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方法论为考茨基民主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发生的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第一代理论家去世后出现了分化,特别是就马克思主义现实化及未来走向、资本主义是否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否能够通过“民主”方式完成等问题出现分歧,产生出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马克思主义”与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正是在与“修正主义”相对抗、与“左派”相区别的基础上,考茨基愈加清晰地阐释了他本人的民主理论。
1.有关“崩溃论”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强调资本主义最终将发生一场不可避免的巨大经济危机,同时,经济危机也将扩展成涉及一切的社会危机,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崩溃,而无产阶级将作为社会上的革命阶级掌握政权,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改造。在1896年伦敦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上,关于经济任务的决议也提到:“经济发展现在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可能不久就会发生危机。因此,大会要求各国工人学会管理生产,以便作为有阶级觉悟的工人能够为公共福利而接管生产”。[70]但是,这一主张遭到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部分理论家的反对,他们明确反对将经济危机视为通向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的观点。
伯恩施坦相继在《崩溃论和殖民政策》(1898年发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898年3月出版)等文章中批评上述观点忽略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进而提出了他自己的主张。伯恩施坦以当时普鲁士德国为例,通过列举其各类型企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例,提出垄断资本主义企业相互兼并的过程并没有造成重要的中小企业逐渐消失、独立大企业数量绝对增长的态势,相反,随着技术的更新,社会上又不断出现新的中型企业,因而独立大企业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似乎表现为一种“共存”态势。正因为此,伯恩施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因而也不会出现导致资本主义崩溃的社会危机,相反,“在资本财富大幅度增长下的现代信用制度的灵活性、交通机构的各个部门——邮政和电报、客运和货运——的完善化,商业统计和情报机构的改进、工业家组织的扩展”,[71]这些事实都将有利于提升经济领域各个企业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另外,伯恩施坦虽然也注意到了“股份公司”这种新型企业形式的出现,但他片面地强调它在本质上同资本积累相对立的一面,认为“股份公司”最终将有利于实现资本的“广泛的分裂”,因而并不会造成社会财富过度集中、无产者愈加贫穷的现象,相反,它将有利于社会上中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最终,社会会一步一步迈向社会主义。
客观地讲,伯恩施坦引用大量统计数据所论证的部分经济事实是符合后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复杂情况的,而且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其中的部分观点也已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证实。但是,伯恩施坦的部分论断也的确存在过分夸大之处。针对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左派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了批判。在左派理论家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因此,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诉诸革命。倍倍尔在批判伯恩施坦时曾说道,“资产阶级社会迄今的发展没有提供理由使党放弃或者改变它对这一发展的基本观点”,[72]因此,“我们绝没有理由改变我们的基本观点、我们的策略和我们的名称。我把我的发言概括为一句话:我们一如既往”。[73]卢森堡作为“左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党新现象,也对伯恩施坦否定“崩溃论”的观点提出批判。在《社会改良还是革命》中,卢森堡冷静分析了“信用”“股份公司”等新形式,客观地评价道:“信用根本不是排除危机的手段,也不是哪怕减轻危机的手段”,相反,由于在深层次上进一步加剧了垄断资本主义内部生产的社会化同财产私有之间的矛盾,它反而会加速经济危机的到来,成为危机形成的一个“特别有力的因素”。[74]“总而言之,信用把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主要矛盾复制出来,把它们引向荒谬绝伦的地步,加快了它走向自己灭亡的速度。”[75]在卢森堡看来,垄断资本主义在当时取得的新发展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不仅不是消除资本主义矛盾的‘适应手段’,而且恰恰是资本主义自己造成的加剧它固有的无政府状态、暴露它内涵的矛盾、加速它灭亡的一个手段”。[76]
2.关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分歧
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在当时提出了无须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明确划清界限,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观点,这在当时第二国际内部引起强烈讨论。
从1896年到1898年间,伯恩施坦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新时代》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较有代表性的《空想主义和折衷主义》一文中,伯恩施坦在评论英国费边派社会主义者萧伯纳的一篇有关“伦敦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的文章时,赞同萧伯纳关于在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主义倾向”日益增长的言论。伯恩施坦不仅认为这是一个“事实”,而且认为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尽管其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英国的水平,但“整个看来社会民主党在一切国家都正在明显地前进”。[77]伯恩施坦甚至认为,根据当时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在生产、贸易、交通、职业生活和工人运动”取得的成就等现实,“谈论社会的长入社会主义,并不是错误的,只不过这句话有些过分使人想象一种机械的生长”。[78]换句话说,在他看来,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可以自然而然、理所应当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状态。因此,伯恩施坦由此提出他著名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毫无用处、“运动就是一切”的观点,[79]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直接体现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体现在“为促成这一进步而进行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之中。
伯恩施坦提出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观点遭到了当时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许多成员的批判。卢森堡对此深表忧虑,她认为党内当时存在的有关最终目的与日常斗争的关系问题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卢森堡认为,“只有最终目的才构成我们社会主义斗争的精神和内容,并使这一斗争成为阶级斗争”,[80]只有首先明确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才能为无产阶级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夺取政权”、实现社会改造等奠定基础。卢森堡在《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小册子中明确反驳道,伯恩施坦的这种观点并不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本身”,[81]而只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赘疣”,[82]不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的,而只是以改良为目的,不是要真正消除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而只是让剥削在数量上有所减少罢了。与之相反,卢森堡从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出发强调,“只要他们(无产阶级)作为一无所有的阶级仍然生活在资产阶级制度之下,他们就不可能在力争向上的过程中自动地创造自己的精神文化。只要这个社会的阶级基础还存在,在这个社会内部就不可能有资产阶级文化以外的文化”。[83]
总之,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当相应地进行调整,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无须发动革命,只要不断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就能“和平”实现社会主义。而“左派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即使时代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仍然适用于无产阶级斗争,因而无产阶级应当继续坚定不移地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相比之下,考茨基则在批判“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叛离、弱化“左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激进性的基础上,采取“中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形成了无产阶级“民主斗争”的理论观点。
【注释】
[1]William O.Henderson.The RiseofGerman industrial power,1834—1914[M].London:Maurice Temple Smith Ltd,1975,p114.
