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时间:2024-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48年脱离英国独立后,历届政府均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在多方作用影响下,缅甸的对外关系发展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必然会发生变化。

缅甸独立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梁 晨 张 媛[1]

摘 要:缅甸独立后,政治发展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致使其外交政策也发生了几次较为重大的变化。但是,自1948年独立以来,缅甸就基本上奉行以大国平衡为依托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上经历了从独立后初期的独立、不结盟到奈温时期的相对消极再到现政府执政以来的独立积极的转变。

关键词:缅甸 外交政策 对外关系 中立主义

The Evolution ofMyanmar's Foreign Policy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Relations since Independence

Liang Chen Zhang Yuan

Abstract:Since its independence,Myanmar has experiencedseveral political transitions.In line with these domestic shifts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s well.FundamentallyMyanmar has adopted a principle of neutrality in the practice of its foreign policy from 1948 onward with three tranches:the independence and non-alignment in theUnu period,the relative negativism of Ne Win period,and the independence and positivism of the incumbent regime.In general,despite the vicissitudes and unrest through the past half a century or so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uccessive Myanmar governments have pursued the independent neutralism foreign policy.

Key words:Myanmar;Foreign Policy;Foreign Relations;Neutralism

缅甸是东南亚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国家。自1948年脱离英国独立后,历届政府均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在区域问题上,缅甸尽量与周边国家维持善邻关系,以保障边境安全。缅甸成功地维持着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但同时也接受外国援助来弥补其落后的经济,1988年9月通过政变上台的军人政权制定了新的经济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推行市场经济,积极吸引外来投资

通过以上种种迹象我们可以看出,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实质上是力图与各大国都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是自独立至今,缅甸的外交政策确实保持了独立与不结盟[2]的总体方向。

一、缅甸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缅甸当局多年来实行的是在大国之间、在邻国之间搞“平衡”的中立政策,试图改变它在国际大家庭内受到孤立和制裁的局面。每当国际关系发生一点微妙变化时,往往也会直接影响到缅甸当局,使其作出相应决策调整。美国自奥巴马上台以来,力图重返东南亚,将缅甸纳入其重点突破之列;日本也在大力加强与东南亚各国以及和东盟的整体关系;印度为了与中国抗衡与竞争,也努力与缅甸发展多方面关系,希望过去印度在东南亚具有深远影响的那种辉煌能够重新显现;再有我国台湾也一直担心在中国—东南亚交往中被边缘化,为保持与东南亚各国较密切的关系,从未放弃南进的努力。在多方作用影响下,缅甸的对外关系发展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必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分析缅甸对外关系的几个阶段,不难发现,缅甸在对外交政策进行局部调整的前提下仍然较好地保持了中立主义的外交原则。

(一)缅甸独立后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1949—1962年)

缅甸共产党和少数民族的反叛以及动荡的经济和政治形势,是缅甸独立初期所面对的最大国内问题。这一时期,缅甸对国际事务的参与颇为积极,缅甸独立时的宪法宣称,缅甸联邦政府反对战争和侵略,奉行建立在平等互惠、遵守国际公约、致力于和平并同各国保持友好关系等原则基础上的独立的外交政策[3]。缅甸政府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都强调愿意同一切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同时也强调不参与大国集团。1956年7月19日,吴努在讲话中指出:“缅甸目前的中立政策有三个特点,即不同任何国家结盟;同一切国家友好相处;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努力消除两个国家集团的隔阂。”但是,虽然缅甸不同任何国家结盟和参与任何集团,但其外交政策还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缅甸宣布支持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安理会非法通过的关于要求联合国成员援助韩国的决定;对于拒绝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的理由,也巧妙地表述为对该组织保持“善意的中立”[4]

这一时期,缅甸对国际事务的参与颇为积极。1950年6月8日缅甸与新中国建交;1954年,吴努同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锡兰等国总理召开了科伦坡会议,表示支持印度支那和平;1954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仰光发表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声明,这一声明至今仍然是缅甸外交政策的基石[5];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缅甸积极主张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精神指导国与国之间的关系[6]。同时,缅甸政府在这一时期还试图充当中美关系的调解人,1954年底,吴努在访问了北京之后又于1955年夏访问了华盛顿,试图促成中美接触。正如吴努后来所言,“我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调解是最令我振奋的。[7]

由此,中立主义外交原则逐渐成为缅甸外交政策的基石并得到历届缅甸政府的推崇和维护[8]

(二)奈温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1962—1988年)

