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协商议题是高质量协商活动的开端。恩阳区政协紧紧围绕党委决策、政府主抓、社会关注、人民期盼、政协所能,开展广泛、多层、经常性协商。在“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节点”上下功夫,在关键时刻把握准工作重点,调整工作重心。
(一)围绕大局抓重点。根据区委谋什么、人大议什么、政府做什么、政协帮什么的工作思路,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参与重大问题研究。城市的规划定位是恩阳拔锚起航的头等大事,新区成立伊始,积极争取省、市政协对恩阳的关怀支持,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成都召开《巴中市恩阳区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评审会议,十届省政协副主席陈杰指出,“这是省政协首次专题研究县区级发展规划”。与会领导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为区委、区政府长远谋划恩阳发展方向、科学定位恩阳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与会的省、市、区政协委员提出将古镇作为恩阳特色给予专项设计,规划建设川陕红军影视基地,重点考虑公益设施等建议,为恩阳新区控详规划的修订、完善和“出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二)紧扣中心解难题。准确把握区委工作总体取向,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积极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难题组织开展协商,为区委、区政府分忧解难。先后就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恩阳古镇保护开发等进行调研、视察、建言献策,迎接省科学决策促进会名誉会长、省政府原省长宋宝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润秋,省政协原副主席、省老促会副会长曾清华,十届省政协副主席解洪等领导来恩阳调研现代产业发展、古镇保护开发,两次在成都召开巴中恩阳古镇保护开发专家咨询组会议,为科学编制《恩阳区新型工业发展规划(2013—2017)》《恩阳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恩阳古镇旅游休闲度假规划》提供了科学参考。
案例案例案例
立足特色建诤言 协商民主显实效——恩阳区政协切实履行职能致力古镇保护与开发
恩阳古镇是镶嵌在川东北地区恩阳区境内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至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设置郡县时间达758年,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乃六朝郡、县之故城。纵横交错的古街老巷,仍保持着明清建筑原貌格局;米仓古道遗迹、昔日连接陕渝物流的水码头、商铺旧迹依然有迹可循;湖广、江西客商修建的六座会馆雄姿宛在;红梅仙子、蒲道官斩巴蛇等十八景点相交辉映;历代墨客骚人之诗、词、文、联犹觉翰墨溢乡;红四方面军留下的八大政纲和遍布古镇大街小巷的石刻标语,更为古镇增添了传奇色彩。
恩阳古镇于1992年被列为“四川省十大古镇”,2002年被列为全国“一百个重点镇”,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专家团来古镇考察后指出,恩阳古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保存原貌面积最大、唯一有70%原著居民住户、唯一未被商业化、唯一众多庙宇与红军文化相融合”四个唯一的古镇,实属珍奇。各类专家对古镇风格迥异的建筑、造型独特的窗棂、设计别致的街道、完善的排水系统、朴实原真的民居生活,更是赞叹不已。
恩阳古镇好似一颗深藏的璞玉,具有很高的经济和旅游开发价值。
广集良策助定位
区政协筹备组自进驻恩阳以来,为协助区委、区政府科学长远谋划新区定位和发展目标,多次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倾听百姓意愿,针对新区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生态资源丰富现实,向古镇居民和社会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余份,收到有效意见建议80余条,经过认真归纳,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千年古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打造精品旅游”和“利用红色古镇这张牌,绘就恩阳旅游新名片”的建议,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中共巴中市恩阳区委一届一次党代会公报》明确指出,按照建设青山青水青城的“生态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举好、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十大古镇”品牌,深挖古镇在建筑史、规划史、革命史、民情风俗史中的文化元素,传承发扬古镇文化,提升古镇品质。按照“一心、两轴、四组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山为脉、以水为魂、以绿为屏,拉大城市框架,夯实发展基础,打造“山水恩阳、绿色天堂”,不断提高城市生机和活力,彰显巴城西翼灵气。
多层协商促发展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区政协探究的课题。按照区委的安排,区政协组织了专门力量对凤凰古城、磁器口、洪崖洞、和顺、黄龙溪古镇和丽江古城的顶层设计、超前规划、管理模式、现代化经营进行专题考察,向区委、区政府提交了《古镇保护与利用考察报告》;积极配合省专家调研组,编制《恩阳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恩阳古镇旅游休闲度假规划》;配合市政协文史委对古镇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协助专家学者对恩阳古镇的3街18巷的建筑、水系和民风民俗、红军遗迹等进行考察。
“广开言路,纳四方之言,集八方之智于一处”。充分利用提案的平台,相继提交《加速推进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建议》《关于古镇保护与开发中要体现文化灵魂的建议》等提案;先后三次组织区旅游局、文广新局、恩阳古镇办、川旅公司,各民主党派代表、部分政协委员和熟知恩阳古镇历史的专家代表,召开“恩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议”座谈会,针对百姓和投资者关注的问题、控详规与总规的并轨问题及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精准定位、科学规划、文化宣传、科学运作等进行专题协商。经认真梳理总结,向区委、区政府提交了《古镇学习考察报告》,向区委提出“高端规划、彰显奇特,古镇发展、宣传先行,政府主导、科学运作,整体建设、分步实施”等意见建议,区委、区政府在第一时间签批于区旅游局和恩阳古镇办事处。
协商民主显成效