[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7页。
[3]希法亭在继承马克思《资本论》(第二、三卷)以“资本”为逻辑起点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从“货币”开始,经过“信用”“股份公司”“金融资本”及其自身的扬弃,在理论研究方面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蜕变的过程。考茨基甚至评价它为“《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真正继续”。当然,希法亭转变了马克思一直以资本主义的生产作为出发点的研究思路,这既是其理论的创新之处,也成为了他的缺陷。后来,列宁在继承了希法亭的金融资本论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忽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缺陷之处。
[4][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M].福民等译,王辅民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24页。
[5][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M].福民等译,王辅民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24页。
[6]同上,第148页。
[7]同上,第252~253页。
[8]同上,第252~253页。
[9]同上,第265页。
[10]同上,第265页。
[1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5页。
[12]同上,第495页。
[1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脚注。
[14]同上,第136页脚注。
[15]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二卷,第二国际时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演变[M].姚顺良等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1页。
[1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6~497页。
[17]同上,第136页脚注。
[18][德]卢森堡.国民经济学入门[M/OL].彭尘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osa-Luxemburg/1914/.
[19][美]哈特,[意]奈格里著.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9~90页。
[20]Guttsman,Willhelm Leo.The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1875—1933[M].London George Allen&Unwin Ltd,1981,p.15.
[21]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10页。
[22]同上。
[23][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M].福民等译,王辅民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86~387页。
[24]同上,第386~387页。
[25][德]卢森堡著.卢森堡文选(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9页。
[26]同上,第275页。
[27]同上,第275页。
[2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版)(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29]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2页。
[30]同上,第415页。
[31]同上,第414页。
[32]同上,第416页。
[33]同上,第422页。
[34]同上,第413页。
[35]Beate Haeupel.Karl Kautsky.Seine Auffassungen zur politischen Demokratie[M].Frankfurt am Main;Berlin;Bern;New York;Paris;Wien:Lang,1993,p.49.作者转引自:MEW B4,S 472,481.
[3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0页。
[37]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5页。
[38]同上,第102页。
[39][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
[4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
[41]参见:[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5页.马克思引用经济学家琼斯的话对“资本积累”所做的说明。
[4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
[4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6页。
[4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3页。
[45]同上,第294页。
[46]同上,第294页。
[47]同上,第55页。
[4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4页。
[49]同上,第55页。
[50]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2页。
[51]同上,第382页。
[52]同上,第389页。
[53]同上,第395页。
[5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7页。
[55]同上,第398页。
[56]同上,第648页。
[57]同上,第648页。
[58]同上,第648页。
[59]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4~605页。
[60]同上,第604~605页。
[61]同上,第649页。
[62]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6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6页。
[64]同上,第606页。
[65]同上,第650页。
[66]David McLellan.Marxism after Marx:An Introduction(third edition)[M].MACMILLAN PRESS LTD 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RG21 6XSand London Companies and representative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8,p.10.
[67]David McLellan.Marxism afterMarx:An Introduction(third edition)[M].MACMILLAN PRESS LTD 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RG21 6XSand London Companies and representative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8 p.10.
[68]参见:David McLellan.Marxism after Marx:An Introduction(third edition)[M].MACMILLAN PRESS LTD 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RG21 6XS and London Companies and representative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8 p.15.
[69]参见:David McLellan.Marxism after Marx:An Introduction(third edition)[M].MACMILLAN PRESS LTD 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RG21 6XS and London Companies and representative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8 p.14.
[70]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
[71]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72]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281页。
[73]同上,第229页。
[74][德]卢森堡著.卢森堡文选(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0页。
[75]同上,第81页。
[76]同上,第84页。
[77]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
[78]同上,第137页。
[79]同上,第155页。
[80]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27页。
[81][德]卢森堡著.卢森堡文选(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1页。
[82]同上,第131页。
[83]同上,第4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