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梦与中国奇迹“第二季”

中国梦与中国奇迹“第二季”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经济既有过去30多年奇迹般的成就,但又始终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忧患共存。扩大内需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点,过去几年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靠的是内需。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中央城镇化会议召开,明确要求抓紧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这是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实选择,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中国经济既有过去30多年奇迹般的成就,但又始终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忧患共存。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就在转型和升级!就在改革的“红利”!从记者见面会上第一次提出,到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重申,到接受有关媒体专访和高层论坛的讲话,再到江苏、上海的首次调研,新任总理李克强甩开膀子,快速进入实践中国梦、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实战状态。

谋改革红利:既要有勇气推进,又要有智慧把握

我们要用开放促进改革,要以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必须坚定不移、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学界乃至于世界各国都把中国快速增长归功于人口红利,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超出预期,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下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李克强提出的“改革红利”,不仅是针对上述论点的回应,更是对当下中国发展实际所作出的科学判断。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李克强在多次重要会议上不断向外界传递改革决心,一系列改革主张,徐徐推出。

改革重点: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李克强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从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到下放416项权力,最大的亮点就是“三个放权”,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管住和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改革方法: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中国国情复杂,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并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

改革难点: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这一点,李克强在记者见面会上提出要有三大保障,即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核心就是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

改革目的:构建民生事业升级版。促发展不能自拉自唱,要让群众受惠;改革也不能只讲大道理,要弄清楚群众真正希望改什么、怎样改。新一届中央领导不断释放出执政信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同样如此,关键是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首先体现在再就业和收入上,构建民生事业升级版。

“改革红利论”是立足当今中国现实、着眼未来发展深思后的结论。改革能形成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新的机制,关键是地方领导要大胆改革和转变那些不适应形势、不利于发展、影响发展甚至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发挥统揽改革全局的智慧。

挖内需潜力:“四化同步+三集中”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

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应是全面的,还是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实现升级,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有勇气和智慧,紧紧抓住内需,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扩大内需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点,过去几年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靠的是内需。在世界经济可能长期放缓的形势下,中国仍要靠扩大内需实现持续发展。对于如何挖掘内需的潜力,李克强反复强调,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要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李克强任总理后首次考察就选择了素有“欧洲小镇”之称的江苏新桥镇,对该镇推行的“农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镇区集中”的“三集中”表示了充分肯定,提出要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城镇化发展。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中央城镇化会议召开,明确要求抓紧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年3月17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发布。

推进城镇化需要统筹谋划布局。要考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进一步研究实行差别化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这方面,广东、江苏已出台“十二五”城镇化专项规划,特别强调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布局和对接联动。

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持续发挥城镇化效应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扩大内需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根本动力。既要扩大对外开放,又要扩大对内开放。外需我们自己决定不了,对内开放的潜力巨大。关起门来发展可能进入死胡同,开放才能发展一方、造福一方。中西部地区既要以开放促进发展,又要以开放带动改革。

增创新活力:稳中求进进中求好,提高科技创新的贡献率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进中求好。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关键要看科技能否成功转化为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了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这是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实选择,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不可能继续支撑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为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切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摆脱对物质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专栏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五大路径

2013年3月27日至29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江苏、上海考察,进一步明晰经济领域工作思路,释放多种积极信号。

◎打造“升级版”,要立足内需,面向世界,深耕亚太。在扩大开放中培育和拓展好国内市场,这是在风云变幻中确保发展能够不断持续的重要基础。

◎打造“升级版”,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支持企业加快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进中求好。

◎打造“升级版”,要体现在就业和收入上。稳增长,首先要看就业稳不稳,要更加注重向调整结构要就业,特别是要围绕经济升级的需求。

◎打造“升级版”,环境资源约束问题是躲不开的坎。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不解决,发展就会“断粮”,民生就会“打折扣”。这也是转型升级必须破解的难题。

◎打造“升级版”,要靠制度创新释放红利,靠开放促改革。以制度创新来释放红利,靠开放促改革。

资料来源:新华网2013年4月1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创新给企业和国家带来的效益究竟有多大?有经济学家比喻说,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一艘大船,那投资拉动就好比是人力拉纤,创新驱动则好比是给大船装上了发动机。业界一般认为,投资拉动的产出比只有1:2左右,创新驱动则可以实现1:50以上。

促进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把经济增长力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自主品牌创造上来。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孕育突破,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叩响人类的大门。在创新驱动、科技进步上,政府应该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出政策,鼓励、激励创新;二是调节社会分配在产业上的合理布局,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等手段使得科技成果和创新驱动具有巨大的利润提升空间和诱惑力,促使资本自动自发向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上转移。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低碳可持续发展。13亿人口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当中遇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关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