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巴厘路线图”与“三方共处”
如前文所述,中美欧之间的三边关系呈现出“稳定婚姻关系”的模式特征。但与此同时,这种关系还具有“三方共处”的背景。因为,首先,虽然美国已经退出《京都议定书》,但美国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中美欧之间在全球多边层次上的气候合作框架和制度仍然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巴厘路线图”的达成,把美国重新纳入进来,使得三方在此后的多边谈判中具有了共同的谈判议程和制度框架。
2007年12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13次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第3次会议,在经过马拉松式的谈判之后,最终达成了“巴厘路线图”。其中最主要的是3项决议:一是旨在加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决定,即《巴厘行动计划》;二是《京都议定书》下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谈判特设工作组关于未来谈判时间表的结论;三是关于《京都议定书》第9条下的审评结论,确定了审查的目的、范围和内容。113
对于上述的会议结果,中国认为,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巴厘岛会议是成功的:第一,该会议就“巴厘路线图”达成了一致,该路线图为国际社会今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第二,整个会议过程坚持了公约和议定书的双轨谈判进程,设立了两个重要工作组,平行进行谈判,目标时间都是在2009年。第三,与会各方都重新确认了公约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第四,确保了美国在公约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将美国纳入了有关的国际合作当中。中国认为,美国没有接受《京都议定书》,但它是公约的缔约方,无论是从排放量、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水平看,美国都是这方面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成员。有美国的参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会更加完整、有效。1142007年12月15日,中国代表团在《巴厘行动计划》通过的发言中还形象地指出:如果把我们的事业比作一辆汽车的话,我们有了车架子和车厢,有了四个轮子,有了强烈紧迫感和政治意愿,有了巴厘路线图。我们欢迎美国赶上了我们的车,虽然还没有坐到驾驶员的座位上,至少我们的车子可以开动了。115
欧盟也对达成的“巴厘路线图”持欢迎态度。欧盟认为,该路线图启动了建立2012年后全球气候变化机制的正式谈判进程,并为这些谈判设定了议程。这次会议把2009年作为完成谈判的最后期限,从而使得《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各国政府将有时间来批准和履行可能达成的气候协议。会议达成的决定也明确地承认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的科学评估,并承认需要进一步大幅削减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阻止全球气候变化发展到危险的水平上。欧盟还赞赏这次会议对其他问题做出的重要决定,如减少毁林和资金、技术问题等。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会后对“巴厘路线图”的达成表示了欢迎,他说:“这是迈向前方的重要一步……我呼吁我们所有的伙伴认真地对待这些承诺并且迅速地行动起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就能够取得成功。”欧盟环境专员斯塔夫罗·迪马斯(Stavros Dimas)指出:谈判虽然艰苦,但是我们最终达成了一项符合欧盟主要要求的路线图。我们也同意开启谈判,不仅讨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也要讨论发展中国家的行动。……现在,真正艰苦的工作必须启动。116
美国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指出,它认为“巴厘路线图”是重要的一步,有助于确保联合国的谈判进程能够为2012年之后的气候变化治理确立一项综合的和有效的安排。同时,美国也认为“巴厘路线图”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包括确认了清洁技术的重要性,提供资金以使这些技术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运用,帮助国家来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毁林问题等。但是,与中欧对“巴厘路线图”整体积极的态度和评价不同,美国更侧重表达了对该决定的严重关切。美国认为在三个重要的方面,该路线图没有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首先,该路线图没有规定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做出减排承诺。美国认为如果仅仅使发达国家做出减排承诺,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不做出减排承诺,则气候变化问题就得不到足够的解决。因此,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要想取得进展,必须建立在上述认识之上。其次,必须根据经济规模、排放水平和能源利用率仔细地区分发展中国家,并且要把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减排责任与这些因素挂钩。美国认为必须大力强调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减排中发挥重要和恰当的作用。其三,必须区分较小的或者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与较大的、更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责任,以在资金和技术援助问题上区别对待。美国认为,要想使谈判取得进展,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必须根据各自国情,准备好谈判减排承诺,为全球减排作出应有贡献。117此外,美国还表示将会参与“巴厘路线图”所展望的联合国框架内的谈判,也会参与主要经济体论坛、八国集团峰会以及其他恰当的渠道的谈判,为2012年后确立一个全球性的有效的安排。118
可以看出,由于主要是美国的反对,“巴厘路线图”虽然最终并没有如中欧所愿,为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义务做出规定,但是该路线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反映了中欧对后京都进程的期望和设想,尤其是在基本的谈判轨道和原则方面,而且对中欧来说最重要的是,“巴厘路线图”的达成,把美国重新纳入进来,为此后两年国际社会包括中美欧在内的国家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多边谈判设定了共同的谈判议程和制度框架,并提供了指导。对美国来说,虽然最大的关切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当然主要是中国)的减排承诺问题,从而反映了它一方面把中国作为应当承担减排义务的主要的竞争对手看待,另一方面也试图利用这个问题来转移国际社会对自身减排义务的注意,但美国毕竟在会议的最后关头改变了反对态度,同意了该路线图。这就使得三方之间的“稳定婚姻关系”有着“三方共处”的背景。因此,这是一种共处型的“稳定婚姻”关系。中美欧之间在此后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如何互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社会能否如“巴厘路线图”所期,达成一项为2012年之后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做出具体安排的协议。
注 释
1﹒参见薄燕:《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79—188页。
