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文化组织。没有大学文化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当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肩负的职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筛选、继承、研究、融合、传播、创新,大学的标志就是社会文化现象。关于对大学文化的定义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要素说;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要素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没有优秀文化的传承,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熏陶,没有培育出带有本校特质和印记、思想境界和品质的学生,没有彰显本校文化特色,这个大学是没有灵魂的大学。
大学文化反映价值趋向。大学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大学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气质,是思想、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处事方式、教风学风等的表现能够反映一个大学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反映一个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深刻内涵,也反映一个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主题的彰显。大学文化是现代大学适应全球发展,适应全球核心竞争力,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核心要素。
二、大学文化极其服务功能
1.为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服务
大学文化始终把人类未来作为建设对象,积极探求社会发展规律,追求真理,充满对民族、社会和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大学文化的使命就是通过价值导向和文化熏陶,使大学生历史的、辩证的、全面的、客观的、系统的、正确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
圆.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它在真善美、假恶丑之间竖起了一座丰碑,引导人们在价值判断、价值标准上遵守社会的共同价值尺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课程的学习相结合,与青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大学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青年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猿.为提升青年综合素质能力服务
大学文化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果,包括了这些成果蕴含的理想、精神、道德、观念、风气等,它们直接作用于社会,对人的成长产生影响和教化。大学工作重点就是传承科学成果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应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几个方面。也包括适应社会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服务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突发事件预案和解决的能力等。
源.为青年锤炼意志品质服务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应包括实现社会目标的意志,终身学习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意志,道德锻炼和修养的意志,不断克服私己利益的意志,为人民服务的意志。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针对这些服务内容,也要及时帮助青年解决在某时期、某个问题上意志品质不坚定的问题。
缘.为青年建立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服务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体制的不断改革,青年面临着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承受的社会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特别大,社会期望和个人期望存在加大差距,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情绪的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校园文化就要发挥引导、舒缓、释放、调整、说服的重要功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开展适度的文体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都可以有效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提升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应当对现有文化中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最高目标或宗旨、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等)进行分析,找出优势、问题与差距,并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处理好传统继承和改革创新的关系,突出特色,有的放矢建设大学文化。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确立大学理念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先导,大学精神寓于教育理念之中。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大学在人才培育上要不断夯实“德”的基础和根本,在专业训练上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办学理念,统领学校战略发展。树立站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站在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的高度,站在求真务实、科学发展、坚持创新的角度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树立秉承人类文明,把握时代脉搏,引领社会发展,创造世界未来的理念。树立遵循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以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关键,兼顾质量、速度、效益三者关系,着力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的水平的发展理念。树立开放办大学的理念,不断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质量观。
2.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大学文化建设的进程必须运用制度化的手段加以控制和协调,制度就是大学的法,是依法治校的根据。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地把制度的要求和约束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意识,成为共同认知和行为习惯,继而提升全员精神风貌和素质,为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打下坚实基础。大学制度的效能远比经费、设备甚至师资更为重要,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现人文关怀的激励管理制度,体现因材施教,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学制度,使制度建设成为不断增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3.营造浓厚的“三风”建设氛围
学风、教风和校风是大学的生命力,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学风建设方面中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报效国家的忧患意识。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美好愿望,是全体中国人的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实现这个梦的任务落在了青年的肩上,青年必须努力学习担当历史责任。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一种自觉、主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习素养与能力的提高。在教风建设中突出教学引导性教育,尤其是学生德育素质的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成为学生做一个社会合格人的引领者,发现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指导者,理论结合实际,解决社会问题科学问题的实践者。还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评价与教学激励,使教学管理更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教学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开放性和公正性,教学激励更具有引导性和方向性。在校风建设中应体现建筑文化、校训校歌校纪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熏陶性,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积极引导良好的精神风尚的形成。
4.医学院校建立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教育更要以人为本,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服务人的理念,善良将应成为医学生的灵魂。在对医学学生调查中,(1)认为现在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选淤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的占23.1%;选于医生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待提高的占23.3%;选盂医生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的不到16.6%;选榆病人无理取闹的占18.2%;选虞医护人员素质太差的占18.8%。(2)为什么选择学医?选淤热爱医学,治病救人的占39.6%;选于父母要求学医、满足父母期望的占37.4%;选盂获得较高的职业报酬的占5.6%;选榆好就业的占17.4%。(3)人文素养对你的专业学习的影响有?选淤非常有用的占42.4%;选于影响不大的占25.3%;选盂没用的占15.1%;选榆不太清楚的占17.2%。(4)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提升人文素质?选淤讲座的占21.6%;选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占19.3%;选盂文娱体育的占20.2%;选榆社会实践的占15.9%;选虞课堂教学的占19.9%;选愚其他的占3.1%。(5)阅读的书籍包括电子读物主要有哪些方面?选淤政治经济类的占22.5%;选于文学历史类的占19.2%;选盂新闻消息类的占17.5%;选榆科技知识类的占16.8%;选虞保健养生类的占15.7%;选愚娱乐休闲类的占8.3%。社会发展不仅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应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精通的医学高级人才,更要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适应性好,以关心爱护病人、济世救人为职业操守的新型医学科技人才。认清社会责任端正教育思想,研究医患冲突和矛盾,加强人文医学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青年是医学院校人才培育的首要责任。从调查中看出,23.3%的医学学生认为医生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待提高;有39.6%的医学学生热爱医学,认为非常有用;42.4%的人认为人文素养对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对医学学生要加强专业理想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普及,强化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大学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加强院校大学文化的熏陶和培养,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以文化血脉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大学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664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8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11页。
[4]邓小平:《1982年4月7日会见缅甸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时的谈话》,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13~814页。
[5]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6]江泽民:《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5月26日)》,见《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见《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9]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003年9月3日),载《求是》2004年第1期。
[10]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月22日)。
[11]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0年7月23日),2010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1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7~708页。
[14]《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8~709页。
参考文献:
[1]肖谦.大学文化的内涵及相关因素研究[J].代教育论坛,2009,(8)援
[2]王志刚等援关于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M]援煤炭高等教育,2009,(11).
[3][美]布鲁贝克,卜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欧阳康.大学·文化·人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5.
[5]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校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获奖情况[EB/ OL].http://www.edu.cn.
[6]肖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核心价值与意识形态建设2011—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章传家,刘晋豫,姜鲁鸣,王西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安全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本书编写组编.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