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性分析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现实困难

理性分析高职院校团队建设的现实困难

时间:2024-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推进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但我们应该也必须看到的是,高职院校建团队客观上有其困难和不足。按照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规划,要构建从中职、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的通道,这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和设想,而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前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推进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但我们应该也必须看到的是,高职院校建团队客观上有其困难和不足。

第一,高职院校没有硕士点和博士点。按照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规划,要构建从中职、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的通道,这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和设想,而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因为这样,也就不可能设立硕士点、博士点,教授和老师也没有指导培养研究生的机会,这样,由培养和指导研究生而形成的团队就没有条件。

第二,高职院校一般难有大的科研项目。项目是培育和培养团队的重要路径,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因为重大项目而建立并运行的团队非常普遍,而高职院校一般既无机会也不太有能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而对于相当部分项目而言,甚至连申报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基于科研项目的团队也难以形成。

第三,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学,不分专业,一个年级具有多个乃至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平行班,因此,执教同一门课程的老师相对较多,而高职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其明显的特点是其职教性,学生分专业实施教学,小的专业只有几十人,即使比较大的专业每届也不过200—300人。正因为这样,教师往往相对独立自主地执教某门具体的专业课程,与其他教师没有什么直接的相关性,这就使得专业课老师具有个体自我的意识,难以建设教学团队。

当然,影响高职院校团队的因素还不止这些。这些分析,只说明了团队建设的困难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