2﹒四位共和党参议员2001年3月6日写信给布什,询问布什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京都议定书》和美国在《清洁空气法案》之下规制二氧化碳行动的看法。小布什3月13日写信给这几位参议员作出回复。参见http://www.lavoisier.com.au/papers/ar-ticles/Hagelletter.html,accessed on May 2,2004。
3﹒The White House,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March 13,2001,Text of a Let-ter from the President to Senators Hagel,Helms,Craig,and Roberts,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global/climate/01031401.htm,accessed on August 15,2003.
4﹒The White House,“An Analysis of the Kyoto Protocol,”in Climate Change Review InterimReport,Washington:The White House,11 June 2001.
5﹒President Bush,Remark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White House Rose Garden,Washington,D.C.,June 11,2001,http://www.state.gov/g/oes/rls/rm/4149.htm,accessed on August 15,2003.
6﹒The White House,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February 14,2002,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Climate Change and Clean Air,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ilver Spring,Maryland,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glob-al/climate/02021403.htm,accessed on August 12,2003.
7﹒Report of The Four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on Climate Change:in 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vol.12,no.97,1998,http://www.iisd.ca/download/asc/enb1297e.txt,accessed on June 15,2003.
8﹒Working GroupⅢof the 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ClimateChange 2001:Mitigation,http://arch.rivm.nl/env/int/ipcc/images/wgIII_spm.pdf,accessed on June 5,2003.
9﹒The White House,“An Analysis of the Kyoto Protocol,”in Climate Change Review InterimReport,Washington:The White House,11 June 2001.
10﹒Jim Fuller,U.S.Officials Cite Serious Energy Shortage,Mandatory Reductions of Carbon Dioxide Could Undermine Economy,02 April 2001,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global/climate/01040201.htm,accessed on May 17,2003.
11﹒Michael Lisowski,“Playing the Two-level Game:US President Bush’s Decision to Repudiate the Kyoto Protocol,”Paper for 2001 Berli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Berlin,7—8 December 2001.
12﹒White House,“An Analysis of the Kyoto Protocol,”in ClimateChangeReview InterimReport,Washington:The White House,11 June 2001.
13﹒David B.Sandalow,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Oceans,Environment and Science,Head of the United States Delegation,Opening Statement to the Six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The Hague,The Netherlands,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global/climate/00111301.htm,accessed on August 15,2003.
14﹒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
15﹒此外,美国也致力于建立一个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义务的进程。这虽然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所未包含的内容,并且也是在发展中国家中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但是美国政府要想获得国内对这个议定书的批准,则必须致力于在国际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
16﹒Michael Lisowski,“Playing the Two-level Game:US President Bush’s Decision to Repudiate the Kyoto Protocol,”Paper for 2001 Berli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Berlin,7—8 December 2001.
17﹒Jim Fuller,“U.S.Agrees to Limit Use of Forests i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es,New Proposal Seeks to Move Negotiations Forward,”November 20,2000,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global/climate/00112002.htm,accessed on July 28,2011.
18﹒Ibid.
19﹒Michael Lisowski,“Playing the Two-level Game:US President Bush’s Decision to Repudiate the Kyoto Protocol,”Paper for 2001 Berli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Berlin,7—8 December 2001.
20﹒周慈朴、郑甦春:《京都议定书:新西兰批评美不执行欧盟要求美信守承诺》,载《人民日报》2001年3月31日第3版。
21﹒新华社:《施罗德再次呼吁美国应签署〈京都议定书〉》,载《人民日报》2002年9月2日第7版。
22﹒新华社:《国际社会再次敦促美国应批准〈京都议定书〉》,载《人民日报》2001年4月23日第7版。
23﹒新华社:《我代表在亚非法协年会上指出中国反对抛弃〈京都议定书〉》,载《人民日报》2001年6月25日第11版。
24﹒庄贵阳:《充满变数的国际气候谈判》,载李慎明、王逸舟主编:《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25﹒中国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http://www.fmprc.gov.cn/chn/8170.html,2004年6月9日登录。
26﹒同上。
27﹒Washington Post,July 22,2001,A1.
