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换模式,育人才,传承传统手工艺

换模式,育人才,传承传统手工艺

时间:2023-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民族民间保护办公室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古琴艺术传习所、苏式花窗等苏州传统工艺引入桃花坞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产业园,经过几年的保护传承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探索,产业园已初具雏形。
换模式,育人才,传承传统手工艺_吴文化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苏州木刻年画的历史始于明代,桃花坞木刻年画因集中在苏州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桃花坞年画的兴起有众多推动因素:明代时期苏州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较为发达,这为桃花坞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明代著名的“吴门画派”名家辈出,画艺精湛,为苏州木刻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另外,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较高,对文化艺术品的需求较大,为苏州木刻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这些因素的共同推动作用促进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日益兴盛,到了清代雍正、乾隆(1723—1795)年间,苏州桃花坞已成为与天津杨柳青分庭抗礼的全国南北两大年画中心,其作品分布苏、浙、皖、赣、鲁、豫、鄂,乃至东北等广大地区。[1]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茂,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年画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色彩上有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在无数雕版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作下,苏州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桃花坞木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美女画、装饰图案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的“辟邪人物”。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渔樵耕读》《大庆丰收》等。山水风景画片有各地风景画,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等。雍正后出现的故事戏文画片,范围很广,有古有今,有单张有连续,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等。风俗画有《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今天成了宝贵的地方史料。有些年画富有爱国主义色彩,如《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图》等,赞扬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刘永福,可谓较早的政治宣传画。[2]

桃花坞木刻年画通过版面设计、木板雕刻,并采用一版一色的木板套印方法印刷而成。它以门画、中堂、屏条为基本形式,以神像、戏文、民间故事和传统风格为主要题材,以构图丰满、色彩鲜明、富于装饰性为艺术特色,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木刻年画齐名,统称为中国三大木刻年画,历来有“南桃北杨”之称[3]。吴地人民有在喜庆的日子或者过节的时候在大门上或者墙上贴年画的习俗,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以吉庆如意、纳福迎祥、扶正祛邪等美好寓意为主要内容来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反映了人们喜庆愉悦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颇富浪漫主义色彩。

改革开放后,苏州政府加强了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恢复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画社和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等,采取多方积极措施将它并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并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所和工作室,保护和传承这一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传统工艺。桃花坞年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辛亥革命后,随着印刷画的流通,印刷画很快侵占了木刻年画的市场,使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存陷入困境中。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组织整理并印刷了一些木刻年画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严重的损毁。由于普通人对木刻年画的了解较少,使得年画的市场需求较小,同时学习木刻年画的年轻人也极为缺少。这些都加大了桃花坞年画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如今,苏州桃花坞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初具雏形,该创意产业园坐落在桃花坞地区中心区域的文保建筑——朴园内。朴园是上世纪20年代营造的苏式园林,园内建筑多为民国风格,实际占地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苏州民族民间保护办公室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古琴艺术传习所、苏式花窗等苏州传统工艺引入桃花坞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产业园,经过几年的保护传承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探索,产业园已初具雏形。

二、具体做法

(一)创新发展模式,传承传统文化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要想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桃花坞木刻年画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创新其发展模式。只有创新发展模式,找到新的发展途径,才能使桃花坞木刻年画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首先,考虑到目前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不良境况,苏州市政府将创作年画的企业桃花坞年画社合并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良资源来培养优秀的传人,高校能更方便地选择出对木刻年画有兴趣的优秀人才,提高文化传承的效率。这一举措不仅为桃花坞木刻年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动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模式。创新的传承模式为桃花坞年画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为木刻年画的稳定继承带来了保障。

其次,采用多样的形式加快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例如录像录音的方式就可以更好地保存师傅传授知识的原始资料,使学习木刻比以往更方便。还可以对现存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进行整理,并复刻复印,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对木刻感兴趣的人随时拿来学习,还可以把年画工艺的制作过程长久地保存下来,避免发生“文革”期间很多珍贵桃花坞木刻年画古板被损毁的悲剧。(同时,密切关注木刻年画的民间收藏,发现新的木刻年画时及时存档,不断丰富年画的种类。)

