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20世纪确实有两大现象超出了《资本论》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确实“过时”了。[2]这两大现象,一是虚拟经济,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没有虚拟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研究过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资本的虚拟化。在那个时代,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建立在金属货币,即抽象劳动的物化形态之上,虚拟资本还不具备发展成虚拟经济的条件。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货币与美元脱钩,货币被完全虚拟化了,也就是说,货币从此与人类的抽象劳动不再相关——这才为虚拟资本成长为虚拟经济创造了历史条件。对于虚拟经济的研究,《资本论》里确实没有。
第二个超出《资本论》范围的是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没有预料到20世纪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瓦解。在《资本论》里,马克思期待的是“全世界无产者”的国际联合。在整个20世纪,对资本主义始终构成制约的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和来自社会党的内部压力。遗憾的是,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外部压力,而经济效率的低下又迫使社会党放松了管制。资本主义失去了外部和内部的压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然而20世纪末世界格局的另一大变化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资本论》所设计的“全世界无产者”的国际大联合,现在正演变成非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与资本主义的跨国资本的对峙与博弈。这是《资本论》研究没有涉及的新情况。
如何评判《资本论》对这两大现象的解释力?我们无法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找到现成的解答,但无疑,这些现象正是资本内在否定性在当代展开的中间状态。
先看虚拟经济。资本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外化在空间上,就是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扩张空间的有限性的冲突。当民族国家成为空间限制时,资本开拓出世界市场;当物质生产成为空间限制时,工业资本就转向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不仅有利于资本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的自由流动,而且有利于在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之间、在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迅速切换,资本越是迅速地流转,越是能够以时间换得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正是资本内在否定性在空间生产中的必然发展结果——货币摆脱了价值形态的束缚,再次为资本生产赢得了巨大空间。
然而虚拟经济果真摆脱了实体经济的制约吗?我们看到,正如《资本论》用“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建立起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虚拟经济出现后,我们仍然需要从价值(包括虚拟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考察资本总循环,从“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补偿”两个方面来考察经济总量平衡,因为任何一个补偿没有得到实现,就会造成经济泡沫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对于这“两个补偿”机制的具体研究,需要进一步运用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分析,在使用价值生产与价值生产的矛盾运动中寻求解答。
再看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与积累的全球化循环和国际利润率平均化的推动下,由于工资的国际差异和不发达国家的高剩余价值率等原因,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价值由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移过程。这种国际上的价值转移,导致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用联合起来的国家资本与资本主义的跨国资本竞争,是打破这一不平等积累结构的唯一可能。因而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选择,不如说是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形势所迫。
在资本内在否定性的视域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特别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根据意大利经济学家阿里吉对资本扩张和霸权循环的研究,在利润空间竞争的压力下,资本的物质扩张阶段必将“自我否定”,让位于金融扩张阶段,而金融扩张的竞争必然带来严重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秩序失衡。于是一个有能力恢复全球秩序并再次重启物质扩张循环的新霸权大国应运而生。[3]阿里吉认为,世界霸权从美国转移到中国的时代来临了,由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这一次的权力转移将给人类带来曙光。
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分析来看,所谓霸权大国,就其为特定资本积累结构提供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等“公共品”的作用而言,不过是积累体制所内在要求的一种调节方式。从历史上看,无论是热那亚、荷兰,还是英国、美国,霸权的确立均与资本的生产空间密切相关。中国不可能像从前的霸权国家那样,开辟殖民地以实现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也没有发达的、足以吸纳全球过剩资本的金融市场。中国目前所面对的,一方面是国内随着生产力发展所积累的使用价值的巨大堆积,另一方面是在国际金融战争中所处的价值生产的劣势地位。因而唯一的出路是,从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结合、使用价值实现与价值实现的结合两个方面全面超越传统的发展模式,既通过经济结构转型、通过技术创新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通过金融创新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胜利,阿里吉所期待的人类曙光才会显现。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同样需要回到资本内在否定性的研究中去,作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