28﹒《普罗迪劝说终于奏效普京同意批准京都议定书》,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2004-10-02/26/490441.html,2005年3月17日登录。
29﹒Sebastian Oberthür and Claire Roche Kelly,“EU Leadership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03932720802280594,accessed on June 9,2011.
30﹒European Commission,Sustainable,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转引自Sebastian Oberthür and Claire Roche Kelly,“EU Leadership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03932720802280594,accessed on June 9,2011.
31﹒Ibid.
32﹒EU Commission,COM87 final,Green Paper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ding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Brussels,8.3.2000.Available at:http://ec.euro-pa.eu/clima/documentation/ets/index_en.htm#Legislative_history.
33﹒EU Commission,European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Long Report,Brussels,June 2001,http://www.eu-greenlight.org/pdf/eccp_report_0106.pdf,accessed on May 2,2003.
34﹒EU Commission,Directive 2003/87/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3 October 2003 Establishing a Scheme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and Amending Council Directive 96/61/EC.
35﹒EU Commission,Directive 2004/101/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7 October 2004 amending Directive 2003/87/EC Establishing a Scheme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within the Community,in Respect of the Kyoto Protocol’s Project Mechanisms.
36﹒2005—2007年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第一期,旨在“边做边学”,为关键的第二期做好准备;第二期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到2012年底结束。从长期来看,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构建全球排放交易体系网络的重要模块。将其他国家或区域总量控制及排放交易体系同欧盟-ETS互连,能创造出一个更大的市场,也许能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总成本。根据欧盟的愿景,国际碳市场的建立将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由相互兼容的国家级总量控制及排放交易体系连通而成。参见Hans-Joachim Ziesing,Europe’s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strument for a Low-Carbon Economy,Briefing Paper,July 2011,No.10,FRIEDRICH EBERT STIFTUNG Shanghai Coordination Office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37﹒Ibid.
38﹒具体包括Directive 2001/77/EC on the Promotion of Electricity Produced from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Directive 2002/91/EC on 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Directive 2003/30/EC on the Promotion of Biofuels in Transport;Directive 2004/101/EC on the Linking of the EU ETS with the Project Mechanism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Directive 2004/8/EC on the Promotion of Cogeneration;Directive 2006/32/EC on Energy End Use Efficiency and Energy Services,and Regulation EC 842/2006 and Direc-tive 2006/40/EC on Reducing the Emission of Fluorinated GHGs。参见Sebastian Oberthür and Claire Roche Kelly,“EU Leadership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1080/03932720802280594。
39﹒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d.2007,Annual European Commun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1990—2005 and Inventory Report 2007,Brussels,http://reports.eea.europa.eu/technical_report_2007_7/en,accessed August 18,2008.
40﹒李月,《华盛顿观察》2006年第44期,11/29/2006,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talk_usa_show.aspx?id=1687,2011年5月19日登录。
41﹒转引自胡鞍钢、门洪华:《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23页。
42﹒同上。
43﹒同上。
44﹒同上。
4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46﹒对中国环境与发展转型特征的概括参见《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抉择》,第59—61页。
47﹒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gov.cn/ldhd/2005-03/12/content_9529.htm,2011年9月8日登录。
48﹒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抉择》,第60页。
49﹒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4月18日,http://www.gov.cn/node_11140/2006-04/22/content_261055.htm,2011年6月8日登录。
50﹒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抉择》,第60页。
51﹒同上,第61页。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6/content_4309517.htm,2011年2月8日登录。
53﹒Rosemary Foot and Andrew Walter,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 Ord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191.
5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8年10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28/content_10271693.htm,2011年9月29日登录。
55﹒EU Ministers Commit to 20%Emissions Cuts by 2020,http://www.euractiv.com/en/climate-change/eu-ministers-commit-20-emissions-cuts-2020/article-161865,accessed on April 19,2008.
56﹒EU Council,Presidency Conclusions,European Council Action Plan(2007—2009),Energy for Europe(EPE).Brussels,8/9 March 2007.
