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京古浡泥国王墓
中国南京文莱国王王陵园入口处
浡泥国,现名文莱,地处加里曼丹岛北部,是有千年以上历史的文明古国。中浡交往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翻阅史书,自梁代以来,关于中国与浡泥频繁交往多有记载,且各时代浡泥国名亦有不同:
石官
梁(502~559年),名婆利
隋(581~618年),名婆利
唐(618~907年),名勃泥、婆罗
宋(960~1279年),名渤泥、佛泥
元(1271~1398年),名渤泥、浡泥
明(1368~1644年),名浡泥、文莱
清(1644~1911年),名文莱
现代(1912年至今),名汶莱、文莱
据史载,浡泥国人素以“恶杀喜施”著称于世,早在西汉(前206~24年),中浡商人便开始了以陶瓷、丝绸、犀角、象牙、玳瑁等商品为主的交换。到了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船队,创下了七下西洋的光辉业绩,“云帆高涨,昼夜星驰”,历时30年,涉足30余国,航迹遍及东南亚、西亚,直至非洲东海岸,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其中,与渤泥国的频繁交往成为中外历史上交往的一段佳话。1958年,新华社刊发了一篇新闻,详细叙述了中国与文莱悠久的历史交往和友好关系。
南京市南郊发现浡泥国王墓
新华社南京28日电: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最近在文物普查工作,发现了明代浡泥国王墓(俗称马回回坟)。明代所称浡泥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这座墓在南京市南郊,东西相对,由南而北有石马、石文臣、石羊、石武将各一对,都基本上完整。距石兽约五十步,有神道碑龟趺。碑身1.09米,厚0.30米,残长1.09米。碑文中,“浡泥王去南京”等字还清晰可读。据宋史、明史记载,浡泥远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就和中国有来往。埋葬在南京郊区的浡泥王名叫麻那惹拿乃,他带着妻子他系邪和子女、陪臣等一百五十多人泛海来到中国,在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到达南京,受到隆重的招待,居住在礼待外宾的会同馆。同年十月,他因病死在会同馆,享年二十八岁。他在临终前嘱咐妻子等人,希望“体魄托葬中华”,明朝以王礼把他葬在南京。
这座墓的发现,说明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有着悠久的友谊传统。目前,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正在采取保护措施,委托当地农业社加意保护。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对浡泥国王墓的发现非常感兴趣,他们派了文化专员来到南京,现场调查、摄影。随后,印尼议会代表、工会代表团和青年代表团等又陆续前来观看古墓。
古墓的发现过程是这样的:中国长久以来非常重视对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追寻。1958年4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雨花台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查处明代墓葬30余处。根据甘熙的《白下琐言》和楚伧等人的《首都志》等史籍记载,考古普查人员一开始认为浡泥国王墓在雨花台东岗江南第二泉的山阴处,但经过屡次实地调查,雨花台东麓有明镇国将军李杰墓,西麓有南宋建康杨府判剖心处,北麓有明代开国公俞通海墓,江南第二泉山阴有明方孝孺墓,除此之外,皆为新墓。于是,考古人员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安德门外石子岗。
