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亚次区域的安全问题
中亚次区域安全进程的特点是“因素多”和“威胁多”。近东和中东地区一波三折的和平进程,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不稳定局势,对该次区域的安全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里最危险的威胁是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毒品走私和非法移民。这些因素加剧了该地区许多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性。
伴随新独立国家的成立而出现的是对中亚领导权的公开争夺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各种矛盾。同时,在安全领域,该次区域的每个新独立国家在与俄罗斯和欧洲—大西洋联盟的相互关系中或多或少都奉行了多边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该次区域的新独立国家没有提出过关于在中亚形成某种集体安全机制方面的倡议。然而近年来,正在出现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的趋势。美国在该次区域的军事存在,中国和其他一些邻国对该次区域兴趣的提高,成为一个新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在该次区域拥有许多军事基地和军事目标。在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市租赁了导弹进攻预警系统的雷达预警站“达里亚尔—У”,“萨雷—沙甘”和“阿兹吉尔”靶场,还有拜科努尔的国家航天器发射试验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坎特租用了空军基地,在卡拉—巴尔塔建立了俄罗斯海军的通讯枢纽。在塔吉克斯坦租用了4号空军基地(位于杜尚别和库尔喀—秋贝地区),部署了第201摩托化步兵师,在第7680号目标(位于努尔克)建有太空监视中心(光学电子综合体—太空跟踪器“窗”)。多年来一直守卫着塔吉克斯斯坦与阿富汗边界的俄罗斯边防部队已把任务转交给了塔吉克斯坦的同行。
俄罗斯在中亚次区域的军事政治参与具有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地缘政治的因素在内的多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在促进该次区域国家安全的同时,俄罗斯还保障了新独立国家东南“前沿阵地”的安全。最现实的威胁来自塔吉克斯坦遥远的边境。驻塔吉克斯坦的俄罗斯第201摩托化步兵师和边防部队成功地关闭了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的边界。1992—1997年,在塔吉克斯坦政府的同意下通过使用武力迫使其停止了国内的流血冲突。最后,还推动了对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反恐行动提供军事技术援助。
尽管独联体元首理事会决定在塔吉克斯坦扩充集体维和力量,但进驻塔吉克斯坦的只有一支俄罗斯的维和部队。中亚国家于1999年和2000年在击退由塔利班支持的乌兹别克斯坦民兵的进攻时所起的作用是分散性的,而那些来自阿富汗的民兵是途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实际上,集体安全条约机制也没能在该地区起作用,更何况乌兹别克斯坦已于1999年退出了该条约。宣布中立的土库曼斯坦甚至没有参加安全领域的任何集体行动的讨论。乌兹别克斯坦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互动仅限于武器装备的购买及其现代化。
中亚国家集体努力的恢复始于2001年,当时集体安全条约框架内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间就建立1 300人的集体快速反应部队达成约定(每个成员国派一个营)。2005年底,参加集体快速反应部队的军事人员的数量已是当初的3倍。2002年在《集体安全条约》基础上建立的比较综合性的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为促进该次区域的集体安全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巩固安全体系的必要性的认识的主要动因,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和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行动。
另一个保障安全的组织机制是上海合作组织。正如提到的那样,1996年,在上海签署了俄中《关于在边境地区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1997年,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就相互削减边境武装力量的问题在莫斯科签署了一个多边补充协议。“上海五国”就边境合作问题定期举行由成员国领导人参加的“上海论坛”。五国之间互动的话题逐渐扩展到了包括经济问题和军事政治安全的某些问题。在2001年6月15日的上海峰会上,“论坛”被改组为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设在北京。在这次峰会上,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蒙古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2005年,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有关美国希望在上海合作组织中获得类似地位的动议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参加该组织,为影响该次区域的安全进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除了保障自己北部和西部边境的稳定,中国对中亚日益增长的关切在于其兴趣的综合性,其中包括希望得到里海地区的能源,保障从远东经中亚和外高加索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运输大动脉的畅通,从而化解美国可能的“侧翼包抄”战略。中国最大的安全关切是其西部地区,特别是由突厥—维吾尔族居民组成的新疆地区的内部不稳定。
