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茨基的民主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西欧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考茨基的民主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当时欧洲工人运动,这既是考茨基理论的优势,也必然使其带有历史局限性。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知,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已经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在经济方面,德国已经与美国一道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以“卡特尔”为代表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的崛起不仅大大提高了德国的经济生产水平,也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政治方面,德国在经历了俾斯麦“铁腕政治”改革之后,德意志的统一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也有利于利用资产阶级民主。这样的经济政治现实为考茨基民主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客观基础,再加上当时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自身的不断成熟,考茨基因而认为,发生民主式现代社会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无产阶级有可能利用民主条件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身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欧洲社会,使得以考茨基等为代表的部分第二国际理论家,由于政治上的过度自信,在某种程度上过度夸大了民主对建立社会主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相应地,低估、甚至贬低了其他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可能方式。例如,在俄国问题上,考茨基的态度在前后的确发生了某种转变。考茨基最初认识到,相对于西欧的现代化发展程度,由于俄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社会状态,俄国势必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发动革命,因而考茨基对俄国革命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到了后期,考茨基在《社会民主主义对抗共产主义》等文章中开始批判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主义,甚至强烈攻击苏联的共产主义模式。客观来说,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模式、特别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的高度集权化的共产主义制度确实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但考茨基晚期对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的批判的确有失公允。相比之下,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等问题上的方针政策的确更胜一筹,特别是列宁在后来针对苏联建立社会主义之后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等等,不仅为苏联当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考茨基民主理论的历史局限性还表现在他对于“多数派与少数派”关系的认识上。通过前文的论述可知,考茨基在论述到“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命题时,在主张“民主”的情况下,也强调要处理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多数派与少数派”、甚至“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间的关系。客观来说,考茨基在这一问题上的初衷在于维护社会的民主机制,但从根本上说,考茨基这一观点的提出仍然是西方政党政治中“两党制”或者“多党制”等“竞争”理念的反应。因此,它是否适合于其他的社会、国家发展道路就成为值得分析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时期,对考茨基民主理论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并不意味着对其民主理论的全盘接受或者盲目追捧,相反,更应该本着科学研究的精神,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下,批判地认识和把握其理论精髓。从东西方社会发展现状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的确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就西方国家所实行的“两党制”“多党制”的政治制度而言,某种程度上它并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反而会加重党派斗争,而且从根本上说,所谓的“两党制”“多党制”归根结底都是要维护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的民主现状虽然还有不完善之处,但从中国地广人多的具体国情而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恰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团结,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利于实现中国社会民主的广泛性。
考茨基民主理论的局限性还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民主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在考茨基看来,民主是一种人应当具有的属性,他对民主的强调与重视值得人们学习,但客观而言,考茨基的这一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达尔文主义色彩。早期人类社会出现的“原初民主”可以算是人类社会最质朴、最直接的“民主”形式的体现,这种“民主”是与人的社会性紧密相关的。但考茨基的这种表述方式不免引起人们的误解,致使其陷入某种抽象的理论境地。
总之,一种理论的提出不免带有某种历史局限性。因此,在当代重新考察考茨基的理论时,有必要以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下,审慎地、立体化地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正视其历史局限性的同时,客观地分析其中的合理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