南京明代时期的文莱王墓
安德门石子岗隶属雨花台区铁心街道,该街道文物古迹众多。1958年5月12日,考古人员来到东向花村,在田头向农民询问该地古文物的情况,并向他们展示有各种各样类型文物照片的相簿。农民们纷纷反应:乌龟山有个石乌龟下山喝水,头给雷公菩萨打断,趴不回去了,现在还一直爬在山坡上……普查人员按他们指点的路线,登上乌龟山,发现了匍匐在山阳的大乌龟石。在大乌龟石旁边的草丛中卧有一线残碑,碑文已大部分被风化,模糊不清。但经过仔细揣摩,在中间词文中依稀可辨认出“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器皿及金银锦绮铅笔甚厚赐王妻”“浡泥国王去中国”等一些字迹。当时,虽然怀疑这就是浡泥国王的墓,但尚不敢下结论。回到市博物馆,普查人员查阅了有关资料,在《皇明文衡》卷八十一中发现了明代胡广撰写的《浡泥国恭顺王墓碑碑文》,遂将抄录的残碑碑文进行核对,其内容完全一致。至此,终于查清了这就是100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渺不可寻”的浡泥国王墓,也就是这座被当地群众呼为“马回回坟”的“佚名”墓。随后,考古人员又在墓前的水沟里发现了另一端残碑。神道碑的上半段字迹大都模糊不清,但开头的“……乐六年……月乙未浡泥王麻那惹……”等十数个字,尚可辨识。
文莱苏丹600年前来南京,其历史背景和接待情景,古书资料是这样描述的:
明乐三年(1405年),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遣使臣到中国朝贡,明成祖朱棣“遣官封为国王赐印章、剌符、勘合、锦绮、彩币”。麻那惹加那乃“大悦”,毅然决定亲自访问中国。同行者有王妻他系邪、王弟施礼难那那惹、施里微-惹那沙那、那万、喏邪、王子遐旺及王女二人、王妹、亲戚、陪臣等150多人。明成祖听说麻那惹加那乃已抵福建,立即“遣中官杜兴往宴劳之”,并命“所过诸郡设宴”。
明代修建的文莱国王墓通道
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乙未,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来到南京,受到明成祖热情欢迎,招待其住在会同馆。明成祖在奉天殿接见了麻那惹家那乃,向他赠送了“仪仗、交椅、银器、伞扇、销金鞍马、金织文绮、纱罗、绫绢衣十袭”,向随从人员也赠送了冠带、袭衣等。“初赐宴於华盖殿,既连宴於奉天门。每宴,则命公夫人宴其妻内馆。宴罢,敕大官厚具献食,日命大臣一人待(侍)于所舍,中贵人专接伴。”因为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怀着虔诚的态度来访,明成祖朱棣热情诚挚的接待,使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同年九月,麻那惹加那乃患病,明成祖命御医“善药调治”,天天派人去探病,“闻小瘳,喜见颜色”。浡泥国王感激万分,对其妻他系邪说:“我疾贻天子忧念,脱有大故,命也。我僻处荒徼,幸入朝睹天子声光,即死无憾。……所憾者,受天子深恩,生不能报,死诚有负。”接着,又对他的儿子遐旺说:“我即不起,其以儿入拜谢天子,誓世世毋忘天子恩,若等克如我志,瞑目无憾矣。”是年“十月乙亥朔,王卒”,明成祖一场悲痛,“辍正朝三日”,“敕有司治丧具,厚恤典,赐谥曰‘恭顺’,遣使谕祭,又遣使抚慰其妻子”。王后十分感动,“拜使者曰:‘乃下臣祚薄,弗克负荷天子深恩,不能终事,且没有遗命,以世世毋忘天子恩,克守其言,则死犹不死矣。”朱棣同意麻那惹加那乃“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以礼葬王於安德门外之石子岗,敕为文,志其圹”,“立祠於王墓”,“置守坟者三户”,祭之。
1408年雕凿的石碑
《明史》上也有同样的具体描写:
永乐三年(1405年)冬,其王麻那惹加那遣使入贡,乃遣官封为国王,赐印诰、敕符、勘合、锦绮、彩币。王大悦,率妃及弟妹子女陪臣泛海来朝。次福建,守臣以闻。遣中官往宴赉,所过州县皆宴。六年(1408年)八月入都朝见,帝奖劳之。王跪致词曰:“陛下膺天宝命,统一万方。臣远在海岛,荷蒙天恩,赐以封爵。自是国中雨旸时顺,岁屡丰登,民无灾厉,山川之间,珍奇毕露,草木鸟兽,亦悉蕃育。国中耆老咸谓此圣天子覆冒所致。臣愿睹天日之表,少输悃诚,不惮险远,躬率家属陪臣,诣阙献谢。”帝慰劳再三,命王妃所进中宫笺及方物,陈之文华殿。王诣殿进献毕,自王及妃以下悉赐冠带、袭衣。帝乃飨王于奉天门,妃以下飨于他所,礼讫送归会同馆。礼官请王见亲王仪,帝令准公侯礼。寻赐王仪仗、交倚、银器、伞扇、销金鞍马、金织文绮、纱罗、绫绢衣十袭,余赐赉有差。十月,王卒于馆。帝哀悼,辍朝三日,遣官致祭,赙以缯帛。东宫亲王皆遣祭,有司具棺椛郭、明器,葬之安德门外石子冈,树碑神道。又建祠墓侧,有司春秋祀以少牢,谥曰恭顺。赐敕慰其子遐旺,命袭封国王。
遐旺与其叔父上言:“臣岁供爪哇片脑四十斤,乞敕爪哇罢岁供,岁进天朝。臣今归国,乞命护送,就留镇一年,慰国人之望。并乞定朝贡期及傔从人数。”帝悉从之,命三年一贡,傔从惟王所遣,遂敕爪哇国免其岁供。王辞归,赐玉带一、金百两、银三千两及钱钞、锦绮、纱罗、衾褥、帐幔、器物,余皆有赐。以中官张谦、行人周航护行。
初,故王言:“臣蒙恩赐爵,臣境土悉属职方,乞封国之后山为一方镇。”新王复以为言,乃封为长宁镇国之山。御制碑文,令谦等勒碑其上。
16世纪初,文莱国国势强盛,曾一度统治了加里曼丹的大部。1521年,西班牙麦哲伦环球航海探险队的安东尼奥-皮加费塔来到文莱,面对着富丽堂皇的苏丹王宫,看到侍从济济,威仪显赫,以及宫廷生活的豪华奢侈,不禁眼花缭乱,惊叹不已。他在《第一次环球航行》中写道:
我们终于进入了宫殿。让我们坐在地毯上,于是我们就地摆开礼品。三百个卫士手持出鞘的宝剑,守护在苏丹身旁。苏丹远远地坐在大殿一端靠近锤炼的窗边。一位侍从通知到,我们不得与苏丹面谈,如有什么想说的,则须先告诉他,再由他转呈一位地位较高的官员,这官员又依次报告给执政者的兄弟,后者则通过一个特制的传话筒向一位地位显赫的大臣传话,最后才由他转告苏丹……伺候苏丹的都是宫女。苏丹除了打猎之外,从不出宫,而且除使用的传话筒传话之外,绝不允许任何人与他直接交谈。
苏丹担心西班牙人怀有侵略意图,所以对西班牙人异常冷淡。西班牙人被迫离开文莱,临走时,劫走了十六名有权有势的岛上居民、一批妇女和若干载有货物的船只。
中国和文莱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西汉时代,中国与南洋各国便开始了以商品交换为形式的友好交往。汉代商人以陶瓷、丝绸换其“犀(角)、象(牙)、毒瑁(玳瑁)、珠玑、银、铜、果”等物品,交换中,“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南洋客商多集聚于广东沿海城镇,当时,“番禺,其一都会也”。应该说,这“南洋各国”中包括了浡泥国。
最早记载“浡泥”名称的是唐樊绰的《蛮书》,是与波斯(今伊朗)、者婆(今爪哇岛)相提并论的。而在唐以前,浡泥在《梁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中,都是以“婆利”名称出现的。据《梁书》记载:“婆利国,在广东东南海中洲上,去广州二月日行。国界东西五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一百三十六聚。”这里所说的“聚”,指的是村落。
《梁书》较为详细地记叙了婆利国的各种情况:天气炎热,就像中国的盛夏一样。海中出产文螺、紫贝。有一种石头名叫蚶贝罗,刚采到时,非常柔软,经过刻削加工以后,就变得非常坚硬了。婆利国王的装束很有意思,用班丝配上贯穿珠玉而成的装饰品绕在身上,头戴一尺多高的金冠,缀以“七宝之饰”,佩戴着宝剑,坐在华丽的金装座椅上,有银蹬支足。侍女都饰以金花杂宝,手持“白毦拂及孔雀扇”。国王外出时,“以象驾舆,舆以杂香为之,上施羽盖珠帘”,还有人在前面“吹螺击鼓”开道。梁武帝天监十六年(517年),婆利国王遣使奉表献金朝贡中国。奉表曰:“伏承圣王信重三宝,兴立塔寺,校饰庄严,周遍国土。……靡不照烛,如日之明;无不受乐;犹如净月。宰辅贤良,群臣贞信,尽忠奉上,心无异想。伏惟皇帝是我真佛,臣是婆利国主,今敬稽首礼圣王足下,惟愿大王知我此心。此心久矣,非适今也。山海阻远,无缘自达,今故遣使献金席等,表此丹诚。”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婆利王又“遣使珠贝智贡白鹦鹉、青虫、兜鍪、琉璃器、吉贝、螺杯、杂香、药等数十种”。
