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医科大学秉承“笃学精术、修德济人”的校训,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突出宁夏地方特色,坚持“整体规划、发展内涵、突显特色、创新品牌”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医学为主、中西医并存,涵盖医学、管理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早在2011年6月10日学校党委就在“宁医党发[2011]42号”文件中,正式提出并实施《宁夏医科大学创新性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学水平和实效性。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教学中,以党、团、学生会活动为辐射,形成整体教育教学体系,动员全校力量,实现全面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医学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文医学素质教育”全过程,把医德培养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医学知识学习和医学道德培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践行人文医学教育理念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者深刻认识到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医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整体联系,我国各个医学院校基本都设立了相应的人文社科教育和研究机构,开设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艺术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家们的共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阶段的文理分科设置、医学院校阶段的重医科轻人文的现状,使得人文素质教育仍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如何使人文教育真正与医学教育相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使人文医学真正形成科学体系,这是医学院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宁夏医科大学积极尝试创新人文医学素质教育,形成人文医学教育“模块化教育教学”的构想。以培养既具过硬医术,又具“仁爱”精神的德才兼备医生。
三、教育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一)以医学学生“五项素质”教育为基础,形成模块化教育体系
人文医学模块化教学由显性课程模块(主课堂)和隐性课程模块(第二课堂)组成。显性课程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人文课程、医学人文交叉课程、人文技能课程、专业课五个子模块构成。隐性课程模块即学生在大学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之中习得,由文化教育活动(如兴趣小组、比赛、表演、专题讲座、学术讲座、各种论坛、社团活动等),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读书活动,校园文化影响作用(校风校纪校容形成的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五个子模块构成。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学生。人文医学模块化教学是集全校之力的教育教学系统工程,包括人文社科部教师、专业课教师、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五大模块队伍力量来完成。(见图三、图四)
图四 合格医学生具备五种基本素质
(二)组织形式
模块化教育教学实施步骤:设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所谓显性课程,常称“正式课程”,是指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课表中的课程。显性课程模块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一般人文课程模块、医学人文交叉课程模块和人文技能课程模块四个子模块构成。
隐性课程即学生在大学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之中习得的非公开性的教育体验(如兴趣小组、比赛、表演、专题讲座、学术讲座、各种论坛、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服务、心理咨询、各类自我学习活动,等等),以及通过校风、校纪、校容等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措施,即校园文化。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构成医学院校总课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从不同内容,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学生。
为此,我们特设计“模块化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方案,由第一课堂课程(显性)模块和第二课堂课程(隐性)模块组成。(见表一)
第一课堂(显性)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人文课程、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和人文技能课程、专业课程五个子模块构成。
第二课堂(隐性)模块即学生在大学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之中习得:有文化教育活动(兴趣小组、比赛、表演、专题讲座、学术讲座、各种论坛、社团活动等),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读书活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医学院校校风、校纪、校容所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等独特氛围所营造的活动等)五个子模块活动体系构成。
它们从不同内容,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善良医学灵魂的全面发展的医学学生。
表一 宁夏医科大学创新人文医学教育课程模块化结构表
续表
四、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一)第一课堂(显性)模块部分
1.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1)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医学生的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的成才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人文医学的内容。在时事政策教学中体现人文医学发展的现状,加强国情教育,加强廉政教育。
提高教学中实践环节比例,突出学生对科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实践内容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区域特点和民族特点。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多种灵活形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2)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适当涉及医疗理论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如医疗改革、医患关系问题、安乐死、卫生资源分配等,使人文课教学和医疗实践结合。开设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将客观知识和学生的人格特点相融合,从整体上塑造学生的人格。
(3)开设相交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课程,为医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以此培养学生关于医学人文整合的思维模式,使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医学学生的生活和医疗理念中。