近年来,在中亚的美国军事基地问题愈来愈突出。2001年,在准备阿富汗战争的过程中,美国请求中亚国家允许其在中亚国家境内建立基地以支持其反恐行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表示了同意。俄罗斯对此也表示了支持。双方关于租用空军基地的协定分别由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哈纳巴特基地)和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附近的基地)签署。
俄罗斯国内就俄罗斯同意开放上述军事基地的合理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是,中亚国家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有与其他国家在双边基础上决定诸如此类问题的权利。并且,在阿富汗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和推翻“塔利班”政权的行动的胜利,不但符合这些新独立国家的利益,也符合俄罗斯的利益。而俄罗斯2003年租用坎特空军基地(吉尔吉斯斯坦)常常被认为就是对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的平衡之举。不容忽视的是,俄罗斯在坎特的军事基地是为集体快速反应部队提供空中掩护的主要保障。
随着阿富汗局势的稳定和出现了对该次区域政治体制的“新”威胁,有关美国基地的问题又成了焦点。在2005年夏天的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成员国发表了如下声明:“考虑到在阿富汗反恐行动的进攻性阶段的完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认为,反恐联盟的相关成员国必须确定其临时使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境内设施目标的最后期限和人员滞留的最后期限。”同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建议美国在6个月内从哈纳巴特的空军基地撤走其人员,吉尔吉斯斯坦没有提出类似的建议。
许多观察家认为,中亚新独立国家立场的改变与近年来对其直接威胁的先后次序的改变有关。由于“颜色革命”的浪潮从格鲁吉亚、乌克兰波及了吉尔吉斯斯坦,现在在上述国家占第一位的是政治体制的稳定问题。该次区域一些执政精英的代表认为这是西方影响的结果,首先是美国影响的结果,美国在反恐斗争中进行合作的同时,常常以建立民主体制为目的对其施加压力。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被推翻,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发生暴乱,与此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就安集延事件要求进行国际调查,他们认为在安集延事件中曾动用非常力量对付当地的居民。所有这一切,使得许多中亚国家把保障本国政治制度的稳定列为优先任务,并明确表示要发展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但是,至少从经济利益考虑,若说中亚各国会放弃本国的“多边”外交政策还为时过早。
在对威胁先后次序的认识方面的类似变化,也为集体快速反应部队提出了新的任务。虽然《集体安全条约》起初是为了应对外来威胁而签订的,如今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成员国已将跨国境威胁(国际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和内部威胁(用暴力手段改变政治体制)列为首要任务。正因为如此,集体快速反应部队同时发挥反恐和维和作用的任务愈来愈具迫切性。根据媒体的报道,关于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组建维和力量的问题已在酝酿之中。
尽管在阿富汗已呈现出某种政治稳定,但是议会、总统和地方自治机关的选举,以及国内的军事局势仍然错综复杂。众所周知,北约武装力量对阿富汗国民军队的建立提供了帮助。北约武装力量是在联合国关于使用国际力量促进阿富汗的安全和在阿富汗的中部、北部和西部省份进行巡逻的决议框架内进驻阿富汗的。在阿富汗驻扎的2万美军与来自北约部队的少量英国军人在该国南部独立活动,北约部队由来自欧洲国家主要是法国、德国、西班牙的军人组成。2005年,“塔利班”残余分子和“阿尔—卡伊达”成员的活动在以普什图人为主的南部和东南部省份有所增强。2005年秋,北约决定加强自己在阿富汗的军事力量,由原先的9 000人增加到1 5000人,让自己的部队与美国、英国的军人一起对在阿富汗南部活动的不肯妥协的反对派进行军事打击。这表明阿富汗的军事局势还远未最终稳定。虽然紧张局势的中心在阿富汗南部,但冲突尚未彻底结束,这对于中亚地区的军事政治安全依然是一个严峻的潜在威胁。
综上所述,欧亚后苏联空间正在形成一种十分复杂的,在很大程度上如同马赛克般错综复杂的安全体系。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长博尔久扎对此的有关描述较为确切。他说:“显而易见,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单一的欧亚安全空间,很遗憾,是不存在的,其安全空间是碎片化和模糊不清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内部矛盾性质的,它的个别元素不但不具备相互之间的调和性,反而具备争夺性。”[5]
【注释】
[1]俄罗斯武装力量除上述正规军外,还有大约80万人的预备役部队。
[2]目前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国防工业综合体”这一术语。
[3]该航空母舰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名称,是因为1936年6月蒙特利亚国际会议规定,博斯普鲁斯海峡不再对航空母舰开放双向通行。苏联时期的航空母舰均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制造,为了能使航空母舰经过黑海海峡到达北海或太平洋舰队的服役地,该航空母舰被称为“重型航空巡洋舰”。土耳其同意了这种叫法,认为最好还是允许这类舰只从黑海海峡通过。
[4]ИА REGNUM.,2004年12月20日。
[5]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长博尔久扎在第五次国际科学实践会议上所作的《集体安全组织在国际安全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言提纲,莫斯科,2005年1月20日,www.1n.mid.ru/ns-rsng.nsf/。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