区委、区政府根据新区实际,结合区政协意见建议,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以巴文化、码头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呈现出浓郁的人文氛围,以滨河绿带作为界面向场镇内部渗透,联动三个主要公共区域,完成场镇空间的结构性转变,形成“一轴、一心、两翼、三走廊”的新总体格局。聘请川旅公司先期对古镇核心区的大栈房、胡家大院、红军经理处旧址3处建筑进行修旧复旧;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用地约358亩、计划投资22.5亿元的锦江·恩阳酒店及金融商住综合体项目已基本完成规划设计图,待组织评审后实施。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保持原汁原味的生活形态,古味十足的经营业态,淳朴率真的民俗风情的古镇将会展现在人们眼前。
新区新政协,新委员树立新形象。一年多来,恩阳区政协认真践行广泛多层协商民主理论,严格按照“遇事多商量,多做商量之事”要求,不断创新协商形式,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中心,以明确的协商主题突出协商重点,全力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三)关注民生促和谐。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从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文化、医疗、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民生问题选题,作为协商议政的重要内容,为党委政府制定体现民意、符合民生的决策提供有益借鉴。为加快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公众开展文明、健康文体活动的强烈愿望,组织委员深入调查后撰写《关于加快城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区委主要领导第一时间批示后,相关部门正在加紧落实办理。调研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组织多次协商,广泛凝心聚力、真情释疑解惑,提出继续加大征拆工作力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等建议,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赢得了人民群众一致好评。
协商为民——巴中市恩阳区政协开展医卫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
“看得好病”靠医卫人才队伍来支撑
巴中市恩阳区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自2010年3月试点,2011年全面铺开以来,国家和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和公开采购配送制度,全面实施医保政策,诊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已初步形成以区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中心,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然而,医卫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据2013年统计,全区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千人配备数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3.1%、52.7%、32.2%,副高以上职称仅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2.1%;本、专科学历仅占15%,且大部分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的学历,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初始医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6%;35岁以下卫生技术人员不足10%,60岁以上的村医仍在从事一线医卫工作,而且后继乏人;普遍缺乏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医技人才,一些乡镇特别是边远乡镇卫生院,没有检验、B超、放射等专业人才和护士,导致检测设备闲置,基础科室不全。恩阳作为新建区,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导致人才引进难、人才留住难,人才储备不足。医卫人才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卫人才的缺乏,形成县级以上医院拥挤不堪而基层卫生院门前冷落的反差,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协商建言医卫人才队伍建设
巴中市恩阳区政协就加强医卫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得好病”的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到医疗卫生机构现场视察,到群众和病人中走访座谈,与卫计、人社、财政等部门专题协商等形式向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议。
1.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根据现有人才队伍情况和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才,培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保障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经过3—5年,完成现有人员轮训,通过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努力外引优秀人才,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和村医后继无人的问题。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如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创新引进工作,卫计、人社、编办、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优秀人才引进涉及的编制、待遇、可享受优惠的相关政策,面向社会公开考核招聘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急需专业骨干;逐年分批引进一批大专以上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和具有执业资质的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区工作。
3.健全人才使用机制,营造“留心留人”氛围。采取措施改善医卫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好住房、社保、工资福利待遇、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注重表现突出的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使用,打破论资排辈,坚持以工作能力、业绩及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依据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公开竞聘上岗,提供发展平台;对长期在基层乡镇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基层卫生岗位津贴,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时,在坚持以业绩、能力为主的评价原则下适当给予倾斜,切实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
