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的第一季,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为中国改革第二季勾画了宏伟蓝图,明确了改革的总方向,提出了2020年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对此,学界很多专家从不同层面给出了各自的评价和看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管理到治理体现执政理念转变
“管理”变成“治理”,最核心的变化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一般是从上至下的行政式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公报中多次提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其中“国家治理”比“社会治理”的概念更多一些。除了治理主体发生改变,治理的方式也相应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我们完成了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身份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正式的提法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中国的社会治理主要是党委、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以法律、行政、道德等手段,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很多人认为,社会治理就是“维稳”。事实上,维稳只是应急管理,社会治理需要更多强调日常的、基础性的工作。(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向春玲)
党的话语体系发生了变化,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法在党的全会正式文件中是首次出现,体现了党的话语体系发生了变化,有了创新,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布局合理,权力结构优化,民主发展,法制健全。实现的途径就是改革和开放。从总目标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再到“有效的政府治理”等,公报中“治理”一词进一步取代了之前在正式文件中出现较多的“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 高小平)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双轨制弊端很明显,已具备取消条件
中国采取双轨制发展的弊端到了今天已经非常明显。在原来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大企业可以获得廉价资金,而普通居民和小企业获得资金相对困难,但他们是储蓄者,一定意义上是在补贴大机构。在资本短缺时期,这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现在中国已经进入资本并不缺乏的时期,这时候仍继续由普通居民补贴大企业则明显扭曲。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的优势已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和机械行业。中国已经具备了消除资源配置扭曲的条件,而这意味着深化改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毅夫)
三中全会已对配套政治体制改革作部署
这次全会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但从全会公报看,对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部署,其中很多内容对打破特殊既得利益藩篱、切实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全会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这些方面都是有利于抑制各级政府力图掌控市场的过度干预活动,都有利于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
政府和市场关系:有效的政府+有效的市场
过去人们常说“小政府,大市场”,并且以为这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比较好的处理方式。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效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政府不在于大小,因为它不是一个人员多少的问题,也不是管辖范围多大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做政府应该做的事,效率要高。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市场还有很多地方是管不到的。有效的政府加上有效的市场,这就是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两者都要讲效率,都要有效,政府做政府该做的事情,市场做市场可以做的事情,这样就行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改革深化需要一个更高组织总体协调
过去,我们的改革是把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进行改革,由某一个部门或机构牵头做已经可以推行,但现在,随着改革进入全面和深化,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和层次都要兼顾协调到,这样,就需要一个更高的组织和部门总体协调和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坚强的领导、权威的组织机构,才能有真正全面和深化的改革。(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恰逢其时
过去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搞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各方面的协调。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协调推进,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恰逢其时。三中全会不仅总体部署,提出系列改革任务,而且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功夫。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一个组织保障。提出任务、提出目标,得有一个机构去抓落实、去领导,组织保障非常关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许耀桐)
发改委并不适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头者
中央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于以下考虑:即便改革有顶层设计,但如果没有高层强力推动,恐怕政策依旧很难落实,毕竟很多改革涉及了政府自身改革。这一次中央下了决心,都要一一落实,监督检查。此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由国家发改委负责,但其实发改委也是改革对象,改革自己肯定会触及利益尤其是审批权,发改委并不适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头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张卓元)
“两个都是”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扫清意识形态障碍
公报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是”是在党的文件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空前肯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意识形态上扫清了障碍,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平等竞争,公平地使用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论保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 李义平)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政府间转移支付上
在新一轮改革期当中,财税体制改革会位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在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就是一个突破口,这一轮改革也会延续这个传统。在新一轮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首先集中在政府间转移支付问题。这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最主要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地方税制的改革及支出责任划分,虽然也很有必要,但暂时难有太大的动作。将转移支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则会有比较大的作用和空间。(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 王雍君)
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完善地方税体系
下一步税制改革应和地方税体系建设相衔接。尽量减少共享税,切实增加各层级的专享收入规模;同时扩大直接税和地方税,如考虑做大资源税、环境税、房产税和其他类型财产税,增加直接税比重,支持地方税体系建设。目前在地方税收收入中,大宗税种原来仅有营业税,而由于营业税易重复计征,不利于产业分工细化,在“营改增”全面推开后,设置和培养地方稳定税源、构建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迫在眉睫。将增值税作为中央税,由中央政府统一征管,以切断地方政府分享收入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关联,避免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财政改革简政放权同时上收部分支出责任
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需要做双向调整:一方面将部分事权的决策权下放给地方,因为地方更了解实际情况,能做出更有效率的决策;另一方面将部分事权的执行权上移到中央,扩充中央政府的规模,这可能牵涉到部分事项的“垂直管理”,部分事项可能仍要委托地方代办。有很强外溢性的事项,其执行权和支出责任应该上移到中央,比如大江大河的治理、边防等。同时,地方内部的财政关系也要调整。(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刘尚希)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农村建设用地要和城市同权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要改变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不能公平同权的问题。这一问题导致不少地方在农村征地过程中损害了农民应有的财产权利。当前农村土地市场和城市是处于隔绝的两个市场。地方政府往往以非常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获得农村建设用地,转手后又用城市建设的市场价格售出。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或者“以地套现”,使得农民被动上楼,被城镇化。这样的不良倾向,值得高度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农村学院院长 温铁军)
土地制度改革须破解六大误区
当前,土地制度改革中存在六大误区:严格区分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用地,缩小征地范围;集体土地应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集体土地应当允许直接入市,以后城市化发展不必先征收转为国有土地,城市中可以既有国有土地,也有集体土地,权利平等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交易,形成统一市场;农村土地自由流转、抵押、交易买卖最符合农民利益;小产权房是农民要求自主城市化的抗争,有其合理性,应在交纳一定的土地出让金后合法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了城市用地指标的不足和乡村建设用地的闲置,是土地改革的重要途径。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跳出土地行政指标层层分解严格控制的思维惯性,突破土地财政的恶性循环,紧紧围绕人口城市化这个主线,才能真正走出符合人口流动和市场规律的全新大格局。(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华生)
劳动力土地住房三位一体格局明朗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无疑将大大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不言而喻的作用。中国未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逐步将趋于统一,在此基础之上,劳动力、土地、住房三位一体的市场化格局也会更明朗。实际上,围绕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意味着土地资源的市场化又将向前迈出一大步。(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王珏林)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需要制度统一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就要积极探索和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特别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这个试点方案在2008年的时候国务院已经出台,五个省市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出台正式实施方案,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改革历史上是罕见的,也反映了这个问题难度很大。需要通过采取相应的一些政策措施推动地方上的试点,逐步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待遇上社会不公平问题。(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 金维刚)
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
提升“党领导改革的能力”
公报绘制了全面改革的蓝图,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的任务。而所有这些方面的改革能否按照预期目标推进,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的能力是否适应。所以,全会要求,要加强和改善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紧紧围绕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这样一个主题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戴焰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