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部关于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汇报

科技部关于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汇报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科技部认真贯彻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陈昌智、沈跃跃、艾力更·依明巴海副委员长、各位委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部认真贯彻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我简要报告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进展情况

(一)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统筹得到加强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灰霾、臭氧形成机理及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脱硫脱硝等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先进管理技术国际合作等,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抓紧落实。2014年4月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了科技部代表“科字口”各部门及环境保护部、卫生计生委、气象局所作的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统筹,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

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员会会同环境保护部、卫生计生委、气象局研究起草的《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及任务分工方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统筹,提出了“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大气污染源头治理技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国家空气质量改善政策策略”以及“政策支撑和机制保障”等6项科技工作,分解为24项重点任务。《工作方案》已再次征求各部门意见,将于近期提交部门协调会审议,把重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共同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攻坚战。

(二)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技术研究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蓝天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启动了“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科技部还联合环境保护部、北京市政府启动了“首都蓝天行动”。在各部门、各地方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我国在雾霾成分与形成机理、源头治理技术、联防联控、雾霾对健康影响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雾霾成分与形成机理研究。通过前期大量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初步掌握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物物理化学特征,大气污染形成机理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对京津冀地区PM2.5的认识比较一致,主要来源是燃煤、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等一次排放细粒子以及经二次转化形成的微粒子。污染物排放如持续增加,遇到静稳态天气条件,特别容易发生雾霾天气。我国因地理、气象、季节和产业结构等不同,各地雾霾主要污染来源也有所差异,现有科研工作为开展各地雾霾污染来源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但要搞清全国每个城市主要污染源的动态变化,需要运用这些方法逐步开展针对性研究。

二是污染源头治理技术研究。大气污染主要排放源清洁生产工艺、新能源汽车、清洁燃煤及除尘、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去除等技术研发和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带动了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升级。科技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遴选、评估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的通知》等技术政策文件,面向11个重点工业行业推广了600余项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及应用案例。今年3月,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提供了89项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先进技术和130余个典型案例,受到相关主管部门、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欢迎。例如,《技术汇编》中的燃煤电厂湿式静电除尘技术,粉尘排放浓度可达5毫克/立方米以下(排放标准为40毫克/立方米),PM2.5脱除效率可达90%以上,脱硫脱汞效率也可达70%以上,成功应用于330MW发电机组除尘工程,与传统干式除尘技术相比节地50%。

三是区域联防联控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科技部组织开展了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研究,在珠三角建立了全球第3个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整合国家和地方相关研究力量,组建了珠三角区域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发挥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支撑等作用,成为区域联防联控决策的科学智库,对于珠三角地区联防联控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环境保护部、中科院和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等应用该技术体系,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监管需求的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研发水平快速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据统计,工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仪器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等高端科研仪器开始得到应用并出口到美国,中科院研发的激光雷达监测仪快速推广。空气质量立体监测预警技术、多模型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技术等,已应用于国家、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业务化系统。“973计划”支持研发的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被中国气象台业务化应用,实现72小时全国雾霾天气预报。

四是雾霾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近年来,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相继支持开展了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PM2.5等)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研发了大气污染健康防护产品,一批具有细粒子及前体物净化功能的空气净化产品得到产业化推广,大型建筑中央空调净化系统在澳门财政大厅、北京香格里拉酒店等示范应用。

五是大气污染治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化,科研基础条件快速提升,相继组建了“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烟气除尘”等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支持开展了国家大气成分观测野外站网体系建设,支持了14家大气环境超级站研究。我国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以“蓝天科技工程”总体专家组为代表的大气污染治理科研队伍,成为承担各项科研任务和提供环境管理决策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这些平台和研究人员在2013—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应对严重雾霾污染应急处置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咨询支持。

(三)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科普宣传与国际科技合作

一是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宣传普及。科技部组织整理了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科研成果及报告,在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www.nstrs.cn)中开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专题”栏目,面向政府部门、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集中开展专题服务,实现对相关科技报告、标准法规、论文专利、专题论坛、关键技术、技术案例等信息资源检索浏览,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科技支撑服务水平。在上周六(5月17日)开幕的2014年全国科技宣传周上,各地将大气污染防治、新能源等作为重点科普宣传主题,展出成套科普展品和大型互动展品,集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于一体,使公众在娱乐中了解大气污染科学问题及应对科技知识。

