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高大上的素质教育,必要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分析开始,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明确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和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经历学潮后,我党更明确强调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尤其是可靠接班人这一概念的明确,客观地提出了素质教育高大上的要求。
高大上的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是爱国,应该说,爱国主义应是一个人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情怀,老一代的杰出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积极投身中国建设的事例可歌可泣,但在当前,尤其是前一阶段的大学生当中,言必称欧美,“月亮也是外国的圆”的情况相当突出,更谈不上“子不嫌母丑”了,更有不少人总是用国外的长项与我国的短项做比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表示怀疑和质疑,既松懈了人气,也影响了士气。正因为这样,围绕民族精神、爱国情怀,我们对高校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积极支持和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一个核心词就是“爱国”。
高大上的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是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本来是一件比较天经地义的事,在计划经济年代,所有的一切是计划决定,人的职业也是计划排定,大学生就业是分配但也是执行计划指令,这自然有其重大缺陷,会造成人力资源重大浪费,但“敬业”这个词比较认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提出市场经济概念后,就业、择业的市场程度越来越高,跳槽成为时髦,忠诚度成为一个新概念,敬业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为什么中国制造质量不上去,为什么中国制造难以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升华,应该说与敬业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仍有必要花大力气围绕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敬一行、精一行、成一行,开展素质教育。
高大上的素质教育,缺不了诚信。诚信是做人立身的基本品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基本的理解是“为人诚实、讲求信用”,几十年来,我们对此虽反复倡导和弘扬,但应该说,尚未收到很理想的效果。正因为这样,如何充分利用载体、机制和手段上的创新,使诚信这一十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显得十分迫切。对于走上岗位的大学生而言,遵守协议、执行合同、履行承诺等都是十分具体的,而对于在校学生来讲,恐怕考试问题可以由小见大,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考试作弊,更谈不上建立无人监考考场,如果能在解决考试作弊等基本问题上着手,从解决好代考等问题着力,再逐步推行无人监考,那么,这个问题一定会收到效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高大上的素质教育,离不开友善,友善是人与人间相处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国与国之间、单位与单位也是如此。我以为,友善实际上就是要求一个人有他人概念,有一个换位思考的意识,也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善良的思维看待人与事,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达到善良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温暖和阳光。
总之,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今天可以作这样的归纳:它具有内化性、全面性、和谐性、创新性、文化自觉性。如果把四个问题联系起来,那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应该是研究素质教育中看似高大上的问题,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