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材料、选题和内容三个方面。首先,从研究材料而言,笔者有幸利用留学德国的机会获取一些至今尚未翻译成中文或者尚未在中国发行的学术研究材料。例如,有关考茨基思想的德文原版材料和一些德国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考茨基理论的相关材料。事实上,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和哲学,因此,能够直接阅读德文材料更有利于真切地把握考茨基的观点、理解其理论产生的语境、挖掘其中的内涵。
其次,本文选题较为新颖。有关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以及考茨基的思想理论研究在中国学界其实并不少见,但客观地讲,这些研究著作或者由于在20世纪曾受到前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影响,因而针对考茨基的思想评论并不完善;或者主要选取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核心点进行梳理和论述,因而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相比之下,本文则以民主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力求对考茨基的相关理论观点予以探索和阐释。
再次,本文抓住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内部争论的焦点问题,如无产阶级是否能够利用民主条件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飞跃,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关系等问题,对考茨基由此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主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来阐述作为“中派马克思主义”代表的考茨基的民主理论,这既有利于更全面、系统地把握考茨基本人的思想,也可以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更客观地把握这种理论具有的历史意义,从而避免对相关理论的误读。同时,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阐述考茨基的民主理论。考茨基从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特性出发,既看到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发展具有的决定意义,又认识到上层建筑本身也能对经济基础产生相应的影响作用,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这突出表现在民主问题上。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此外,对考茨基一些重要理论观点的阐述,例如,考茨基对垄断资本主义所包含的“垄断”与“民主”双重特性的论述,考茨基的社会革命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命题的含义,区别于“修正主义”“左派马克思主义”的“中派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等等,都将为学界有关考茨基的思想理论、第二国际相关理论、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内容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注释】
[1]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8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