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形成良好社会秩序。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非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名认为,社会治理创新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报告摘要〕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做好地震、气象、测绘等工作。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及时就近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法律援助。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形成良好社会秩序。今天大会开始前,我们对3月1日发生在云南昆明火车站严重暴力恐怖事件表示了强烈谴责,对不幸遇难群众表示了沉痛哀悼,对遇难家属和受伤群众表示了深切慰问。我们要坚决打击一切亵渎国家法律尊严,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暴恐犯罪,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共同建设平安中国。

〔解读〕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内涵却发生深刻变化。代表委员认为,这标志着社会治理模式的全面变革,即治理主体从依靠政府为主走向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手段从依靠行政手段为主走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理内容从以“管”为主走向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治理目标从治标为主走向源头治理、标本兼治。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非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名认为,社会治理创新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促进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2014年2月,国家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从法规层面构建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的标志。近年来,中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很快,但是,在各地调研中发现,一些群众符合救助的条件却没有申请,而另外一些群众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救助,实际上却不符合政策条件。为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议促进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二是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现在全国有50万家社会组织、130万家事业单位、700多万家人民团体。社会体制改革包含三大改革,要把“组织”还给社会,把“服务”还给社会,把“治理”还给社会。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其目的是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社会体制改革,就是要激活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让它们充满生机。要让事业单位真正成为社会服务主体,人民团体真正成为社会治理主体。三是构建现代社会组织支持体系。这套支持体系首先指的是国家关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扶植推动、优惠补贴等各种支持性政策和制度的总和,包括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制度、优先参与购买服务等扶植推动制度、优惠税收制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