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从政,执政为民
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人的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便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会超越规矩。作为一名年轻的领导干部,不逾之矩应当引申为党章国法的要求。从心所欲便是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在执政实践中不逾矩,我认为,必须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只有从思想深处把住廉政观、弘扬正气观、坚持服务观,才能在执政实践中“从心所欲”,不仅不“逾矩”,而且通过“矩”的力量(制度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
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是紧密联系的,是从不同角度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落实到执政的实践中,更为强调的是后者,即执政为民。这是执政党必须牢记的根本理念。
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古人为官执政,也多强调“为民”。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由此可见,执政者如果忽视人民的利益,其统治地位不可能牢固。根本上讲,历代统治者“为民”是手段,“执政”才是目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历代统治者不一样,执政不是目的,为民才是我们的目的。一句话:为能从根本上“为民”而“执政”。“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有的同志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中国共产党人与历代统治阶级的“为民执政”相提并论而产生认知上的误区。如果没有廓清这一认识,也就无所谓“强化”。因此,共产党人所想的、所做的、从性质到宗旨,都是以民为本。要说“从心所欲”,就是要从“执政为民”之心所欲。
从“执政为民”之心所欲,其本质是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从建立那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2]邓小平同志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任务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3]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4]
从“执政为民”之心所欲,其行为最终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5]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邓小平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和检验依据;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和检验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的宏伟目标,这是广大人民的初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执政为民”的理念应该渗及每个党员干部的骨髓,方能堪称“强化”。
二、牢记“两个务必”
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学习时,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牢记“两个务必”,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全党同志的号召。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即、我们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新形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重要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少党员领导干部在这期间建功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是值得称颂的。可也有些同志“执政为民”观念不够坚定,在思想深处考虑的是自己的政绩,骨子里藏着的是自己的地位。在各种相关的场合,为已经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背后隐藏的是居功自傲的情绪,是安逸享乐的情绪。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甚至“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7]在成绩面前,稍不留神,就会“福兮,祸之所伏”!须知戒奢以俭,居安思危。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稍不留神,我们的干部便会犯错误,我们的事业便会受损失。如果听任骄傲情绪蔓延,听任各种享乐现象蔓延,不注重党的建设的加强,我们便可能丧失执政地位。胡锦涛同志让我们重温“两个务必”、牢记“两个务必”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利益观。工作在不同岗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如果放弃对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建设的思考,放弃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思,便可能迷失方向。如果每一个党员,特别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经常想一想,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作为一名党员尤其是一位领导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能为后人留下什么?我们便可以对待权力、金钱、地位抱有坦然的态度。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两个务必”集中体现为一个权力观的问题。如果想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用来为人民办事的,自然就会多一些忧患意识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自然就容易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执政实践中应当每天多反省自己几次——看看为党和人民办事是否尽心竭力?看看与人的交际是否超出原则?我们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应当把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当作晨钟暮鼓,警钟长鸣。
当下,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更要注意领导干部的自省、自律,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把执政兴国作为第一要务。领导干部不仅要有良好的权力观,更要有良好的利益观。目前党和国家在经济改革与建设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目的是为了加速经济发展、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看到群众和基层党员中有人先富起来就坐不住了,就想自己也先富起来。这种思想,非常危险。它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根源。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合法致富获得的财产,不能以权力限制合法致富,更不能以权力换取财富,搞权钱交易。对于年轻的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得失观,没有把“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作为自己的理想,而想的更多的是自身的得失,便容易犯下错误。
“三省吾身”要求不仅反思,而且要有结论,还要见之于行动。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工作的提高和改进。我们年轻领导干部应当做到一日数省,要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体会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涵与意义;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拓创新,廉洁从政,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制止奢侈浪费,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以良好的领导作风带动政风、带动本单位本地区社会风气的好转;要求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证自己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廉洁从政,执政为民。这是对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廉洁有廉洁的规矩,执政有执政的纪律。二者统一于依法执政。这是新的时代对执政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也明确要求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执政实践中,某些同志对依法执政理解不够深入,工作时谨小慎微、放不开手脚,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一方面,他们想从心所欲,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创新开拓工作局面,但他们害怕逾越规矩;另一方面,为了不逾越规矩,他们不敢从心所欲,便只能安于现状,做“太平官”。
要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必须以强化“执政为民”理念为基础,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牢记“两个务必”,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实践中,常“吾日三省吾身”,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执政为民的聪明才干。换句话说,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以不损害人民的利益为界限,方能“从心所欲”,真正做到心系百姓、执政为民。
(本文系2002年9月在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组织的青年领导干部成才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283页。
[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卷,第809页。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卷,第257页。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页。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
[6]《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卷,第1439页。
[7]《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卷,第14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