1962年,以奈温为首的缅甸军方指控政府贪污腐化、无效率,以维护国家统一以及阻止少数民族脱离联邦为借口发动了军事政变,成立革命委员会,宣布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9]。奈温上台后在外交政策上仍表示“缅甸联邦自独立以来所采取的积极的中立主义外交在目前的国际条件下依然是最适合的政策[10]”。之后,奈温政府进一步将中立主义政策具体化为六点,即:中立主义和不结盟、友好与合作、维护和平与裁军、支持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支持民族自决原则、支持联合国[11]。奈温既担心西方资本主义对缅甸的渗透,又恐怕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对缅甸搞革命“输出”,因此对东西方都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明显比吴努时期消极。

奈温时期的外交政策,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参考缅甸学者貌貌季和新加坡学者梁之硕的观点,笔者以1972年为界,简单地将奈温时期的外交政策分为两个阶段。

1.奈温执政前期的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1962—1972年)

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所推行的“缅式社会主义道路”强调自力更生,不愿意参与国际事务,强调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其他国家的接触。这一时期缅甸的外交政策也呈现出始终强调坚持中立和不结盟、消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和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三个特点;在对外关系中强调排除外国在缅的势力和影响、根据自身地缘政治特点和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采取大国平衡政策等两个外交重心[12]。大国平衡的策略在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它与中、苏、美三个大国的关系上。

20世纪60年代初,中缅共同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奈温执政后缅中关系继续有所发展,但是受“文革”的波及和1967年仰光发生的反华排华活动,两国关系一度紧张。进入70年代,在双方的努力下,双边关系开始恢复和发展。奈温于1971年8月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问北京。这一时期,缅甸还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坚定支持者。而缅中经贸关系在这一时期也一直十分密切。美国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亚洲研究项目主任石眼山教授认为:“中国在向缅甸提供基本的支持方面当然是绝对关键的,在所有国家中,中国对缅甸社会的影响是最重要的。[13]”缅甸于1951年同苏联建交,两国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定发展,奈温执政后,双方的关系显著提升。由于缅甸对苏政策主要是利用苏联来平衡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因此在处理与苏联的关系时也表现得较为谨慎;美国企图利用缅甸右派势力来颠覆奈温政权,两国关系自奈温上台后就较为紧张,缅甸中止了美国福特基金会和亚洲基金会的援助,取消了富布莱特教育合作项目,撤销了吴努邀请美国“和平队”的决定[14],然而大国平衡的政策也决定了缅甸不会走得太远,1966年9月,奈温赴美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双方在发表的联合公报中都表示理解对方的政策,双方关系有所缓和。

2.奈温执政后期的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1973—1988年)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缅甸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教条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给缅甸经济带来任何进展,相反,使得国家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其次,中美恢复邦交为奈温政府加强与西方接触提供了新的机会;再次,缅甸希望1973年越南战争停火后,东南亚会出现一个和平与相互合作的地区局面。上述因素促使奈温政府调整其外交政策,逐渐修正自1962年以来的消极政策,从相对消极的外交政策转向了独立、积极的外交政策[15],希望借机改善缅甸的孤立状态。1973年之后,缅甸政府开始局部地参与区域和国际事务。

70年代后期,苏联在东南亚推行更为激进的扩张政策,对于中国和苏越之间不断恶化的矛盾和冲突,奈温政府仍坚持其积极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在中苏中越之间寻找着平衡,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反对扩军备战,主张和平解决地区冲突,支持全面裁军和彻底销毁核武器[16]

虽然奈温政府前期的“消极中立主义”受到了外界的批评,但是其对缅甸的积极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谨慎克制的孤立政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部世界对缅甸的干涉,使其能在对外事务中自由地追求自己有限的目标;缅甸不卷入全球和区域政治,避免了人们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看到的由于卷入大规模战争而造成的生灵涂炭[17]

(三)缅甸现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1988年至今)

在奈温和社会主义纲领党统治的26年里,缅甸没有获得多少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得到很大改善。缅甸现政府1988年接管了国家政权。“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在1988年9月18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指出,缅甸将会继续坚持独立和积极的外交政策,缅甸当前对外政策的实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同时,缅甸不会加入任何集团,在国际事务中将始终站在正确的一方。缅甸同时也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反对战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和平、合作、互相尊重、不干涉别国内政、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18]。缅甸现政府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一是尊重人民平等和国家平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是对国际问题采取不结盟、独立和公正的立场;三是与世界各国为友,重视发展同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四是继续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机构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五是实施互利的双边和多边合作计划;六是在地区经济和社会事务中开展地区性的交流和有益的合作;七是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创造一个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反对干涉、侵略和霸权主义;八是接受对国家发展有益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国际援助[19]

