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伴随交往互鉴

人类伴随交往互鉴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鉴关系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十年来,对全体公民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平等互助的交往实践关系得到充分体现。改革开放扩大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生产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和速度。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个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群体作为整体存在的唯一条件。

一、人类交流互鉴的历史发展

交流交往互鉴是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普遍现象,马克思曾经说过,“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交往交流互鉴使人类群居繁衍、产生语言思维、发展生产生活、开发智慧技术,交流交往互鉴在人类发展史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也是人类交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类型。原始社会的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归公有,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氏族成员都是自由人,都有相互保护自由的义务,享有平等的权利。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政不治而作,甲兵不起而王”就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和谐的交往交流互鉴关系。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鉴关系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阶级统治与压迫取代了原始的平等民主自由。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担负着沉重的劳动,一无所有且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随意处置。奴隶社会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社会交往的基本特征,鄙视劳动人民是交流互鉴实践中最突出的表现,但劳动人民之间的平等交往交流互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地主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并且不完全占有劳动者——农民,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特征。封建地主按其财产多少、权力大小把人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五等,官分九级,天下之事无大小皆次于皇上,皇帝的话是“圣旨”,封建法律保护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和大小官僚在经济上、政治上的一切特权。家庭关系以三纲五常为交往准则,所以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不平等的交往交流互鉴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生产者雇佣工人则不占有任何资料,靠出卖劳动力度生,受着残酷的剥削。资本主义制度把社会上的一切都变成了可供交易的商品,把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了买卖关系。资产阶级“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酋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的交往中,突出地表现为金钱万能、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交往交流互鉴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公有制的建立,全体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又是劳动集体的成员,从根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处于支配、监督、管理的地位。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全体公民平等的同志式的交往关系。几十年来,对全体公民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平等互助的交往实践关系得到充分体现。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传承了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发展了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人际交往交流互鉴关系。

二、交往交流互鉴活动的社会作用

1.是社会组织生产发展的前提。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3]。人们相互的交往交流互鉴使生产、分配、政治交往、思想沟通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与生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生产活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交往活动则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5],交往交流互鉴使人类的各种学习成为可能,从而形成社会组织、社会团体,进而形成国家的。人类为了生存,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又是以交往交流互鉴为前提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清楚如果不以某种方式交往、交流、互鉴,便不能生产。在原始社会,人们必须结成集体,相互帮助,共同劳动,才能获得食物,战胜自然灾害和外族侵扰,发展生产,维护个人、家庭和氏族的生存。商品经济的出现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生产过程的实现以及商品的销售都有赖于广泛的社会交往,交往的扩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扩大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生产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和速度。所以,没有交往,便没有生产的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文明交流互鉴使各种文明创造的丰硕物质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不再被封闭在狭窄的区域和人群中,而能够为全人类所共享,由此拉近了人类之间的距离”[6]。“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交流互鉴的产物”,同时,通过交往、交流、互鉴加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摧毁西欧市民阶层的封建堡垒,开拓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同样,西方文明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为我们带来新的思维和科学与文明。

2.是社会群体产生合力的重要条件。人的本性只存在于交往交流互鉴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中。个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群体作为整体存在的唯一条件。群体的内聚力,是巩固发展、发挥整体作用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而群体内聚力的形成,来自成员思想目标的一致、行动的统一,来自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程度。如果交往的各方对所交流的信息有相同的情绪体验,就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沟通、行动上的一致,从而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科技的进步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容量成倍增长,生产的社会性更加普遍。交往已成为开创未来不可缺少的手段,交往能力成为社会群体走向成功必备的特质,所有社会群体的存亡都离不开这个展示自身面貌的窗口。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交往交流互鉴日益频繁愈加迫切,承认差异、尊重多元、强化共识、共同进步的原则,架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和平共处、共筑和谐的桥梁。交流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交流互鉴为它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3.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或民族通过广泛和多样的交往,承继和吸收人类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成果和技术发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和发展。不发达的交往常与自我封闭的社会系统联姻,封闭隔绝使每一种发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必须重新开始,这既不利于发明和技术的互通有无,又易造成重复和巨大浪费,遇到战争和灾害,就会出现毁灭性危害。所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人类文明的延续维系、世界和平的维系,和谐世界的维系是在文明的交流互鉴里。各国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学习借鉴认识其他国家的文化与文明,并以宽广胸怀和开放姿态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点与长处来发展完善自身文明。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也会开阔视野,增强认同,努力减少摩擦与冲突,增进彼此理解信任,共同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4.是构成社会文化文明遗传的内在方式。人类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后天种族文化延续和发展的结果,种族文化的延续发展以及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承继,都必须通过社会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交往,并在彼此互通有无中得到发展,交往避免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断层现象的出现。社会交往发展的规模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从而影响着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如西欧封建社会曾把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政治、法律等古代文化一扫而光,致使12世纪中叶以前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文献几乎绝迹。但由于少量的贸易往来和征战,这些文献在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地区保存下来,以后像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各国。汉代张骞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农产品。中国的船队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从历史看,中华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唐朝与异域通使交好,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佛教传入与儒道交融形成的佛教文化,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方油画交汇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等,这些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中华文明要继续发展、保持繁荣,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扩大文明交流。在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文明,既要将海外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又要使中华文明精华“走出去”,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同繁荣。

5.是促进社会机体有序演进繁荣发展动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交往的扩大与生产的发展,一起决定着社会有机体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种社会机体代替另一种社会机体无一不是由于生产的发展以及对外交往扩大的结果,这是总趋势。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的一种现实基础,他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因为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见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但在总趋势下,由于交往的扩展,社会发展还可能超越某个历史阶段或出现某种变异形态,表现出某种跳跃式、偶然式的特征。如罗马时代的日耳曼人还处于耕战交替的原始社会阶段,可是在征服了罗马帝国后,军事首领变为国王,军队也由原始的扈从制演化为封建制度。日耳曼人一下子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交往交流互鉴活动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交往交流互鉴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当代开放的经济形态必然要求开放的社会交往交流互鉴,现代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前所未有的交往。首先,交往交流互鉴主题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增强。其次,交往交往交流互鉴凭借的中介手段和工具越来越复杂,打破了信息交往中地域、国度的限制。再次,交往交流互鉴的对象日益广泛。先进技术加速了交往的频率和节奏,缩短了人们相互交往的距离和时间,丰富了人们交往的内容,扩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交往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必将使交往的社会作用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必将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