最后,借着中国风兴起的潮流,加大对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宣传,特别是在青少年中间的宣传。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普通大众对桃花坞年画的认识,这不仅可以使更多的人关注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木刻年画并保护木刻年画,同时,随着普通大众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认识的加深,可以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扩大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市场,从而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二)激发创造活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生产大多是由手工艺技艺者自己包揽设计、生产、销售等多项工作,同时自主经营,所以,尽管传统手工艺产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由于企业往往是个体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再加上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难免会出现手工艺品创新能力低、产品质量不高、品类少等问题。长此以往,必然难以维持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要想走出这种困境,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必须进行创新,激发新的活力。首先,引导传统手工艺朝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化,把经营模式的市场化和手工艺生产的“艺术化”“时尚化”作为创新的核心目标。此外,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把手工艺产品划分为“经典”“原创”“时尚”等不同的层次,并以价格体现产品“一线”“二线”和“三线”的差异,灵活适应和引导现代社会的消费需求。传统手工工艺经营模式的转化不仅能满足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能对旅游产业及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转变观念,桃花坞木刻年画不单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手法,它的创作过程中运用到的一些造型元素和创造手法也可以为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装饰、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所借鉴。在不断发掘出新的利用价值的过程中,桃花坞木刻年画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最后,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手工工艺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结合现代科技条件进行可行性改造,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技艺手法和创作元素与新的科技手段相衔接,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并保持其具有机器生产无法取代的独特品性。利用学校的专业设备和人才资源,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进行重新定位,在继承桃花坞木刻年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作品,使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三)拓宽产品市场,延伸发展空间

更新观念以及创新桃花坞木刻年画创造题材和创造手法上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问题。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拓宽市场,才能为木刻年画的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带动其创作、研究、创新。因此,要实现木刻年画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创造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生存空间,单靠政府的扶持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形成市场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问题。

过去,桃花坞木刻年画主要是作为年画在市场上供应,而这种供应方式带来的消费量是很少的,如此少的需求量不足以带动木刻年画的发展。因此,必须开发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衍生品,扩大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附加值,扩大公众对年画的需求。而好的衍生品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促使桃花坞木刻年画健康有力地发展。对目前的国内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衍生产品主要有书签、玩具、T恤衫、明信片及创意工艺品等。基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特点,可以大力发展印有桃花坞木刻年画图案的帆布鞋、T恤、手提包等衍生品。需要注意的是,在衍生品的研发创作中,必须保证附加在衍生品上面的元素都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素材,这样才能保证衍生品的纯正度。然而,由于一般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的篇幅比较大,想要整体与衍生品进行融合比较难。这时,可以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对桃花坞年画作品进行拆分,提取出作品中市场比较感兴趣或有特别意义的部分,然后将这部分元素运用在衍生品中。此外,可以对提取的多个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图案,融入衍生品中。

三、经验与启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而纯粹的观赏功能却有所提高。市场的变化影响到桃花坞木刻年画中传统技艺的留存,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木刻年画的手工制版和印刷技巧带来巨大冲击。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画铺越来越少,传统雕版技艺和染色印刷技术的传承也越来越困难。

作为一门工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过程历来是有明确分工的,大致分为画稿、刻版、印刷流水作业等。但是真正掌握雕版、刷印、手绘这些绝活的人已经青黄不接,散的散,走的走。如今,掌握这门技艺的总共不到10人,这些手艺人在现今商品经济的转型期难免浮躁而扭曲甚至荒废了好功夫。由于传统艺术生存市场严重萎缩,木刻年画在民间市场中的占有额几乎接近于零,导致这些手艺人难以维持生计,后继乏人现状一时难以改观。

虽然传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已很少生产,但它毕竟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故作为旧时主要民间美术样式之一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业已成为一种珍贵的文物,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故而,学习和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对于发展的新的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对桃花坞年画这一苏州民间艺术,政府应该加大保护力度,特别是在研究力度、资金投入和市场开拓方面,应该设立扶持机制。

(一)加大扶持的力度和针对性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扶持力度,增强扶持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近年来,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并加以保护,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手工艺术正在逐渐消失,一些靠口传身授加以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正在迅速消亡。苏州市政府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形象,打造工艺品牌,落实保护政策。从2005年起,苏州市政府设立了每年3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包括非遗项目、传承人扶持和基础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苏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每年都会拨款20万元扶持资金给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木刻年画的实物资料征集,以及技艺的传承。2009年,博物馆实际创造价值约105万元,除了20万元扶持资金,其余的钱则来自自身的创收。

传统手工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的产业。政府只有联合学校、企业、行业等社会多方面力量,创作出体现民族独特风格和优秀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方能打造出强大的文化产业,民间文化艺术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文化苏州”才能有更大的创造空间。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生存困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在苏州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被整体划进了学院。这是苏州市政府首次在机制上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尝试,它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放进了高等艺术院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高校学院式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体系的滋养下枝繁叶茂,有了新的价值和生命。