1.缅甸现政府执政前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1988—1997年)

缅甸现政府自上台以来,是想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的,并且也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但是它不能接受西方提出的把政权移交民盟的条件[20]。1988年9月,美国指责苏貌政府对示威学生和群众动用武力进行镇压,号召西方国家一道对缅实行制裁,1989年美国政府宣布对缅实施经济制裁;1990年5月缅甸大选结束后,由于军人拒不交权,美国对缅制裁更为严厉,并且在民主、人权和禁毒等方面对缅施加了压力。其时,甚至西部邻居印度都表示支持缅甸的反对派,而缅甸当时又非东盟成员,制裁和诸多国家对其的孤立使缅甸陷入了经济和外交困境。

面对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与封锁,缅甸新军人政权在外交上几乎完全陷入了孤立。尽管苏貌军政府接管缅甸政权之后曾宣布继续执行独立、积极的外交政策,但是为了控制国内局势,改善国家即将崩溃的经济局面,军政府不得不开始了外交政策方面最为重大的调整:调整其坚持近四十年的中立主义外交,将目光投向有着传统友好关系和类似境遇的北邻——中国,希望与中国共同抗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形成的包围圈[21];希望中国在维护缅甸国内稳定方面给予理解和支持;希望借助中国不断上升的经济力量渡过经济难关。[22]其时,中国与缅甸面临着相似的国际环境。为摆脱西方的封锁与制裁,中国也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外交。在严格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缅甸内部事务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中缅两国在各个领域保持着正常的交往,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双方合作领域也不断拓宽,中缅友好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3]

然而,缅甸外交政策中的传统理念一直是中立主义,随着缅甸新军人政权的逐渐巩固和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军政府也意识到过度依靠中国的政策是无法令国民满意的。于是,军政府开始重新调整外交政策,寻求改善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平衡中国对缅甸的影响。东盟自成立之初就曾多次邀请缅甸入盟,均被缅甸拒绝。1987年7月,缅甸在其经济陷入困境的情况下,首次提出加入东盟,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从东盟获得政治承认和更多的经济援助与投资、利用东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它与西方国家的良好关系来改善缅甸与欧美国家的关系,缅甸更加迫切地希望加入东盟。与此同时,东盟各国、印度、日本等在这一地区有着重大利益的国家也急切希望通过发展与缅甸的关系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国对缅甸的影响,遏制中国在东南亚、南亚的影响[24]

2.缅甸现政府执政后期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1997至今)

以1997年加入东盟为重要标志,缅甸军政府的外交政策从“一边倒”式的对华友好逐渐转变为在继续维持与中国良好关系的同时,努力发展与本地区的重要力量——东盟、印度及日本的关系并寻求改善与欧美各大国的关系[25]。缅甸加入东盟的行为,标志着缅甸自独立以来一直坚持的“不和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结盟”的外交政策已然改变。截至2010年5月31日,缅甸虽只与10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6],但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缅甸现政府外交政策中的大国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缅甸外交政策的重心一直放在继续巩固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积极开展区域外交以达到区域内各种力量的相对平衡,同时努力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27],在推动与民盟的政治对话、改善人权、加强禁毒等方面加大了迎合西方国家的力度,尤其“9·11”事件之后,更是在反恐问题上顺应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多数西方国家也不再强求军人向民盟交权,而是要求军人与民盟以及少数民族组织达成政治和解。

然而,2003年发生的“5·30”事件[28]使缅甸又一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甸实施了更为严厉的制裁,缅甸军政府再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面对西方社会的严厉制裁,缅甸军政府一方面通过实行内部改组,试图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改善自身的国际形象,具体措施包括: 2004年10月解除钦纽的职务并且撤销长期试图凌驾于其他兵种之上的军情局,以利于缅军的统一指挥和军人统治[29];同时也通过开展一系列灵活的外交手段,寻求中国和印度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支持;通过推进民主路线图计划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压力[30]。2008年,遭遇纳尔基斯风暴的缅甸主动接受了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国际援助并成功打破了美、英、法等国以救援为借口进入缅甸的如意算盘[31]。2009年以来,缅甸与中国、印度和东盟等主要国家及地区间关系均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中缅关系并没有受到果敢事件的严重影响[32]。2010年11月,缅甸大选将如期举行。代表军政府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的绝对优势使其在大选中胜出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军人在稳固了自己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之后,也必然会采取务实的态度,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重任,也许在将来的政治架构中也会在自己地位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接纳一些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进入权力中心。

