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学制通常为三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大约1000天。针对学生生源和在学时间实际,精心打造“千日成长工程”。
科学谋划,创新育人载体。“千日成长工程”的宏观含义是全程育人,即把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进行规划、设计、指导、安排,并强调各阶段的重点,使工程既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符合七部委实践育人的要求,也符合学生成才成长和人生发展的规律。“千日成长工程”的微观含义是强调千日进步、天天成长,即从入学做起、注重平时、注重积累、注重积小成为大成、积跬步而致千里,用三年的高职教育时间,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具体而言,在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的实践中,学院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普遍特点,把学生在校三年科学规划为:一年级“金院学子”,突出学业规划,强调懂做人;二年级“系部学友”,突出职业方向,强调精专业;三年级“行业学徒”,注重实践能力,强调会做事。这种兼顾德能、稳步推进的架构,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了内涵丰富、目标明确的发展规划,营造出积极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千日成长工程”辅之以“135791”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即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三十而立”的理念,从高职学生通常21岁毕业算起,到30岁:一年熟悉岗位、三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尖子、七年实现发展、九年初成事业、一生平安幸福——巧妙呈现“135791”的人生发展及职业生涯轨迹,引导学生就业后健康向上、持续发展。
完善制度,确保工作落实。学院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千日成长工程”,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实施方案》和《学生“千日成长工程”课外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育人目标和实施路径、强化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各系部(专业)编写了《千日成长指南》《千日成长记录》《千日成长评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提出考核办法和评价制度,确保育人工作顺利开展。诸多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课外教育和课内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集体培育和个体修养等有机结合,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了立体化育人体系,培育了更多更好的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基层复合型人才,初步形成了学生千日成长、百花绽放、人人成才的良好局面。
部门协同,各方合力推进。学院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教务处、学生处、计划财务处、招生就业处、科研师资处等处室负责人和各系党总支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对“千日成长工程”的有力领导和多方支持。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若干意见》、修订班主任责任制实施意见、推出“青蓝工程”和辅导员素质提升计划,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育人为中心,进一步明确了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的职责以及对辅导员的工作素质要求,凝聚各方育人合力。教学部门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着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营造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工作等部门梳理整合课外育人活动载体,使各项活动横向相通相互促进,纵向相连形成系统,既全面覆盖又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各系(二级学院)因势利导挖掘特色,科学设计载体,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锻炼、第三课堂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主动构建家庭、社会合力育人平台。通过班主任、辅导员联系家长制度,说学情、讲校情比赛,组织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学校、社会、家长”论坛等方式,主动构建三方和谐互动的育人平台,把育人工作做细做扎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