在文莱的中国宋代穆斯林使者古墓比郑和早100多年
在《北史》中,也有关于婆利国的记载,“婆利国,自交趾浮海,南过赤土、丹丹,乃至其国。国界东西四月行,南北四十五日行”。国王姓刹利邪伽,名叫护滥那婆。婆利国人“善投轮,其大如镜,中有窍,外锋如锯,远以投人,无不中。其余兵器,与中国略同”。婆利国的刑律很严,杀人或盗窃者,“截其手”;邪恶诈伪之人则“锁其足”。每年的十一月底举行大祭,祭时用木制的盘子装上菜肴和美酒,放在流水中,任其漂浮而去。婆利的海中出产珊瑚,还有一种叫舍利的鸟,会学人讲话。在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婆利国又一次向中国朝贡……
《旧唐书》所载基本与《梁书》《南史》《北史》等相似。在叙及婆利国方位时,《旧唐书》曰:“婆利国,在林邑东南海中洲上。其地延袤数千里,自交州南渡海,经林邑、扶南、赤土、丹丹数国乃至焉。”书中还载有:“其人皆黑色,穿耳附榼。”据新加坡著名学者邱新民先生考证:“或就是今日文莱境内及边区的民族,诸如比舍耶(小黑人)的血统。”
“贞观四年(630年),其王遣使随林邑使献方物。”在国都长安,宫廷大画师阎立本曾为此作画留念。这一研究当时婆罗洲、南洋等地区的民族习俗的具有珍贵价值的史料,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其王旃达钵遣使者与环王使者偕朝”。在《新唐书·环王列传》中记载,婆利“地大洲,多马,异号马礼。袤长数千里。多火珠,大者如鸡卵,圆白,照数尺,日中以艾藉珠,辄火出”。此外,还有“赤土西南入海,得婆罗”句,此说已将“婆利”改称为“婆罗”了。
由此累记,在梁、隋时代,浡泥国称婆利,唐代早期称婆罗,后称婆泥。及至以后,宋代称浡泥、佛泥,元代称浡泥,明代称浡泥、文莱,清代以来便以文莱、汶莱而名之了。在各种著述中,名字亦有差别,宋代赵汝适《诸蕃志》作浡泥、佛泥,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又作浡泥。中国与文莱的现代交往历史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而南京的文莱苏丹古墓也扮演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中国—文莱友谊馆
现代中国与文莱友好的新篇章
1991年9月30日,中国和文莱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93年6月,文莱达鲁萨兰国穆罕默德·博尔基亚亲王拜谒浡泥国王墓。
1994年9月,文莱驻华特命全权大使阿卜杜拉·贾法尔一行拜谒浡泥国王墓。
1994年9月底至10月初,文莱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素丹文化高级顾问陛亨·贾米尔等首次访问中国。文莱客人于10月3日离宁赴京,10月6日回国。回国以后,陛亨·贾米尔根据在南京考察时得出的结论,以自己的威望和资历,改写了历史,改写了教科书,确认了病逝中国的麻那惹加那乃是文莱1402年至1408年在位的第二世苏丹。
1995年9月,文莱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陛亨·贾米尔再次赴南京出席“郑和下西洋五百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文莱作为中国的属国地位得到了确认,中国人一定是将马来语的苏丹名字ABDUL MAJID HASAN发错了音,便把他拼成了MA-NA-JE-CHIA-N(麻那恶加那乃)。《渤泥国恭顺王墓碑》碑文是这样写的:
永乐六年秋八月乙未,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来朝,率其妻子弟妹亲戚陪臣凡百五十馀人至阙下,上表贡方物。上御奉天殿受其献,退即奉天门,召与语。象通其言曰:“僻壤臣妾,诞被圣化,思睹清光,靡知忌畏,辄敢尘渎。”又曰:“天以覆我,地以载我,天子以义宁我,我长我幼,处有安居,食有和味,衣有宜服,利用备器,以资其生,强不敢凌弱,众不敢欺寡,非天子孰使之然也。天子功德暨於我者同乎天地,然天地仰而见,踞而履,惟天子邈而难见,是故诚有所不通,僻陋臣妾,不惮险远,浮脂阙下,以达其诚。”上曰:“嘻!惟天惟皇考付予以天下子养民,天与皇考视民同仁,予其承天与皇考付畀之重,恐弗弗堪,弗若汝言。”则又顿首曰:“自天子改元之初载,臣国屡丰和,山川之蕴珍宝者,云霄而呈,草木之不华者,藿然而实,异禽跄鸣而走兽率舞也。臣国之老曰:‘中国圣人,德教流溢於兹。’臣土虽远京师,然为天子氓,故矜奋而来觐。”
上嘉其诚,优待礼隆,锡予甚厚。初赐宴於华盖殿,既连宴於奉天门,每宴,则命公夫人宴其妻内馆,罢宴,敕大官厚具献食,日命大臣一人待於所舍,中贵人专接伴,盛其班张,丰其廪饰,入朝班次上公,宠渥至矣。逾月,王忽感疾,上命医赐善药调治,遣中贵人劳问,旦暮相继,日命大臣视王疾差剧,闻小瘳,喜见颜色。王疾笃,语其妻以下曰: ”我疾贻天子忧念,脱有大故,命也。我僻处荒徼,幸入朝睹天子声光,即死无憾。死又体魄托葬中华,不为夷鬼,所憾者,受天子深恩,生不能报,死诚有负。”指其子曰:“我即不起,其以儿入拜谢天子,誓世世毋忘天子恩,若等克如我志,瞑目无憾矣。”十月乙亥朔,王卒,得年二十有八。
上甚悼之,辍正朝三日,敕有司治丧具,厚恤典,赐谥曰恭顺,遣使谕祭,又遣使抚慰其妻子。王之妻拜使者曰:“乃下臣祚薄,弗克负荷天子深恩,不能终事,且没有遗命,以世世毋忘天子恩,克守其言,则死犹不死矣。”王妻之言,亦可谓贤也已。
是月庚寅,以礼葬王於安德门外之石子冈,敕为文,志其圹。王父曰麻那惹沙那旺沙,母曰剌失八的,妻曰他匦埃,子一人,曰遐旺,甫四岁,女二人。以遐旺袭王爵,赐以冠服玉带仪仗鞍马服物器皿及金银锦绮钱币甚厚,赐王妻以命服珠冠白金锦绮钱币诸物,其馀赐各有差。官王之弟施里难那那惹施里微喏那沙那那万喏邪三人,俾辅遐旺。诏有司立祠於王墓,置守坟者三户,敕建碑祠下,命臣广制刻文。臣广仰惟皇上绥宁宇内,茂扬天德,溥博周偏,凡日月照临之地,皆心悦诚归,惟恐或役,奉琛秉贽之国,缀集於庭,岁以万数。浡泥王去中国累数万里,一旦举妻孥弟妹亲戚陪臣浮钜海来朝,不以为难,叩陛陈辞,忠诚溢发,其心坚确有如金石,至其临终之言,尤蜷蜷属其下以不忘天子恩,圣德渐渍,感动於人心,其深如此,於乎!盛哉!
惟王贤达聪明,忠后之节,始终一致,宜其身被宠荣,泽延后嗣。用纪其实,声为铭诗,昭示无极,以彭王之所以受恩深厚者,由其诚也。铭曰:
大明御天,臣妾万方,孰不来享,孰不来王?猗欤浡泥,邈处炎徼,感化来归,风腾云赵。曰妇曰子,弟妹陪臣,秩秩稽颡,趋忭牲牲。跽曰天子,作我父母,我生我乐,天子之祜。戴天履地,畴王帡幪,翘首大明,过来献诚。天子曰吁,予统宇内,绥尔於宁,惟德罔逮。王拜稽首,万岁欢呼,服德怀仁,春育海濡。国有山川,匿其宝物,灵发其藏,不爱而出。荏苒草木,惟叶蓁蓁,煌煌者华,有实其蒉。异禽和鸣,鸣心其羽,走兽麋麋,亦跄与舞。国黄耆曰,圣化所渐,臣国虽退,臣忽仰赡。天子嘉悦,待以异礼,宴劳锡赉,有厚而旨。云胡期月,疾忽及之,奄然而丧,复悼而悲。临终之言,谓其遘痘,死有弗忘,天子深恩。於乎贤王,卓特超逸,西南诸蕃,靡堪王匹。生者诚款,没有谥铭,爵於王胤,世世其承。有坟如堂,有祠翼翼,以妥王灵,其永无收。王虽不归,王闻孔彰,天子恩隆,万世有光。
浡泥国王1408年去世于南京,大儿子率主要人员回国,按照古人习惯,一部分皇室随从和部下照例留下守墓。这些人曾经在山下独立成村为回回村,后来的发展和改变使城市不断扩大,多数后代已经被同化,融入了当地主流社会,但仍属于南京的穆斯林社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