可以说,近些年来,随着军人执政能力的提升,缅甸军政府对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在继续采取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努力巩固和发展与区域内中国、印度、日本以及东盟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积极发展与朝鲜、伊朗等美国敌对国家的关系以实现对美欧强权的平衡。

二、影响缅甸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浅析

缅甸自独立以来,一直践行着“独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采取这样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基于以下五方面的原因[33]:第一,独立初期,缅甸面临冷战的国际环境,而这一时期也是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的高峰期,新兴的独立国家大多采取了“独立”的外交政策以使自己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二,缅甸在地缘上处于两个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之间,这样的地缘环境决定了缅甸只能采取独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第三,对于经历了太多困难才获得独立的缅甸而言,只有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才与这样的独立完全相适应。第四,与独立相伴而来的还有缅甸国内民族问题,为避免东西方世界对国内问题的干预,缅甸需要采取“不结盟”的策略。第五,优先发展经济和进行社会重建是缅甸独立初期的首要任务,但是缅甸只接受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国际援助。

(一)影响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形成的地缘政治因素

缅甸地处海陆要道,使其成为东亚连接南亚边缘地带的小中心;而处于通往波斯湾丰富石油资源地区的重要位置和缅甸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又使其成为世界边缘地带的资源政治中心。地缘政治与经济的统一,使缅甸不仅成为“核心地带”和“边缘地带”的连接点,同时成为海权和陆权的交汇处[34]

缅甸北面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公里的国界线,二战后新出现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缅甸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以及政府的反对派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努力寻求中国的帮助。中国为了消除资本主义势力对自己构成的威胁、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周边环境,也力图扩大对缅甸这样的邻国的影响。因此,缅甸要避免北方强邻干涉入侵,威胁自己的安全和独立,它必须在行动中毫无偏袒,以免冒犯这个“北方巨人”[35];西北面,毗邻一个拥有众多人口、与之在边界存在移民问题的印度,在英国殖民时期,缅甸曾有作为一个省被并入印度的经历,因此缅甸一直把印度视为最大的威胁之一。对于这两个邻近大国的重大影响,现代缅甸之父昂山将军在1947年分析未来缅甸对外政策的目标时说道:“我们必须努力寻求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联合。我们必须努力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建立良好的关系”[36];东南面,它与泰国有着约1 770公里的边界线,尽管两国有着类似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但是历史上战争不断,即使缅甸独立后也相互猜忌。尤其二战后泰国与美国的结盟改变了中南半岛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导致该地区出现了两个严重对立的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而缅甸正好处于这两个阵营相互斗争的“断裂带”,成为两大阵营力量的交汇处。

总之,独立后缅甸面临着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它处于两个大国即中国和印度、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几大力量的交汇处,也是美国对中国实施战略围堵的唯一缺口[37],任何有偏袒的外交政策都有可能使缅甸招致强邻干涉甚至战争。缅甸人民对长期遭受西方殖民统治的历史深恶痛绝,对于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这一胜利果实也格外珍惜。因此在对外政策中把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和民族的独立放在首位。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地位,不成为他国的附庸,缅甸选择了严守中立。可以说,二战后缅甸所处的严酷的地缘政治形势决定了它如果要维护国家的安全、主权和民族的独立,不甘沦落为强国的附庸,避免外国干涉和入侵,最好的政策就是奉行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二)影响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形成的国家利益因素

国家外交战略实施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前提。在世界政治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化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内政治稳定和安全,一直是缅甸最大的国家利益。基于这样的认识,缅甸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独立之初,缅甸并不打算走中立、不结盟的外交路线,而是基于强国不顾像缅甸这样小国的意愿、地理形势夹于大国之间的地缘性质以及国内人民反战情感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才逐渐采取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同时,缅甸在大国之间寻找着平衡,对于美国干涉越南的问题,缅甸持完全中立的态度;当中共希望缅甸站在自己一方谴责美国对越南的行径时,也遭到了奈温的拒绝;当缅甸与中共关系恶化时,美苏就变成了缅甸的战略朋友。同时,缅甸领导人也看到了发展国内经济和进行社会重建的紧迫性,在坚持以大国平衡为支点的中立外交政策的同时,也接受国际社会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援助来发展自己的国内经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大国之间寻找符合自己利益的外交平衡点,缅甸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很好地践行了国家利益指导外交政策的理论。

