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不利气象条件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关键。我局始终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的要求和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气象业务保障
开展雾霾等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是气象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气象部门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立足于生态环境气象保障,着力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气象科学技术研究,努力推进雾、霾等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大气污染气象保障能力,切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气象科普宣传。特别是2013年以来,气象部门以需求为导向,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强化了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重污染天气人工干预业务,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1.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切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工作,中国气象局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全国环境气象业务。一是中国气象局会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实施方案》,为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判断空气污染形势,及时启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及有关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二是气象部门组织制定了《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编制了《环境气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2013年环境气象业务工作方案》《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组建了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通过加强环境气象业务的顶层设计,有力地促进了大气污染监测和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2.建立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网络,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条件监测能力。为加强大气环境监测,认真做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和雾霾天气监测预警,中国气象局依托气象观测网络,建立了地面环境气象观测、卫星遥感观测(8颗在轨卫星)、环境移动应急观测、边界层垂直梯度观测等多手段、立体化的大气环境观测网,开展了重污染天气气候背景分析、历史比对分析及以卫星遥感为主的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发生发展、来源和传输路径分析。截至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共建成146个PM10、119个PM2.5、87个PM1观测站,基本覆盖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城市;建成52个地面臭氧观测站、31个大气污染要素观测站、365个酸雨观测站、29个沙尘暴观测站、11部气溶胶激光雷达,以及1个全球大气本底基准站、6个区域大气本底监测站和28个大气成分观测站。中国气象局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卫星遥感大气环境监测服务体系。通过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空间分布和发生发展,实现了对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的卫星影像实时监测。
3.建立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体系,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为进一步加强环境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组建了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建立了国家、省、地、县四级统一规范,长、中、短期预报相结合,集雾霾天气、沙尘、城市空气质量、重污染天气和核污染扩散预报于一体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制定了霾、沙尘、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标准和发布规范,在全国开展了霾的气候预测业务实验工作。联合环保部门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县级以上气象机构均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雾霾天气预警预报工作,加强重点城市环境气象观测业务建设,发布全国颗粒物监测日报告。近年来,成功预报了全国雾霾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作为亚洲3个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专业气象中心,在国际核辐射和核泄漏等事件预警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开展人工削减雾霾试验,积极改善空气质量。中国气象局在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加强了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力求改善该地区空气质量。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削减雾霾领导小组和试验工作组,制定了该地区人工削减雾霾试验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削减雾霾指挥联动机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区、市)气象局联合开展飞机和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试验,探索规模化、区域性人工影响天气削减雾霾作业。
5.加强合作,深化大气污染防治部门联合和区域联动。气象部门注重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合作,2013年中国气象局与环境保护部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为重点,初步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空气质量预报联合会商和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气象部门还先后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建立了三区气象部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和应急联动方案,实现了区域各省气象部门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信息通报、联合会商,进一步提高了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水平。
6.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排放。中国气象局积极推进气候资源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建立了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数值模拟系统,完成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发展了百米级精细化的风能资源评估技术和微观选址技术。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气象部门为国家中长期风电发展规划、70余项地方政府风电发展规划、800多个风电场选址以及风电工程建设等提供了技术服务,完成太阳能资源宏观评估。组织开展了太阳能资源评估技术预研究,研发了风能和太阳能光伏预报系统,为300余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提供预报预警服务。编制了风电场选址、太阳能电站选址、核电工程选址等多个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南,为各地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二、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气象科研和科普宣传
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雾霾等重污染天气的形成机理研究、监测预报、应急干预和影响评估以及科普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开展了雾霾、沙尘、大气成分监测及资料融合分析研究。气象部门开展了雾霾、沙尘、大气成分监测研究。目前,已建成由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和卫星观测构成的大气成分观测站网和长序列观测资料集。PM10、PM2.5、PM1观测资料时间序列平均为5年,酸雨观测数据时间序列22年,沙尘数据时间序列为6—11年。在全国所有省级和副省级省会城市中,气象部门都开展了PM2.5质量浓度观测,在环境保护部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一阶段的74个城市中,41个城市的气象部门建有PM2.5观测点。
2.开展了雾霾、沙尘、大气成分成因机理及预报预警技术研发。气象部门成立了专门的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研究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机构,建设了31个大气成分与大气化学、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气象科学研究试验观测基地,成立了雾霾监测预报创新团队。目前,气象部门已经承担了“我国雾—霾监测与不同分辨率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研究”等30多项973、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项目,在气象行业专项中作为优先领域重点支持雾霾监测预报及成因研究等。雾霾等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及成因研究有关成果,已应用于全国和各地的预报服务业务工作中。建立了沙尘暴和霾数值预报系统和城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系统(CAPPS),实现了区域大气污染浓度分布预报。部分省(市)开展了区域光化学污染特征、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及区域性霾发生频率变化趋势分析、紫外线预报、人体舒适度指数、健康气象等研究。
3.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气象科普宣传。中国气象局已将重污染天气防御科普宣传纳入气象科普宣传体系。作为严重雾和霾天气应急宣传协调成员单位,制定了《中国气象局严重雾和霾天气应急宣传引导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建立了环境气象媒体采访专家库和雾霾天气新闻发布、舆论监督和媒体引导机制,及时面向社会公众发布雾霾等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解读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推动舆论、公众科学认识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大气污染防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加强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长期重治、短期重防;需要加强区域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需要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与环保部等部门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做好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1.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环境气象科技业务支撑。加强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发生发展输送规律研究,重污染天气形成机理及其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干预及其影响评估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卫星环境气象观测能力和效益。完善雾霾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在科学分析污染传输通道、预报敏感区基础上建设立体环境气象观测网。加强环境气象模式的研发和改进,加强全国重污染天气预报与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测。
2.加大部门合作,完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特别是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气象、环境影响等监测预报信息共享。深化与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多部门、跨区域的观测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和快速协调机制,加强严重污染情况下区域应急防控措施,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同时,加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开展重污染天气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评估。
3.加强清洁能源预报服务能力建设。气象部门将有序推进全国分散式发电风能资源精查和太阳能资源详查工作,优化风能太阳能预报业务,完善风电功率、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系统并推广应用。组织做好全国风电场太阳能电站观测、选址、评估、预报和运行的深层次服务,探索集观测、预报、评估和服务等为一体的风能预报服务示范区建设。
4.加强应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普宣传工作。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社会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加强与中宣部、环保部以及社会主流新闻媒体的合作联动。组织专家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面向公众的大气污染成因解读和科普知识宣传,同时注重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引导全社会科学应对大气污染,提高大气污染的科学防范水平和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