二是大气环境科技国际合作。近年来,我国通过各类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支持开展国内外雾霾治理研究和治理技术研发合作,先后参与了全球大气化学研究计划、陆地生态系统—大气集成研究计划等国际科学计划。今年初,我驻外使馆科技系统开展了国外雾霾治理科研工作调研。国外经验表明,雾霾可治,但治理工作也历经了30年左右的时间。在更加严格环境管理执法和现代科技的支撑下,我国治理雾霾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工业转型、机动车排放控制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推动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污染源头控制,强化监测预警、管理和执法,打出适合我国发展阶段的组合拳。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从现有科研工作基础和大气污染治理需求来看,现有的雾霾成因研究和治理技术,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下一阶段的科技工作重点是先进技术推广普及、深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更高效技术的研发。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仍需解决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共享的问题。大气环境治理和科学研究的前提是掌握基础性数据。当前社会对大气监测数据十分敏感,监测数据稍有差别,就会引起社会异议。因此有必要推动环保监测、气象监测、科学监测等数据共享,建立权威性监测数据和预警发布机制,推动监测数据向科研机构合理开发,提高社会公信力。其次,当前我国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模型多样,多是以国外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所提出的预报结论和科学决策建议容易产生混乱,影响地方和行业污染治理的科学决策。当前需要整合现有的分散模型,集中开发精细化的预报模型,解决大气重污染天气超前、准确预报的问题。特别是细颗粒物二次形成机理研究已成为我国大气环境科研重点任务之一,由于这项研究工作周期长,科研单位研究基础不同,数据共享程度低,研究结果仍未取得一致,国外也未取得一致结论,需要加强统筹设计,集中力量攻关。

二是改进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和政策评估。目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治理措施。由于缺乏对已经出台治理措施和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各地政府也面临困惑。各地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协调,在科学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基础上,独立开展监测评估和决策咨询,进一步促进区域开展联防联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空气质量保障经验表明,局部区域实施更加高效、精准的清洁空气措施,是能够取得效果的。

三是加强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研究。目前,关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我们还缺乏研究积累和科学解释。许多人民关心的问题,科技界还不能给出科学明确的解释。国际上对雾霾现象影响人体健康有所研究,但是对特定病种(如肺癌、心血管病等)也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由于大气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细致的研究。

四是积极推广应用现有科技成果。近年来,科技系统已形成几百项节能减排、新能源、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成果。需要加强相关政策机制的研究,促进科研部门与发展改革委、工业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协调衔接,打通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的瓶颈,推动这些技术落地生根,更好地服务于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三、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科研工作的考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科技部将联合“科字口”各部门进一步加强科研统筹协调工作,积极配合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气象局、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把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的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各项科研攻关工作。近期,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会同相关部门抓紧完善《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顶层设计,报送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审定后,坚持“优化存量、合理增量”,在今明两年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项目)中重点落实。坚持需求导向,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沟通渠道,加大科研投入,避免交叉重复,组织协同攻关。

二是加强深层次科技基础问题研究。与自然科学基金会、中科院、卫生计生委等协调,进一步加强雾霾和臭氧等二次形成过程、污染与气象气候关系、雾霾与健康影响研究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工作,尽快搞清重点地区雾霾形成机理。进一步研究雾霾与呼吸道和心血管等疾病关系、适合国情的相关疾病长期防控策略等,为更有效治理雾霾和相关疾病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三是加快高效治理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实施首都蓝天行动为突破口,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联防联控技术集成与应用,为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持。以PM2.5为突破口,支持更高效的污染控制、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新技术研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支撑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实施。加强与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协调,推动先进技术优先在各项治理工程措施中应用,及时总结评估技术推广普及情况。

四是持续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专题”服务能力。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大气科学论坛”,营造科学理性的研究讨论氛围,为科研人员搭建平台,在学术层面进行交流、沟通和研讨,形成基本共识后及时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避免信息误导。利用全国科技巡回展、全国科技宣传周等平台,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大气污染和雾霾科普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雾霾科学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并将开展执法检查,对于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在今后工作中,科技部将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用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