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问题的是毛泽东。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这一规律进行了不懈探索,曾取得了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宝贵经验;但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等原因的影响,在其晚年也出现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重新确立并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航程前行。
(一)邓小平理论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突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旗手,首先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掷地有声地说:“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当时的背景下,想搞清楚并非易事。因为长期“左”的思想禁锢,马克思主义已被不可置疑地供奉在高高的神坛上。邓小平认为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他以超人的革命勇气发动和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启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进而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端正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然,在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也曾从日本等渠道传入中国,但俄国是主渠道则是确定无疑的。从俄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列宁咀嚼和加工改造的,确切地说应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列宁主义。另外,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身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时空变化,某些结论也会变得与客观实践的发展不相适应。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针对“两个凡是”的论调,振聋发聩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提出“老祖宗不能丢”,同时要敢于讲“新话”,讲“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因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中,我国理论界曾把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并以此作为划分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标准。因为列宁明确讲过:“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通过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和艰辛的理论探索,用朴实的中国语言表达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这些“并不玄奥”的道理使我们耳目一新,大大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江泽民指出:“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它的鲜明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不断创新,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但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江泽民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在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中,坚持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回答,特别强调了求真务实精神
胡锦涛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一再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改革开放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他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