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洲对中非关系的认知态度变化

非洲对中非关系的认知态度变化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非洲国家对中非关系的认知也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当然,得出这一结论的总体前提和客观背景是,非洲人总体上仍相当欢迎中国,对中非关系的积极态度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而言,非洲的媒体和舆论对中非关系持正面看法。非洲人充分注意到对中国参与非洲的批评,尽管许多人反对这些批评。其中,对中非关系的批评最多的是其劣质的商品和服务,低素质的移民,以及由于廉价中国商品对非洲国内工业的冲击。

二、非洲对中非关系的认知态度变化

非洲国家对中非关系的认知也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如果说在进入21世纪之前的中非关系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和感情基础,那么今天中非关系的历史和感情基础正逐渐消逝。这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历史和感情基础的消逝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非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历史和感情基础。在冷战结束前或进入21世纪前,中非经济关系在整个中非关系中的比重并不大,优先次序也不是最高,维系中非关系的更多是政治、历史和感情上的联系。但随着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非洲逐渐体会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以及可利用中国作为与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之后,经济利益的考虑正逐渐取代历史和感情关切,成为影响中非关系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二是非洲的政治发展和领导人更替。冷战结束后的一波民主化使非洲的民主国家数量大增,尽管有所反复,但非洲的民主制度正逐渐普及和巩固。[26]这在2011年的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动荡之后更加明显。与此同时,随着年龄增长,非洲老一代的革命人物正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一代的未经民族独立运动洗礼的、深受西方式教育影响的非洲领导人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中非关系中的历史性联系也逐渐随历史的年轮滚动而逐渐削弱。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非洲国家,包括政府和公民社会,对中国、中非关系的认知都正逐渐朝向不那么积极的方向发展。

当然,得出这一结论的总体前提和客观背景是,非洲人总体上仍相当欢迎中国,对中非关系的积极态度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皮尤全球态度项目对中非关系做过一系列的民意调查,尽管时间跨度不如对西方的中国认知那么长,但调查结果仍令人印象深刻(表1-2)。这些数据的第一印象是令人吃惊的,因为中国在非洲有多么的受人欢迎。平均的受欢迎程度达71%,而不受欢迎程度只有19%。第二个印象是,在民意调查中只有一个国家对中国不是很友好,即南非,2009年的调查为37%的友好度与51%的不友好度。如下文所示,中国与南非的经济关系相当不同于其他的非洲国家。当然,这或许部分地与南非的中国人口比较多有关。

表1-2 非洲主要国家的中国认知,2006—2011年

img3

作者自制。资料来源: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http://www.pewglobal.org。

总体而言,非洲的媒体和舆论对中非关系持正面看法。首先,非洲媒体往往强调西方所忽视的中国为非洲带来的物质性贡献。例如,一位非洲记者总结说,中国人“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增加了支出和承诺。这并非什么突然之间的决定。中国将长期性地参与非洲事务。它意味着什么?你可以看到更好的道路、改善的铁路线、增加的空中交通、更便宜的日用品,更好的经济环境。随着事态发展,你可能看到更多的医疗保健选择和更新的教育机会。”[27]也有非洲学者指出,这一关系将有利于非洲,“……中国的跨国公司进入非洲基础设施行业,对非洲各国和中国的商业利益都有利。非洲将得到比传统的市场行为体那里能得到的更多服务,以及技术转移的可能性。”[28]

其次,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令非洲国家印象深刻,认为中国发展经验对非洲有着重要战略和理论意义。非洲记者们在对中国的访问之后大多表示印象深刻,与西方记者一样。例如,一位卢旺达记者在一次访问中国(由中国外交部资助的)后说,他对中国的印象是既惊奇又有点失望,“……你处于让人迷失的发展进程之中,从包括大型商厦在内的房地产建设,到超级现代的遍布13亿人口大国领土的高速公路……简而言之,中国人在晚上都不休息——他们像‘繁忙的蜜蜂’般工作。他们是有奉献精神和实干精神的干部,其目标是看到其国家变成令世界各国人民羡慕的对象。”[29]