(5)专业课的教学,应寓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内在联系,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言传身教地教导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编印《宁夏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教师必读》资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和应用。
举行与医学生教育相关的仪式。举行宣读医学学生誓言仪式、护生授帽仪式、向遗体捐赠者致敬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固定活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丰富医学教育的形式。
2.探索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人文学科的教学要克服机械、死板、说教的教学模式,可采用“互动法”,通过提问、回答、讨论、辩论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从多个侧面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使各种思想、观点在交流中撞击、提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达到人文课教学的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新颖、生动、形象,突显教学效果。
3.改革考试模式
坚持素质教育理念,改变死记硬背的传统集中闭卷考试方式。各教研室按照各门课程进度自主安排考试时间。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采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开卷考试等灵活考试方式。加强考勤,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按照不同课程的具体情况,考试分数分布:考勤占10%~20%,期中考试占30%~40%,期末考试占50%~60%。
(二)第二课堂(隐性)模块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校总体水平的反映,影响着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校风、校纪和校容形成的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等对医学生人格魅力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坚持不懈地弘扬“笃学精术修德济人”的校训精神,培养学生以“厚德载物”“大医精诚”的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的主要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模块化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考核评价:实行学分制,在校生每年修学2个学分,在修学中如实填写《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素质教育记录册》,记录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感受,由组织者在记录册上盖章确认,会同教务处认定学分。考核评价范围包括:(1)文化教育活动(如兴趣小组、比赛、表演、专题讲座、学术讲座、各种论坛、社团活动等);(2)校园文化活动(医学院校校风、校纪、校容所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等独特氛围所营造的活动等);(3)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活动;(4)读书诵读经典等人文教育活动;(5)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考核评价方式:在五个活动子模块中,前四项各占0.5分,后一项要根据学校的总体校园活动来决定实际效果,所以无须学分考核。例如:体育运动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按天按要求计算;参加文化教育活动按时按要求计算等。
五、学校相关部门工作任务
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涉及学校的全面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具体是,学校对于参加三级党校培训的学生加6课时,折算成学分考核;办好每月一期报纸加强人文宣传,每年10期的“文化名人进校园”、“医学道德人文大讲堂”活动,指导全校各单位各部门的人文活动开展,坚持组织好每年全校大型“向逝者致哀”活动;制定专业课教师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教学规范,定期召开专业课教师“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教学”研讨会,完善全校选修课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制定“宁夏医科大学第二课堂模块”学分管理办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医学素质教育,积极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指导全校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第二课堂模块”学分制具体方案,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考核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各二级学院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六、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我们进行的“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了以往某些医学院校只重视显性课程,忽视对隐性(第二课堂)课程教化功能的弊端;克服了庞大的显性课程体系对隐性(第二课堂)课程发展空间的局限;克服了对隐性(第二课堂)课程潜在功能开发的严重不足。其实,同类医学院校相比,显性课程的差别很小,然而,论隐性(第二课堂)课程、人文课程、人文医学教育以及文化氛围,学校与学校的差别就会很大,某些学校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高质量的隐性(第二课堂)课程[8],所以,对大学隐性(第二课堂)课程开发程度的深浅,标志着大学人文课程质量和人文氛围的高低。
人文医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不仅应该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应该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协调而又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医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德才兼备、具有善良灵魂的医生。我们建议:首先,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开设人文医学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限定内容、限定学时。其次在医疗行业和医学教育领域广泛倡导人文精神,开展人文医学相关推广活动。其次,建立人文医学教育研究平台。在全国范围筹建人文医学教育研究交流学术组织,如人文医学会、人文医学研究会等,制定协会章程、明确协会职责义务和工作范畴,轮流由会员学校举办人文医学校际交流会,构建人文医学教育交流机制。再次,制定现代医学领域行业道德规范,医学科学公约,医疗行业行医准则,医疗道德公约等。主要内容是倡导人文精神,推行医学人文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功能作用,确立地位,扩大影响。在医疗卫生行业实行人文医学督导下的行业行为。最后,实现实际内容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与人文医学的融通。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和以后的发展进程中,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不可能完全具备现代人类社会期望的功能,也不可能担负起人类社会赋予的宏伟巨大的神圣使命。只有实现二者内容和真正意义上的理想整合,才能使现代医学纳入健康的快速发展轨道。只有二者的整合融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医学人文精神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人类赋予的神圣使命,二者的融通才是现代医学发展之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