57﹒周剑、何建坤:《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及其经济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2期,第39页。
58﹒《中国代表团团长姜伟新在公约第十二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二次缔约方会议部长级会议的发言》2006年11月15日,内罗毕,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6963,2011年3月2日登录。
59﹒李景卫:《我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强调发达国家应率先履行减排义务》,载《人民日报》2007年9月22日第3版。
60﹒胡芳:《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的原则》,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1日第11版。
61﹒《欧盟对付气候变化的行动》,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climat/pdf/brochures/post_2012_ch.pdf,accessed on May 9,2011。
6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6月8日,德国海利根达姆。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8080,2011年9月5日登录。
63﹒李勇说,中国主张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第二,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第三,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第四,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第五,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第六,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胡芳:《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的原则》,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1日第11版。
64﹒苏伟、吕学都、孙国顺:《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内容及前景展望——“巴厘路线图”解读》,载《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4卷第1期,第57—60页。
65﹒《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03/content_7193864.htm,2009年8月9日登录。66﹒《第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新闻公报》,载《人民日报》2002年9月25日3版。67﹒房乐宪:《中欧气候变化议题:演进及政策含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1期,第19页。
68﹒European Commission,COM 35 final,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Global Cli-mateChange,Brussels,9.2.2005,p.8.
69﹒廖雷、李忠发:《〈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在京发表》,载《人民日报》2005年9月6日第3版。
70﹒《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10/content_5071191.htm,2010年10月2日登录。
71﹒《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03/content_7193864.htm,2009年8月9日登录。
72﹒同上。
73﹒同上。
74﹒G.Bang,G.Heggelund.&J.Vevatne,“Shifting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Climate Negotiations”,CICEROReport2005:08,November,CICERO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ch,2005,p.11.
75﹒W.Sterk,H.Ott,R.Watanabe,&B.Wittneben,“The Nairobi Climate Change Summit(COP12-MOP2):Taking a Deep Breath Before Negotiating Post-2012 Targets?”in Journal for European Environmental&Planning Law,4(2),2007,p.140.
76﹒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http://www.ccchina.gov.cn/WebSite/CCChina/UpFile/File189.pdf,2008年4页2日登录。
77﹒同上。
78﹒“Climate Change:Why China Matters”,http://www.europarl.europa.eu/news/public/story_page/064-12744-309-11-45-911-20071107STO12743-2007-05-11-2007/de-fault_en.htm,accessed on April 3,2008.
79﹒“China Committed to Fighting Climate Change,But not yet to Quantitative Tar-gets,Says EP Delegation,”http://www.europarl.europa.eu/news/expert/infopress_page/064-12738-309-11-45-911-20071107IPR12737-05-11-2007-2007-false/default_en.htm,accessed on April 10,2008.
80﹒吴黎明、杨爱国:《欧盟委员会主席谈及气候变化问题时指出中国是欧盟值得信赖的伙伴》,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3日第7版。
81﹒Jim Fuller,“U.S.Pledges Continued Support for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Cites Need for Science-based Solution to Global Warming,”19 July 2001,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global/climate/01071903.htm,accessed on August 12,2004.
82﹒Jim Fuller,“Ministers in Bonn Reach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 Treaty,Historic Deal Enables Countries to Ratify Kyoto Protocol,”23 July 2001,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global/climate/01072301.htm,accessed on August 15,2003.
83﹒其中二氧化硫占73%,从目前的1 100万吨减至2010年的450万吨,再降到2018年的300万吨;氮氧化合物占67%,从目前的500万吨减至2010年的210万吨,再降到2018年的170万吨;汞占69%,从目前的48吨减至2010年的26吨,再降到2018年的15吨。
84﹒The White House,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Climate Change and Clean Air,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ilver Spring,Maryland,February 14,2002,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global/climate/02021403.htm,accessed on March 15,2004.
85﹒曲建升、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科学政治化”倾向——以美国气候政策为例》,载《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第2期,第81页。
86﹒U.S.Department of States,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me,“Bush Climate Proposal:A Big Disappointment Overseas,”21 February,2002,http://usinfo.state.gov/admin/005/wwwh2f21.html,accessed on April 15,2003.
87﹒Dobriansky Statement at Climate Change Meeting in Marrakech,Pledges Con-tinued U.S.Leadership i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es,http://www.usinfo.state.gov/topical/global/climate/01110701.htm,accessed on August 15,2004.
88﹒美国邀请的其他15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89﹒“President Bush Discusses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da,”May 31,2007,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7/05/20070531-9.html,accessed on Jule 23,2010.