第三,非洲人往往在中非关系的战略意义和理论意义上与西方人持不同的看法。非洲人充分注意到对中国参与非洲的批评,尽管许多人反对这些批评。一位南非《开普敦守卫报》(Cape Argus)的独立时评撰稿人这样批评有关中国在非洲搞“帝国主义”的观点,“认为中国追求资产、日用品、建筑合同或人员流动等的海外利益是一种帝国主义议程的表现,完全是不正确的。中国只是在追求战略利益,与其他所有人一样,目的是为了保证安全的贸易和商品流通。”[30]在南非《星报》(The Star)的一次采访中,南非驻英国高级专员(相当于大使)琳迪威·玛布扎(Lindiwe Mabuza)更是尖锐地指出,“这……是在诋毁非洲人的智商。为什么我们可以与曾经殖民我们的西方国家自由交易,而不能与中国人自由交易,谁从来没有这样做?那也是荒谬的。所有国家都直接和中国交往。如果这一交往对德国来说很好,为什么对非洲会不好?那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暗示非洲没有分辨什么符合其最佳利益的能力。”[31]“与西方世界福音教会的民主促进和自由市场观念相比,中国并不试图使世界转变为共产主义的。”[32]一位埃塞俄比亚记者也认为,中国的援助和与非洲关系要优于西方,“……非洲各国对于两国的无条件援助和贸易关系感到满意。中国和印度的不干涉国内事务和相互尊重原则使其与许多非洲国家的关系充满自信……有些东亚国家并不追随华盛顿共识,成功地通过国内经济监管、允许市场力量发展的方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非洲也可学习亚洲国家的这一经验……”。[33]

如前所述,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下,非洲对中非关系的认识正在发生某种不利的转变。当然,同时也必须指出,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关切,非洲对中国和中非关系的批评更多集中在经济层面,且来源远比西方更为多元。其中,对中非关系的批评最多的是其劣质的商品和服务,低素质的移民,以及由于廉价中国商品对非洲国内工业的冲击。这些问题的一个代表性观点是塞内加尔记者对中国在该国商人的评价,“……今天,世纪大道(Allée du Centenaire)可以改名为毛(泽东)大道了(Boulevard Mao)。中国已经占领了这个地方,这里的所有事物都让你想起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1949年胜利的伟人。在这个之前以安静著称的街区,当中国人在最近不到20年之内谨慎而又富有效率地到来之后,一夜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地事物被挤走……他们迅速将其转变成为诸多热带的唐人街之一。最近,非洲大陆的唐人街翻了好几番。”[34]作者接着说,“每位有观察能力的观察家都可轻易地看出这一通过‘达喀尔中国人’(Dakarois Chinese)实现的中国新工程……这一结论也可应用于每位访问其他非洲主要城市的人。无论这有多么谨慎,但中国移民现在仍变得非常显眼……尽管他们往往克制自身,与当地人的关系冷淡,但他们不可能不被注意到。”[35]

中非相互接触过程中的人与人交流也往往导致相互的误解,特别是中国移民及中国人对非洲人的不了解。前者的例子如,“有人认为中国人好,因为他们和你乘一样的巴士,喝一样的酒,等等,但却忘记了在这背后是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这一种族主义认为非洲人一无是处,应当被剥削。”[36]中国商人数量多的问题,在其他的非洲国家也被提及。[37]后者的最明显例子发生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一位记者明显感觉到,许多中国人先前并没有与非洲人打过多少交道,“……对中国人来说,迫切需要习惯于和非洲人打交道。在峰会期间,许多中国人承认,这是他们第一次和非洲人说话,第一次看到非洲人长什么样,这是种神奇的经历。他们在和我们说话时好奇地看我们的牙,很明显有些人还很想摸摸我们的头发。”[38]

