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价值标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生活习俗,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的旗帜和灵魂。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反映,是人民大众掌握政治经济命脉的有力思想武器。毛泽东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文化宣传者实践者的最高典范,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革命的实践反复证明革命的文化对于革命的实践有着极端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始终有两个领域,一是文化领域,二是军事和经济领域,而文化是不可战胜的必不可少的旗帜。文化是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但它同时又自始至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邓小平同志领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他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精神文明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和艰苦奋斗,要一直抓到底”。“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常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他又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将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失去了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实力、技术实力,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离不开文化指导下的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是任何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胡锦涛极其重视文化的发展,他认为,世界几千年的发展证明,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很难发展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要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发展后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进文化建设。他说,“始终高扬引导中国社会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也才能有力地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对我国社会的渗透和侵蚀”。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谁占领了意识形态领域,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占领至高地。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积累、文化进步、文明传承的发展史。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和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10]。“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1]。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为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当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复强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说“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习近平在主题是“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演讲中,就哪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能“古”为“今”用的问题,一口气为在座的国际友人们列出了15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在演讲的最后,习近平主席总结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载体
若是一个民族最具希望的一代人把一个民族的灵魂都丢了,未来,我们还能奢望什么?文化传承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载体有:(1)“六经”,指的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乐》《春秋》。(2)“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3)传统哲学名著,《论语》《道理经》《韩非子》《淮南子》《列子》《吕氏春秋》《论衡》。(4)古典文学,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先秦诸子百家有:(1)儒家。代表人——孔子,著作《论语》;孟子,著作《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典籍——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代表人——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3)墨家。代表人——墨子,著作《墨子》。思想——兼爱、非攻、尚贤。(4)法家。代表人——韩非,著作《韩非子》;李斯。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代表人——邓析、惠施。典籍——《公孙龙子》。(6)阴阳家。代表人——邹衍。内容——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代表人——鬼谷子、苏秦、张仪。典籍——《战国策》。(8)杂家。代表人——吕不韦,著作《吕氏春秋》。(9)小说家。代表人——虞初。内容——代表平民社会的之四方风俗。(10)兵家。代表人——孙膑,著作《孙膑兵法》;孙武,著作《孙子兵法》。(11)医家。典籍——《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回、蒙、藏、壮、维等少数民族医学。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集中反映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就是在精神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会处事做人理国的道理,修炼“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品质,修齐治平正心诚意之追求,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之谋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之气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理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理念,刚柔相济中庸合谐之哲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之意志,推陈出新敢为人先之勇气,神游物外得意忘形之审美,淡泊名利清静超然之境界,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之修养,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之风骨,侠肝义胆交谈若水之情怀,忧乐于民大爱无疆之友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之精神,尊老爱幼敬重祖宗之伦理,不战屈人知己知彼之策略,与邻为善和平共处之邦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心志,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理想,敬学乐学因材施教之方法,敬德保民恤民为德之主张,遵道以行因势利导合乎自然之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