90﹒殷赅:《布什版全球减排会议:受邀国暗战东道主》,载《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9月28日。
91﹒任海军、高丽:《欧盟威胁抵制美国发起的气候变化会议》,载《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5日第3版。
92﹒《杨洁篪大使在碳收集领导人论坛部长级圆桌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3858,2011年10月2日登录。
93﹒何静、李国田、黄建明:《中美六国联手应对气候变化》,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29日第7版。
94﹒《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伙伴关系大会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造势北京甲烷市场化博览会展示了91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2007年10月31日。http://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110107p.html,2009年3月8日登录。
95﹒中国发改委主任马凯就气候变化问题答中外记者问,http://www.sdpc.gov.cn/xwzx/xwtt/t20070604_139582.htm,2007年6月4日。2007年11月3日登录。
96﹒张忠霞:《中国代表说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合作》,载《人民日报》2007年9月29日第3版。
97﹒EU Commission President Barroso comments on President Bush’s Climate Change Initiative,http://www.europa-eu-un.org/articles/en/article_7080_en.htm,accessed on May 2,2011.
98﹒参见苏伟、吕学都、孙国顺:《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内容及前景展望——“巴厘路线图”解读》,载《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4卷第1期,第58页。
99﹒Markus Becker,“EU Threatens to Boycott US Climate Talks,”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world/0,1518,523211,00.html,accessed on Dec.22,2009.
100﹒参见苏伟、吕学都、孙国顺:《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内容及前景展望——“巴厘路线图”解读》,载《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58页。
101﹒转引自Rosemary Foot andAndrew Walter,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Global Ord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222。
102﹒U.S.Department of State,U.S.Climate Action Report(2006),Washington D.C,July 2007,p.381.
103﹒White House Statement by the Press Secretary,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2007/12/20071215-1.html,accessed on Dec.12,2009.
104﹒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举行吹风会谈相关立场,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10310,2011年7月8日登录。
105﹒胡锦涛:在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5836857.html,2010年7月7日登录。
106﹒Speech by EU Commissioner Dimas at the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Bali,http://www.europa-eu-un.org/articles/en/article_7610_en.htm,accessed on March 10,2011.
10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简介,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3848,2010年6月8日登录。
108﹒孙天仁:《巴厘岛路线图艰难绘就》,载《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6日第3版。
10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条约法规司高风:《充分表达发展中国家立场的政治文件——简评〈德里宣言〉》,http://www.ccchina.gov.cn/cn/NewsInfo.asp?NewsId=3868,2011年8月2日登录。
110﹒Summary of the Thirteenth Conferences of Parties to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s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ird Meeting of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Vol.12 No.354,Tuesday,18 December 2007,http://www.iisd.ca/download/pdf/enb12354e.pdf,accessed on May 2,2009.
111﹒FCCC/CP/2007/6/Add.1,“巴厘岛行动计划”,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07/cop13/chi/06a01c.pdf#page=3,2009年7月12日登录。
112﹒该条款规定: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在得到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下,采取适当的国内减缓行动,上述支持和减缓行动均应是可测量的、可报告的和可核证的。发展中国家的这项承诺,应与得到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挂钩。根据这一规定,发达国家要先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证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而且提供这些支持的程度需要达到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证的”适宜国内减缓行动的程度。参见苏伟、吕学都、孙国顺:《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内容及前景展望——“巴厘路线图”解读》,载《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4卷第1期,第58页。
113﹒同上。决议具体内容参见:COP 13 Decisions and Resolutions,http://unfccc.int/documentation/decisions/items/3597.php?such=j&volltext=/CP.13#beg;COP/CMP 3 Decisions and Resolutions,http://unfccc.int/documentation/decisions/items/3597.php?such=j&volltext=/CMP.3#beg,accessed on July 8,2011.
114﹒《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举行吹风会谈相关立场》,http://www.gov.cn/xwfb/2007-12/20/content_839674.htm,2009年8月6日登录。
115﹒《中国代表团在巴厘行动计划通过后的发言》,http://www.ccchina.gov.cn/WebSite/CCChina/UpFile/File241.pdf,2009年8月6日登录。
116﹒Climate change:EU welcomes agreement to launch formal negotiations on a global climate regime for post-2012,http://www.europa-eu-un.org/articles/en/article_7625_en.htm,accessed on July 10,2010.
117﹒U.S.Statement on Bali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THE WHITE HOUSE,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December 15,2007,http://islamabad.usembassy.gov/paki-stan/press_releases_2007/u.s.-statement-on-bali-climate-change-conference,accessed on April 2,2009.
118﹒The White House,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U.S.Statement on Bali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December 15,2007,http://islamabad.usembassy.gov/paki-stan/press_releases_2007/u.s.-statement-on-bali-climate-change-conference,accesed on June 25,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