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育人为本,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德为先能为重全面发展
1.人文素质教育坚持“德为先”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意见》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强调“德育为先”,不仅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是克服只注重技术忽视德育培养的必然要求,医学教育在本质上要符合社会标准,没有良好的医德塑造,就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型医疗人才。“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德”,知识和能力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德育为先,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之一。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德育为先,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人文素质教育坚持“能为重”
“能力”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能力”的英文单词为ability,解释为:“the state of being able to do something能完成某事的状况”,以及“someone’s level of skill at doing something某人做某事的技术水平”。中文中“能力”可理解为“心理特征”,而英文“能力”表示为“状况”或“技术水平”。坚持能力为重,就要着力提高医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技术水平”。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能力。构建能力培养体系,要注重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规范,提高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人文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期医学教育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医学人才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就要全面发展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律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政治素质。高校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医学高等教育的目的首要的起点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觉承担各种医疗卫生社会责任的公民。在新形势下医学学生应该自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医学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道德素质。它除了包括对人类社会现行的一般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外,还需具有医疗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医学活动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随着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执业医师的考核和医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均将医学伦理学作为必备知识。社会对良好医德的呼唤,加强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现实的必要。实践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社会公德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类健康事业执着奉献的精神。
法律素质。医学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观念和用法律约束自己行为,准确调控个人与社会、他人关系的能力,运用法律知识去尊重、维护自身和病人的合法权益,这不仅可推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还可减少医疗事故,也是协调医患关系的主要准则。
文化素质。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纯自然科学,它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结。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应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分析,在个人和社会全方位的背景下综合判断。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要坚持人文社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医学专业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医学生掌握丰富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美学、交往、礼仪等知识,培养他们人文、艺术素质和创新的医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很好的结合。
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医学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交的基础,也是医学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承担医疗行业的风险,经受失败的考验,与痛苦、呻吟、疾病作斗争的必要准备。关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素质的核心。宗教、哲学和医学最早将关爱的触角伸向人的生命圣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关爱。医学对生命的关爱集中体现在:一是医学敬畏生命,而不是生命乞灵于医学;二是弘扬生命的价值是医学的最终目的,医学本身退为手段;三是医学在救护人的生命的同时,通过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感化每一个个体生命,唤醒人们对生命真谛的觉悟,从而使生命的自为走向生命的自由。医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更要具备心理学基本知识,以良好的沟通达到医学的目的。
二、人文医学素质教育,必须营造氛围建设队伍教学改革
理念是行动的指引,宁夏医科大学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统一认识,深刻认识到加强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教育和人文医学精神培养。
1.营造人文教育氛围,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首先,党委把加强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注重人文精神培育,形成了“笃学精术、修德济人”的校训,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制定了《宁夏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模块化教育教学实施方案”》(下节详细阐述),全面开展教育活动。[7]其次,积极争取“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落户我校,为全方位培养合格医生打下良好基础。再次,定期举办“人文医学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专家学者,请宁夏医科大学孙涛校长、陈淑兰名誉校长给师生们做题为“医学的人文价值”“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21世纪医学人文发展前景”“我的医学人文观”等学术讲座,目前开展人文讲座上百场,开展大量文学艺术欣赏、经典诵读、读书等活动;最后,加强医学学生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成为党团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学生一入校,就组织他们宣读《医学生誓词》,上解剖课前,向尸体鞠躬表示敬意,每年清明节学校要组织近5000人的“向逝者致哀”活动等等。这些人文氛围的营造,对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全校范围营造医学人文教育氛围,为师生们了解了当前国际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和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使医学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且还要具备较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和基础知识。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人文教育基础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部)人文医学教学工作,在强化人文医学学科建设方面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全校范围公开征集教师积极开设人文教育选修课,在临床学院设立人文医学教研室,强化人文医学教师的育人功能,发挥学科群和教师的整体优势,规范、系统地推进人文医学学科发展。
第二,鼓励学校毕业生留校从事人文医学教学工作,鼓励在职医师从事人文医学教学工作,鼓励高年资和学术经验丰富教授关心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鼓励党政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年级辅导员,结合自己专业和特长向人文医学教育方向发展。
第三,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到学校举办定期讲座、短期培训,开拓师生人文医学教育视野。同时将年轻教师送出去参加人文医学培训或到国内211院校进修学习人文医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人文医学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人文医学学科梯队建设雏形。
第四,出版《核心价值与人文医学》教师人文素质读本,全面介绍教师应了解的人文知识,下发全校教师,这不仅陶冶教师情操,更在行动上提高教师人文道德素养。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医学素质教育中,是必须也是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与我国贯彻多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脉相承的,长期以来在我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一专多能、德才兼备人才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等,都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得到体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教育课程之中,科学管理,确定规范的内容比例,有利于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医学素质教育学科体系,避免空洞说教和课程内容重复问题。为此,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教育课程的同时,辅之以第二课堂(讲座等活动),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实现互补、互通与互鉴,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