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中国东南亚政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东南亚政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交政策是一国对外行为的行动准则和行动计划,其目标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对于中国与东南亚的现状,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教授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其次要大力支持和推动中国企业到东南亚投资,提升相互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使东南亚国家充分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实惠。处理中美、中日关系的任何失误都可能危害中国在东亚和平崛起的努力。这些都不利于国人加深对东南亚的认识。

二、关于中国东南亚政策的几点思考

外交政策是一国对外行为的行动准则和行动计划,其目标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了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对外政策必须能够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行动,因为国际体系中所有利益和资源都无法实现真正平等的分配,每个国家都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利益目标。施加影响的能力必须依靠实力资源,并选择使用这些资源的方式。实力资源包括安全资源和经济资源两类,其使用方式可以简化为积极诱导和消极惩罚两个类型。[20]从新中国成立后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对东南亚进行战略安抚和经济诱导的政策比较有效,而实行战略牵制和经济上不交往政策的效果最差。

我国虽然没有专门的东南亚政策,但中国政府制定的“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自然包括东南亚地区在内,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中国永远是东南亚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温家宝总理2003年10月出席在印尼举行的“10+3”和“10+1”系列峰会期间发表的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的演讲,详细阐述了中国的“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政策。

对于中国与东南亚的现状,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教授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他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磨合,中国与东南亚在政府层面上的关系已经比较稳定,但人民之间缺乏了解,因此,未来各国人民可能会在大规模的交往过程中因经济上的竞争、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矛盾,而且最终很可能升级为政府层面的问题。[21]因此,基于居安思危和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希望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第一,巩固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关系,继续充分发挥东盟在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出于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考虑,中国应强调自己是亚太地区合作的积极参与者,不是领导者;继续长期支持东盟在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具体问题上,中国要充分理解东盟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没有必要追求东盟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与中国完全保持一致,也不要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忙于推出一系列让东盟无可挑剔的措施和建议,以避免东盟产生被中国牵着鼻子走、实际上没有发挥主导作用的感觉。此外,中国在对外宣传中要避免再提“韬光养晦”,因为韬光养晦的潜台词就是中国强大以后将有所改变,会使东南亚国家产生中国将来可能采取与现在不一样政策的推论。

第二,继续推行“富邻”政策,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从历史经验来看,“富邻”其实就是“利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通过对东南亚、中国等周边国家的政府开发援助、出口信贷以及提供特惠关税,扩大了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其得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远远大于付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经济影响是中国这样的合作型强国获取小国合作的首要手段,因此合作型强国应使用补偿性支付这种有效措施,在实现非对称性联盟方面尽快取得成效,[22]而且这种支付应该是机制化的,不是随意的,以便于这些国家接受。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的最重要的补偿性支付。

既然充分认识到了东盟对我国的战略利益,而且中国和东盟已就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原则、目标领域、时间框架达成了共识,因此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一如既往地按原定计划向前推进,继续对东盟落后国家实行减债计划,扩大优惠关税和免税种类。在实践当中,我们首先要处理好经济与外交、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以中国—东盟关系的大局为重。其次要大力支持和推动中国企业到东南亚投资,提升相互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使东南亚国家充分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实惠。另外还要正确认识与东盟贸易中逆差不断扩大的问题。目前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2004年和2005年均保持在200亿美元左右)在我们的预计和可承受范围之内,也未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产生重大影响,而且目前适当保持逆差,对我国有利无害,我国因此而获得的政治利益将远远大于在经济上的损失。

第三,加强安全领域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南海主权争端是中国与东盟在传统安全领域中的最核心分歧,建议采用双边与多边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推动南海主权争端的和平解决,可以估计双方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的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高危险性传染疾病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过度开发、毒品走私、洗钱、非法移民、海盗、经济安全等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要与东盟进一步拓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当前尤其要慎言开采东盟国家的不可再生资源,克服把东南亚简单地当做是资源来源地的狭隘心态,努力缩小双方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关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分歧,同时加强能源安全合作。

第四,发展与美国、日本的关系,巩固与东盟的关系。处理中美、中日关系的任何失误都可能危害中国在东亚和平崛起的努力。东亚的安全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维持的。美国与日本在东南亚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他们在东南亚已经营了数十年,其影响力是中国在短期内难以匹敌的。因此,中国应该承认美国的全球性霸主和东亚的传统霸主地位,与美国分享地区管理权,而不能一味地排挤美国的势力。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与改善同美国、日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第五,加强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提高人们对东南亚的认识。尽管中国对东南亚的研究队伍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已有明显扩大,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但中国对东南亚的研究总体上并不够,主要表现在研究布局不平衡、经费欠缺、一流学生和学者不愿意从事东南亚研究、现有研究人员素质不高、踏踏实实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太少等方面。此外,近年来国内大量涌现的关于东南亚的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陈旧乃至错误和偏见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国人加深对东南亚的认识。因此,笔者赞成张蕴岭教授的观点,为了避免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到东南亚的大批中国人与当地人发生摩擦和矛盾,我们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东南亚国家的认识,要做好“预先的研究,政策上要有所准备”。

【注释】

[1]尽管我国在正式场合已基本不使用“和平崛起”这一提法,但对于东南亚各国而言,中国目前的发展态势实际上就是一种崛起,因此,本文认为在讨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时,采用“和平崛起”更符合实际。

[2]如吕艳君的《对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战略思考》,《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4期。

[3]如陆建人的《关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几点思考》,《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

[4]如陈峰君的《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意义》,载梁守德主编《新形势与新国际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5]陆建人:《关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经贸关系的几点思考》,《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第2页。

[6]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实际上中国并没有抢占东南亚国家吸引外资的空间,参阅周毓萍、桑杰尔·拉尔:《中国吸引外资对东南亚国家吸引外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2期。

[7]Ian Coxhead,“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curse’in Southeast Asia:does China’s growth threaten regional development?”Working Paper,April 2005.http://www.aae.wisc.edu/coxhead/papers/index.html.

[8]Alex Liebman,“Trickle-down Hegemony?China’s‘Peaceful Rise’and Dam Building on the Mekong”,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 27,No.2,2005.

[9]裴敏欣:《“软硬失衡”影响国力,“软实力”也是强国之本》,《环球时报》2004年4月16日,第15版。

[10]曹云华等著:《新中国—东盟关系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1]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12]http://www.oilnews.com.cn/GB/misc/2006-02/14/content_654325.htm.

[13]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8/22/content_1854397.htm.

[14]梅学惠、卢光盛:《地缘经济及其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启示——以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为例》,《亚太经济》2005年第1期,第19页。

[15]时殷弘:《中国和平崛起的若干根本条件和重要“平台”》,《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第16页。

[16]参阅陆建人:《亚太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2期。

[17]符祝慧:《小泉:亚洲只有中韩反对参拜靖国神社》,《联合早报》2006年1月26日。

[18]叶自成主编:《地缘战略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19]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曹云华教授在2005年9月15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的“‘9·11’以来的东南亚形势及中国—东盟合作研讨会”上指出,从重要性来看,东南亚最好能成为中国的战略后院,但因为东南亚地区是大国利益的交汇区,东南亚又不可能成为中国一个国家的战略后院,因此可用“中国外交的最前沿”来描绘东南亚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20]孙学峰:《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1期,第3页。

[21]张蕴岭教授在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与东南亚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挑战与前景”学术研讨会(2006年1月12~14日)上的发言。也可参阅2006年1月1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移民东南亚增多,缺乏了解可能矛盾更多》一文。

[22]勒那托·克鲁兹·德·卡斯特罗:《从东南亚视角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一个合作型强国前景的探讨》,《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第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