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和谐世界理念
前苏联、东欧剧变后,全球化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西方国家认为“冷战”是西方的胜利,它们在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企图在全世界推进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治理方式,按照它们自己的样子塑造世界。这对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但中国并没有用对抗性的战略回应苏联和东欧剧变带来的各种挑战,而是提出了一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一些新的思想认识,并把建设“和谐世界”作为自己的国际诉求。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种创新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是中国共产党在“冷战”结束之后理论创新的新发展。[11]
世界多样性理念是“冷战”结束后我国在世界观方面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1992年4月7日,江泽民在访问日本的时候,首次阐述了世界多样性的理念。他指出:“世界是多样性的。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由上千个民族所组成的近200个国家,不仅存在着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且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就形成了各种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12]这一论述为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了世界多样性理论。1995年10月24日,江泽民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发表题为《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讲话,第一次在国际论坛上向全世界阐述了世界多样性理论。从1993年11月到1997年10月,江泽民作为中国元首出席了历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每次会议上,他强调的世界多样性观点,得到很多与会领导人的赞同,并进而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的理论依据。世界多样性理论认为,多样性是世界的本质特征,是世界充满竞赛、活力和创造的根本原因。人类必须承认这一客观现实,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必须坚持民主平等、合作共存。世界多样性理念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世界观的一大转折,是一次理论创新。
世界是多样的,多样的世界应该是和谐的,“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是一种正常状态,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和宇宙的正常状态都可以被称为“和”。[13]而把“和而不同”的理念运用到国际关系中去则是一个创举。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14]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和而不同”外交新理念的本质是: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各种文明和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才能和谐共处,相得益彰。温家宝总理2003年访美期间,在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曾明确表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15]“和而不同”是对“世界多样性”理念的发展,是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
“和而不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结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新时期的外交新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独特的智力资源。这种影响,主要是一种抽象的影响。“和而不同”外交理念的提出及付诸实施,绝非中国一相情愿的一种“姿态”,绝非对国际秩序的一种空想。它对于维护世界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发表演讲时说,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思想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胡锦涛首次明确提出“和谐世界”这一思想。2005年5月8日,在莫斯科出席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俄罗斯老战士代表时再次强调了“和谐世界”这一思想,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俄“两国人民永远友好下去,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共同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16]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期间发表了4个重要讲话,分别就不同专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看法,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将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表明了中国维护联合国地位、推进联合国改革的真诚愿望,并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17]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全体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并就“和谐世界”思想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和谐世界”不是对世界发展的一个简单描述,而是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中国传统“和合”哲学理念,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回应国际社会发展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提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对未来世界走向的思考。2006年4月3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详细阐述了中国所主张的“和谐世界”的内涵。“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是“更上一层楼”了。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
美国的一家主流媒体则认为,“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两大价值观。中国现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亚于上世纪70年代前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
《法兰克福汇报》说,与美国存在矛盾的那些国家似乎对和谐世界的“软”纲领很有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它来自一个不在人权问题上指手画脚,并正在上升的世界大国——中国。中国以一个与美国完全相反的将“不干涉”原则奉为信条的大国形象示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