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间层次”的演化分析

“中间层次”的演化分析

时间:2024-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具体的资本积累过程为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方法必然是一种动态的演化的分析,而资本内在否定性的独特优势恰恰在于它自身的演化性质。其次,针对以往研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良主义倾向和将技术的“创造性破坏”作为推动经济周期的唯一内生机制的“技术决定论”倾向,资本内在否定性的研究方法将借鉴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元范式,但同时将其置于马克思的“资本—劳动”关系分析中考察。

以具体的资本积累过程为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方法必然是一种动态的演化的分析,而资本内在否定性的独特优势恰恰在于它自身的演化性质。

首先,针对以往经济研究将市场与政府外在对立的倾向,它主张从资本的“社会性”出发把握市场经济,将“市场—政府”作为资本积累的两个基本维度,研究二者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协同内生机制。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市场作为交换的体系,虽然自发地体现出了某种“社会性”,即以货币为中介的、漠不相关的个人之间的社会关联,但却是不自觉的,因而在私人竞争和垄断的“无政府”作用下,市场极易发生失灵。这时,能够承担起资本“社会性”功能的只能是政府。对于资本积累的过程而言,政府通过主动组织社会生产、提供公共产品,以国有企业、公有制企业等形式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资本的“社会性”作用,形成“市场—政府”的积累机制。

然而政府所表现出来的资本“社会性”并非一成不变。这不仅因为,政府所表现出来的资本“社会性”在资本主义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表现——例如,在工业资本主义早期,政府的社会性主要通过“保护主义”表现出来,而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政府的社会性更多地表现为“货币主义”;而且是因为,政府只是资本“社会性”的临时承担者,政府的最终功能在于将市场的“自发社会性”变为“自觉社会性”,从而退出政府的社会生产,代之以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拥有的真正的社会生产。

其次,针对以往研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良主义倾向和将技术的“创造性破坏”作为推动经济周期的唯一内生机制的“技术决定论”倾向,资本内在否定性的研究方法将借鉴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经济”元范式(techno-economic meta-paradigm),但同时将其置于马克思的“资本—劳动”关系分析中考察。

它研究特定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力发展形式,在作为生产力要素的资本(生产使用价值的资本)和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生产价值的资本)之间搭建一个“中间层次”的平台,既将《资本论》对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研究具体化,同时又区别于微观经济学对个别经济现象的实证主义研究。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相比,它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动机下多余资本对产业升级的推动。

与新熊彼特等学派相比,它摒弃技术内生决定论的幻觉,克服西方经济学固有的资本主义改良倾向,力求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它试图回答新熊彼特学派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为何制度及其变革并不总是为了技术的需要,也不总是为了促进持续而快速的积累?为何某些方式的资本积累(例如新自由主义)会为了恢复利润率而不惜牺牲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注释】

[1][比利时]欧内斯特·孟德尔著:《〈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仇启华、杜章智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2]“《资本论》过时论”的其他证据,诸如垄断竞争、社会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阶层化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调节功能、科学技术、绝对贫穷现象的消失和工人运动的弱化等,在笔者看来,这些并未超出《资本论》的范围,只不过是《资本论》中资本内在否定性内在逻辑的外化表现。

[3]参见[意]乔万尼·阿里吉著:《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12页。

[4][加拿大]迈克尔·A.莱博维奇著:《超越〈资本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5]同上,第23页。

[6][加拿大]迈克尔·A.莱博维奇著:《超越〈资本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7]Lukacs,George,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Cambridge:MIT Press,1972,p.1.

[8]Gramsci,Antonio,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p.462.

[9][加拿大]迈克尔·A.莱博维奇著:《超越〈资本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10][英]马克·布劳格著:《经济学方法论》,石士钧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页。

[11][美]道格拉斯·多德著:《资本主义经济学批评史》,熊婴、陶李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12]“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是指一套相互促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规范,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与成功的资本积累模式相融合并促进其发展。See David i.Kotz,Terrence McDonough,Michael Reich(eds.),Social Structures of Accumul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and Cri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