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十八大时代如何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后十八大时代如何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样的变化和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更适应中国国情、更符合人民期盼。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摸着石头过河,成为贯穿改革进程的重要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之中。

2012年12月31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习近平说,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找准方向: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做出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富裕,这是“改革”二字总能点燃激情、催人奋进的重要原因。与三十多年前刚刚起步时相比,今天人们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到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小到异地高考、医保接续的方案,诉求不同、角度不同,所期待的改革路径也难免不同。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新形势,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告诫全党:“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

讲方向,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包产到户到价格闯关,从依法治国到政务公开,各项改革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我们才获得了广阔发展空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也是今天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不管改什么、怎么改,都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样的变化和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更适应中国国情、更符合人民期盼。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期盼,就需要将改革进行到底、让道路与时俱进。否则,谈不上完善制度,更谈不上方向正确。

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系列郑重承诺引起全社会共鸣。

这是国家快速发展、走向强盛的十年,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彰显、民生改善迈大步的十年。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合乎党心民意,对当前和今后改革发展具有统领作用,是引领中国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回看过去三十多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亿万民众所焕发出来的创造活力,人们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无不印证着“发展是硬道理”这句名言。

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进而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对于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来说,至关重要。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代中国已经找到了科学发展之道。下一步,改革如何体现正确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改革必须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才是社会主义。我们推动改革、完善制度,目的就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考察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中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

创新路径:顶层谨慎设计,基层大胆摸索

三十多年前在安徽小岗村按下的指印,悄然掀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这场改变了世界1/5人口命运的改革大业,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摸着石头过河,成为贯穿改革进程的重要方法论。

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和适应,我们已经逐渐学会了用市场的手段配置资源,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用通行的规则参与国际事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一系列发展使得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这一切都是经济、社会、政府和政治改革的结果。这些改革都来之不易,是多方面推动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基层实践+顶层设计+组织机构”是改革的三种推力。

改革进入深水区,下一步怎么改?习近平给出了答案,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摸着石头过河,摸的是规律,激发的是实践热情。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机制和规则体系,这在我们以前的经验中是没有的。在历史的新变局中,试错是必要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破除旧体制,适应新规则的过程。

顶层设计,看的是全局,发挥的是制度力量。三十多年来,中国不但是实干家的热土,也是一个沸腾的实验室。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从制度完善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人们最初的创造热情。三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制度自信”不断提升。

向纵深的改革没有成例可循。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改革和发展的规律。那种执一御万的想法和设计,是不现实的。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之中。

今天的改革,需要回答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需要向人们说明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河对岸的图景;需要给予多元利益以表达机制、协调机制,凝聚差异格局之下的认同感;需要勾勒何谓中国人眼中的美好生活、理想社会;需要向世界说明中国立场,体现大国担当。这是现阶段深化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运用新的方法来破题。

今天的摸着石头过河,摸的不仅是市场规律,还有执政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风险弥散化的形势下,每一次日出都是崭新的,挑战面前,需要不断摸索。不但要摸经济形势,也要摸社会脉动;不但要摸中国国情,也要摸世界大势;不但要摸准摸对,还要顺势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以顶层设计克服具体摸索中见木不见林的局限,发挥牵引机和路线图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城乡差异、地区差距,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予以解决。基层实践的单兵突进,需要宏观统筹予以整理和优化。在顶层决策与基层探索之间,亟待形成良性互动。

明确方法:协调推进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

“闯黄灯罚6分”的交规曾引起各界热议,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所持观点有何不同,人们越来越发现,如果信号系统不配套、取证手段不升级、安全意识没跟上,那么即使“黄灯罚则”再严,也难免陷入执行困境。

“黄灯困境”折射出更为宏大的时代课题。正如红、黄、绿三色灯各司其职,人员、设施、管理一起给力,才能撑起一个交通信号系统,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的当今时代,改革开放更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全面改革是推进改革大业的“关键一招”。邓小平早就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今天,当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改革的议题非但不能淡化,反而更加凸显。

毫无疑问,社会越转型,就越是新旧问题交织、利益主体纷起,孤军奋战、单兵突进难以走远。改革越深入,就越要触及深层问题、体制弊端,从长远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的综合治理才能起效。面对发展起来后的问题,需要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共同解决,这也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深意所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明确了全面改革的方法论。搞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要求在深化改革中,要让政府与市场各归其位,权利与权力规范有序,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精神与物质相得益彰,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在这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中,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就能形成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国家建设的布局不断科学合理进步完善。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他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并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总体布局。

1986年,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由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从新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这一系列理论和观点的提出及其实践,意味着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深化,意味着我党驾驭社会主义建设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成熟。“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定,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的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发展中不断演变,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从单纯地追求经济现代化发展到实现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后十八大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认真落实相关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位一体”总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亿万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就一定能推动当代中国全面发展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党中央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落实这些新要求,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倍努力。

把握节奏: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三者要彼此协调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老话题,也是新命题。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邓小平当年的这些论断,指明了改革发展稳定与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这三个论断深刻表明,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缺一不可。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他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可以说,这一论断是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重要性的精辟总结。

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要求,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体现了中央对当前深化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

从理论上看,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改革是强国之路。不改革,中国就不能发展,稳定也就难以有保障。现在,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才能把中国的发展大业推向前进,为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构筑更加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因为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发言权不断提升,在促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为发展,面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中国人民能够快速重建家园,信心不倒。

当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此时强调“稳定是硬任务”,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定,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定,需要着眼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稳定,需要正视社会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稳定,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处理好三者关系必须坚持的逻辑前提。三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表明,正是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因为有发展成果,社会稳定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尤须看到,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不积极推进改革,不解决问题矛盾,稳定就难以长久;反之,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课题,改革就会有活力,发展就会有动力,稳定才能有根基。

在社会转型期,更好地实现和维护群众权益,不仅是社会进入稳定发展快车道的“通行证”,更是保证持续前行的“加油卡”。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将“围绕产生不稳定因素的深层次原因,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科学民主决策、公正廉洁执法、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加强源头预防”“把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等作为维稳的宝贵经验予以强调,深刻表明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群众权益的内在统一性。

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推进了亿万中国人的思想解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对改革发展的参与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切。

群众的期待,也是我们党自身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一重要论断说明,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当家做主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习近平在集体学习时谈到进一步深化改革时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无论是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论是微慈善义举的蔚成风尚,还是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兴起,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推动着中国社会步步向前。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改革关系人民利益,也是人民自己的事,不能没有人民参与,更不能少了人民创造。缺少群众基础、没有人民支持,再好的改革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今天,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社会转型复杂艰难,更需按照中央要求,通过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激情,不断夯实改革开放的群众基础。

改革的推动方式有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自下而上改革的成功范例。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越来越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推进方式。在利益日渐多元化的攻坚阶段,改革更应该是一种参与式的改革,要把利益相关者容纳进来,金融体系的改革、政府治理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等,都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应该通过上下结合来推动攻坚阶段的改革。只有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主体受益者,改革才能成功。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个税起征点调整方案一个月收到二十多万条意见,重罚闯黄灯交通规则短时间引发全民大讨论,莫不因为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推进各项改革,必须充分吸纳群众不同意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形成利益协调机制,才能处理好各方面复杂的关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公众参与热情是否高涨、参与渠道是否通畅、参与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关乎改革方向、改革效果、改革成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