结 语

缅甸自独立以来,从国家利益和所处的地缘背景出发,奉行以大国平衡为依托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在发展对外关系的态度上经历了从独立后初期的较为积极到奈温时期的相对消极再到现政府执政以来的独立、积极和主动的转变。缅甸军人的执政能力是不断提升的,在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国家对外关系方面,军政府对国际格局的认识也是趋于成熟和准确的,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也比较准确。现在,缅甸军政府非常认同中国“先经济,后政治”的发展路线,这与被西方势力所支持的昂山素季所提倡的“政治民主化必须走在发展经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缅甸领导人一直在研究中国和越南的工业发展模式,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这种策略不但有助于增加生产和吸引外国投资,而且能够维持政府的控制。

当前,缅甸的政治围绕着大选展开,而缅甸政治的发展也制约着大选的进程。尽管金融危机对缅甸经济实体有所影响,但是总体来看缅甸政局仍呈平稳的发展态势。举行大选并组成新的“文人政府”仅仅是缅甸民主进程向前迈出的一小步,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缅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选后缅甸将出现一个民选政府,但缅甸政治仍将由缅甸军人主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军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将会继续存在。对于缅甸的外交政策,调整和改变将是微小的,缅甸的对外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西方国家将继续维持对缅甸的制裁;而东盟其他国家、中国、印度以及日本等则将继续它们对缅甸的接触政策。

【注释】

[1]梁晨: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讲师;张媛: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2]引自缅甸外交部网站http://www.mofa.gov.mm/foreignpolicy/indexforeignpolicy.html。

[3]贺圣达主编:《当代缅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4]贺圣达、李晨阳编著:《列国志——缅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341页。

[5]引自缅甸外交部网站http://www.mofa.gov.mm/foreignpolicy/indexforeignpolicy.html。

[6]唐世平、张洁、曹筱阳主编:《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7]贺圣达主编:《当代缅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8]Chi-shad Liang,Burma'sForeign Relations:Neutr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Praeger Publishers,1990,p.63.

[9]刘务:《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中缅关系的发展》,载《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第109页。

[10]尤洪波:《冷战期间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载《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第80页。

[11]贺圣达、李晨阳编著:《列国志——缅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12]刘务:《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中缅关系的发展》,载《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第109页。

[13]美国之音:《中国援助缅甸目的何在?》,2004年7月17日,参见其网站,http://www.nesnewsnet.com/gb/Main News/Forums/Backstage/2004-7-15-18-19-85-330.html/。

[14]贺圣达主编:《当代缅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8页。

[15]引自缅甸外交部网站http://www.mofa.gov.mm/foreignpolicy/fiveprinciples.html。

[16]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缅甸简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7页。

[17]贺圣达、李晨阳编著:《列国志——缅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18]引自缅甸外交部网站http://www.mofa.gov.mm/foreignpolicy/fiveprinciples.html。

[19]引自缅甸外交部网站http://www.mofa.gov.mm/foreignpolicy/fiveprinciples.html。

[20]金荣勇:《国际社会对缅甸朝野对峙的困境与前景》,载《问题与研究》,2003年第42卷第3期,第104页。

[21]林锡星:《中缅友好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291页。

[22]莫大华:《缅甸军政府之对外关系》,载《问题与研究》,1990年第10期(第36卷),第78页。

[23]刘务:《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中缅关系的发展》,载《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第109页。

[24]徐本钦:《中缅政治经济关系:战略与经济的层面》,载《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第33页。

[25]刘务:《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的演变与中缅关系的发展》,载《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第109页。

[26]引自缅甸外交部网站http://www.mofa.gov.mm/foreignpolicy/fiveprinciples.html。

[27]贺圣达、李晨阳编著:《列国志——缅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28]2003年5月30日,军政府支持者冲击昂山素季的车队,酿成了4人死亡、50多人受伤的“5·30”事件。军政府随即将昂氏软禁,逮捕了随行的民盟官员。与此同时,军政府扶持的“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协会”多次集会声讨昂氏和民盟。引自李晨阳、瞿健文:《2003年的缅甸:内忧外患》,载《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2期,第29页。

[29]李晨阳:《试析缅甸军人政权的发展趋势》,载《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6期,第40页。

[30]李晨阳、瞿健文:《2003年的缅甸:内忧外患》,载《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2期,第29页。

[31]李晨阳、周国祥:《2008年缅甸形势综述》,载《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3期,第9页。

[32]李晨阳、卢光盛:《缅甸——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载《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4期,第10页。

[33]引自缅甸外交部网站http://www.mofa.gov.mm/foreignpolicy/fiveprinciples.html。

[34]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35]Chi-shad Liang,Burma'sForeign Relations:Neutr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0,p.61.

[36]陈鸿瑜:《东南亚各国的政治与外交政策》,国立编译馆1993年版,第293页。

[37]何跃:《缅甸政治中的地缘政治因素》,载《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11期,第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