“中国制造”商品的质量问题可能是非洲媒体提及最多的问题,尼日利亚政府甚至在与中国的官方会谈中提及该问题。尼日利亚标准组织秘书长约翰·阿肯亚(John Akanya)说,“考虑到人们往往认为,中国正向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出口高品质的商品,而却向尼日利亚出口低标准的工业商品,这是令人担忧的……尼日利亚现在一般都认为,尼日利亚的所有低标准产品都是来自于中国的。”[39]在乌干达,该问题与投资相关,“国内生产现在被来自中国的更便宜的进口商品取代了,进而阻碍了当地工业发展和政府发展社会的计划实施。通常是,低标准的中国商品替代了原本很少的非洲产品。”[40]

非洲对中非关系的另一共同关切是,中国出口对包括纺织业在内的本地工业的冲击或破坏。随着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发生变更进而支持纺织品自由贸易,这一问题变得尤其明显,导致了非洲人所称的“纺织品海啸”(Textile Tsunami),它对南非的纺织公司冲击特别大,“两国的贸易关系也为便宜的中国服装和纺织品大量进入南非市场所影响。这对本地纺织工业造成破坏,它们无法与低廉的中国价格相竞争。”[41]这一抱怨还来自其他国家,如一份肯尼亚报纸说“……不满正在蔓延。例如,有些肯尼亚企业主担心,他们正丧失赚钱的合同。在有些圈子内,中国人正被描述为新英国人。唯一的不同是中国人没有开枪射击。”[42]这类抱怨也来自于在与中国公司的竞标中失败的国际公司,“有人担忧,中国公司正导致非洲本地工业的萎缩和经济的去工业化。这种负面认知似乎来自于外国跨国公司,它们不像是参与非洲本地竞争一样,而是与中国公司发生直接竞争。”[43]

最后,在考察对中非关系的认知时,还必须单独考察南非。如前所述,南非公众对中国的认知与其他受调查非洲国家相比低得多。有些问题在前面已经提及,如劣质商品、低素质移民等,都可从其新闻报纸中看到。但南非媒体还提及其与中国关系的其他一系列问题,这在其他的非洲国家媒体中少有看到。人权便是其中之一。

南非政治和商业领导人也抱怨中国在南非的投资,或更为准确的是中国对南非投资的不足。尽管双边贸易发展良好,但中国在南非的投资总额相当少。有人指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非洲国家领导人都对很轻易地获得中国的投资和贷款很高兴,经常发现更容易与中国人打交道,而非与西方人。但中国却对非洲大陆仅次于产油国安哥拉的南非存有担忧。在一次演讲中,姆贝基总统警告说,存在一种不平等的‘殖民’关系。他督促中国对南非的制造业加大投资力度。”[44]也有人探讨了投资困难的原因,“据信中国人对南非的几个非资源工业有兴趣,包括汽车、制造业、电信和消费相关的服务业。中国国有企业也盯着南非半国有企业的资产,但姆贝基对此泼了冷水。”[45]

如同有学者指出的,在以美欧为首的西方不实批评中非关系的同时,出现了一种与西方批评有着重大差异的非洲版“中国威胁论”,而其基础的确是基于中非关系实践的信息供给和道德批判。[46]这进一步意味着,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不仅需要从物质、战略和理论层面上系统总结和升华,而且需要在回应西方误读与批评的同时,也系统地回应非洲的批评并提出前瞻性和理论性的解决办法。

最后也必须指出,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学者抑或是民间人士都已经认识到,需要加强与非洲的民间交流和人文交流,努力改善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中非合作论坛于2009年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提出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设想,并于2011年正式启动。在2011年度,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资助13项课题,5次研讨会,9项学术交流,2部著作出版;2012年度,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又资助12项课题,5次研讨会,6项学术交流,3部著作出版及4项委托课题(表1-3);2013年度,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将再资助14项课题、9次研讨会、13项学术交流、4项著作出版和1项委托课题。经过最初几年的努力,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已经极大地促进了中非学术界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极大地改善了非洲各国对中非关系的看法,这也为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的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1-3 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资助的研讨会和学术交流,2011—2012年度

img4

续表

img5

作者自制。资料来源: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委员会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