(二)重视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工作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宣传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是产品的交流和销售,通过这两种途径来达到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传统社会中,手工艺主要依靠产品自身来宣传,影响范围小,宣传效果不佳。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手工艺品的宣传可以借助日新月异的现代媒体,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采用语言、文字、视频等不同形式来进行宣传。可以借助传统手工艺的具体实物,把有影响力的活动或场合作为平台,推荐、评比苏州传统手工艺精品品牌,扩大对手工艺术品的宣传。针对广大的手工艺爱好者,可以通过提供免费的传统工艺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一个深入了解和走进手工艺术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手工艺术的兴趣,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手机等在宣传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手机上微博、微信等应用的普及,更是为传统手工艺的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平台,因为这些媒体能够面对更广阔的受众群,可以及时有效地向市民推广和普及传统手工艺制作节目等,可以通过网友的转发或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手工艺,这是最有效的广告。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传统手工艺通过动漫等形式渗透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中去,从而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和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注重人才培养

第一,明确传统手工艺的人才培养目标。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制作需要独到的手工技艺,而这项技艺的掌握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技艺的进步与沉淀,所以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花费很多的心血。(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手工艺术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系统化的课程编排和较强的针对性。)在这方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系的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借鉴。该校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对苏州建设“中国工艺之都”的社会需求,引入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培养以设计务实、工艺技术和技能为核心的“识材、专能、精技”的高端传统手工工艺专业人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年度课程目标就是“掌握各种桃花坞木刻年画工具的制作,掌握桃花坞木刻年画基本的拳刀木刻法,掌握印刷对版法,全面熟悉水印版画的特点”,为设计和制作桃花坞传统木刻年画提供基础技能。

第二,健全体制机制。现在博物馆已经形成了“老带中,中带小”的人力机制,专业力量与非职业力量齐头并进,部分馆员经过了多年磨炼,已经成长为兼通画、刻、印三种技艺,并能独立完成作品的专业人才。除了专业力量,由博物馆在2009年初开设的年画习训班也正在对10多位社会学员进行培养。此外,博物馆还从外地引进专业人才,对目前的630张馆藏作品进行内容和技法上的研究,并将对其中的8到10幅作品进行深度研究,撰写论文,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量。虽然从量上看,人才和研究的规模并不大,但保护工作应该考虑可持续性,要细水长流,厚积薄发。

第三,重视传统手工艺专业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书本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等,但是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艺术的精髓,还是要进入社会,融入民间,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和老艺人学艺,接受深厚的艺术文化的熏陶,体会地道的传统文化,随着实践的深入,大学生可以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完善,形成完整的体系。政府应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给予支持,为学习传统手工艺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平台。

(四)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和市场培育工作

通过招收社会学员、与公益文化机构联动、和中小学校联合办社办学,桃花坞木刻年画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所认识和喜爱。被喜欢才能有市场,只有耐心把市场里的人先培养起来,才能为产品建立市场,这项工作任重道远。这几年,博物馆自产年画的销量以每年60%的数量增加,这足以证明“先人后市场”的思路是对的。

一方面,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和市场培育要建立在对现有技艺和资料深刻领悟的基础之上,真迹的保存工作尤为重要。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例。原汁原味地保存好现有的“桃花坞”整体的技艺和资料,使它具有传统技艺再现的演示功能。寻访在世的老艺人,建立他们的资料档案,看看能否为他们做些什么。树立“求全”的信念,尽可能多地收集桃花坞年画各时期的作品,在真品不能得的情况下,复制品也有价值。设法收集国内外博物馆所收藏的桃花坞年画的图片资料,为将来建立资料全面的博物馆做准备。有计划地复刻印版,印刷精品,作为艺术收藏品、高级礼品和旅游纪念品。

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妨效仿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做法进行新的尝试。比如学习民间画家的创作态度来做桃花坞风格作品;以现代平面设计意识来运用桃花坞风格;或者沿用五六十年代以来桃花坞年画社张晓飞先生等所开创的新年画风格,加以继承和发扬。凡此种种,都可以成为美术家们、设计家们“折腾”的理由。

【思考题】

1.桃花坞木刻年画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怎么克服这一困难?

2.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发展。

[1] 吴恩培.吴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68.

[2] 吴文化-工艺美术-桃花坞木刻[EB/OL],http://www.wuculture.net/jsh0.aspx?menu_lx=WUD01.

[3] 朱永新.吴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苏州现代化建设(下)[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