气凌人的人,恐怕都不能用。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问事聊天”“辩论考言”“写作奏折”“处置诱迫”来考察一个人的修养。一生著述颇多,以《家书》影响最大。《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揽才篇》《慎用篇》《勤教篇》《待贤篇》都反映他明察秋毫的识才用才。

诸葛亮观人值得借鉴:(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在讨论国家、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时,讨论大是大非问题时观察他的立场、观点、信仰、志向是否明确坚定,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否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对一些事情的不断论证和领导者观点的不断变化考察其智慧与应变能力。(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不断咨询其战略和策略,咨询其思路和决策考察是否有能力和见识。(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告诉面临的艰难困苦甚至牺牲生命来识别是否能无私无畏、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怕牺牲。(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以上为我们日常考察领导干部的“德”和如何识才提供了方法途径,识才考德关键是运用好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1]我们党在长期的时间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重视人才的思想:面对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于人才竞争”“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才”的人才战略思想。指出了人才的来源和途径,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大量人才”“人才来自于人民群众”“人才在人民群众中取之不尽”。在重视人才的培养方面,提出了“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人才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大力提高领导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培养各类人才”“既重视国内人才,也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坚持德才兼备”“选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长”等。又提出了大胆使用青年人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要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大胆提拔和放手使用青年人才。还提出“不但要关心党的干部,还要关心非党的干部。党外存在着很多的人才,共产党人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2]

党必须重视和做好人才工作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抓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只要我们各级组织、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从对党的事业高度重视的角度重视对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德”的观察,就能真正公正考量出干部“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