4.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全面激励人才。区政府设立人才奖励基金,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课题专项补贴和对有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奖励;大胆实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利益导向和绩效考核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协商成效初显
巴中市恩阳区委、区政府对“医卫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商建议”高度重视,近一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关于引进高层次紧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意见》等文件,提出了医卫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目标任务、办法措施,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的招引、培养、管理、使用机制和人才稳定、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了引进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待遇及优惠政策和考核管理办法,设立了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的专业技术人才奖励专项基金,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人员工资实现了全额财拨。同时,在区人民医院选派15名学科带头人到四川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进修学习,计划到2016年选派30名,打造一批特色科室带动区人民医院的整体发展;在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选派35名业务骨干到区人民医院及巴中市中心医院进行1年左右的进修学习,计划到2016年选派80名,争取上级对口单位的技术指导;实施在岗乡村医生实践技能培训920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转岗培训64名;公开考核招聘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24名,其中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21名、大学专科75名,执业医师13名、主治医师9名,全区医卫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环境不断优化,新区卫生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协商议事进村社 一年办成三件事——恩阳区政协督办解决玉井乡三岩村发展纪实
三岩村,又称“红军村”,隶属于巴中市恩阳区玉井乡,辖三个村民小组,距恩阳城区53公里,属恩阳区最边远、偏僻的山村。1933年红四方面军29师3团曾在此驻扎,当时全村有34人参加红军。
这里“山高水长”,道路不畅、水利设施较差、骨干产业缺乏、经济发展缓慢,是2014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恩阳区政协提案委、社会事业委在认真研究、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向区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全委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玉井乡三岩村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区政协针对群众急盼解决的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等问题进行特事特议。先后组织政协委员多次深入到该村进行深入调研,召开提案督办协商会议,将具体问题、具体工作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对口协商帮扶,对改善三岩村生产生活条件,达成了广泛共识。
修路有甜头
三岩村境内最高海拔880米,最低海拔230米,地形群山环绕,以高山为主。群众曾自筹资金修建了8公里泥结石公路,因资金缺乏,养护难度大,道路损毁严重。晴时,一有车辆经过,尘土飞扬,行人一身灰;雨天,泥泞不堪,行人满身都是泥。学生上学、百姓出行极大不便。
“交通必须先行”,区政协主席肖平在专题协商会上强调。区交通局、规划局把解决该村修路难、行路难的问题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上。协商会上,肖平主席与部门负责人、村民代表进行沟通交流,对修路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把责任落实到人,倒排工期,定时督办。
通过协商,新修、整治村道路10.5公里,为减轻群众集资负担,区政协主动作为,积极协调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引导社会成功人士、在外“乡贤”捐资,建好了该村的出行路,该村的林、农、副产品走出大山,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生产生活用品便利到村社,村民摆脱了肩挑背扛的困境,尝到了路通的甜头。
饮水有来头
路通不怕山高,山高最怕水不长。三岩村是典型的干旱村,全村有堰塘17口,由于年久失修,已有16口是病害塘,要改善干旱状况一是缺资金,二是缺劳力,三是缺水源,导致农田无法灌溉、饮水困难,大部分饮用水要到2公里以外去取水。
区政协组织委员及区扶贫移民局、水利局负责人,多次到三岩村实地走访考察这一实情后,努力协调项目和资金,制定实地规划实施方案,通过协商,形成一社新堰塘护坡,二社唐家湾山坪塘扩建,三社李家梁水库修渠,全村修建机压井口的意见,区扶贫移民局为该村申报精准扶贫项目200万元,区水务局免费规划且给予资金支持,群众积极投工投劳,35户村民还安装了自来水,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用电有盼头
在走访中,笔者见证了全村仅2台变压器(农户白天不能正常打米、磨面,只有选择在夜间十二点以后进行),还在使用已是“风烛残年”的木电杆、“年老色衰”的木横担、40%的是“饱经风霜”的广播杆,个别地段电线对地距离还不到3米。
区政协将该村2014年农网改造作为重点督办事项。与“两办”共同协商,由区电业局承担制定该村农网改造方案,且投资176万元,增设了两台变压器。目前高、低压电线杆均已栽好,其他安装材料已运到位,施工正如火如荼进行。二社村民向刚毅眉开眼笑、喜不自禁地说:“以后再也不用为加工生产家具、电打米、磨面的用电问题发愁了!”
三岩村的发展变化诠释了“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工作新常态;诠释了不搞锦上添花,多谋雪中送炭,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工作新常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