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亚的马来人后裔

三亚的马来人后裔

时间:2024-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亚的回族,最早是从越南占城迁来的。三亚回族从海外到三亚后,又因生活所迫,“人丁,逃散至新加坡、安南、番邦等埠,聚众成家”。从各家谱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三亚回族的移民状况。如此可见三亚回族移民到东南亚的人口甚众。据传在泰国普吉岛,马来西亚邦咯岛、沙巴、吉打州等地有亲属5万人之多。羊栏地区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中的伊赫瓦尼派。

五、三亚的马来人后裔

img42

马来人

三亚的回族,最早是从越南占城迁来的。据越南典籍记载:“占族,根在马来—波利尼西亚,2500年前,经海路从海岛迁来,其中一部分最早到达湄公河口居住,另一部分散居到中部沿河地带,在这里开始安居乐业。公元元年期间,迁移至象林郡定居,相当于现在的南、义、平、富四省。公元192年,他们推翻了东汉的统治,成立了占巴国,中国史书上称林邑。8世纪时称黄国,9世纪时建占城,称占婆,文化方面受了很多印度文化的影响。”这份材料清楚地记载了占族原是马来—波利尼西亚人。同根同源,语言也应该相同,所以三亚回族使用的是占语,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岛语系)。源于占语的三亚回族话与印度尼西亚语同源,不仅反映在语言上,而且还有其他史料可参证。

从986年到1486年,即我国历史上从宋至明的500年间,占城人前后几批来到海南。如果从第一批迁来的年代算起,迄今整整一千年。这一千年中,海南岛上占城移民所说的占语,长期受周围单音节声调语言的影响,类型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的粘着型多音节演变为孤立型的单音节语言。这种变化首先从音节开始,产生了声调。决定声调低、中、高,升、降调形的是声母的清浊和各种韵尾。尽管如此,现在还有部分数量的基本词汇以及语法构造还是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系统的,这是三亚回族话的现状。

三亚回族社会的文化特征及民族文物可以从以下主要的方面来看。

正堂禁碑

《正堂禁碑》是论述羊栏回族的唯一的一块汉文石碑。石碑镌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碑高150厘米,宽55厘米,额刻“正堂禁碑”四个横排正字,字大6厘米,直列碑文,全文如下:

特授崖州正堂,加二级,记录四次许。为乞恩准给碑模,以垂久远事。据士民蒲儒嵩、周贤盛、周之造、王仕伟、蒲相贤、蒲学嵩、蒲高仕、蒲弘仁、周元秀、蒲高贤、陈国傅、蒲锡嵩、蒲金玉、蒲春徛、蒲永发、蒲万溢等,状呈前事到州,当批准抄录判语勒碑在案。随查保平里徐翰圭等,与所三亚里蒲儒嵩等互控海面一案,缘州属沿海东至赤岭与陵水交界,西至黄流茑歌与感恩接壤,共载米五百八十四石百二斗零,一百六十二两九钱零,近年所三亚里完银六十一两三钱零,保平里完银五十两六钱零,望楼里完银四十二两九钱零。其海里虽无界址,而各里疍户向来按照各埠采捕输纳,或有异邑小艇呈请给照,在某处海面采捕,即帮贴其处课粮,交给该管。现该完纳,相沿已久。兹保平里徐翰珪,住居藤桥,欲将藤桥海面归贴保平,因以海面宽窄悬殊,具控前来。庭讯之下,查保平、望楼二里,载米二百五十石,黄流、茑歌二湾,分载米二十石余,按户征输。自深沟至黄流海面仅一百四十里,三亚里载米一百六十石,内于康熙五十年间,抽米饷于赤岭、琊琅等处,仅米一十石余,亦按户征输。自红岭至崖陵交界,赤岭海面共一百七十里,其番坊绝米已有燕菜足供输纳,若以东西海面米石相较,则西面米多海少,所以徐翰圭等有不平之鸣。但事已经久远,殊难分更,仍着照旧分管在案。兹据该生等呈,请给发碑模前来,合行勒石示谕。为此,示谕各该疍户知悉:嗣后务宜照旧,各在本埠附近海面采捕,朝出暮归,不得多带米粮,违禁远出或有异籍疍户到境采捕,该埠长俱须查明,呈请给照帮课,亦不得私行越界,强占网步兹事。如敢抗违,许该埠长指名扭禀,按律究治,各宜凛遵毋违。特示。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十七初十日立

关于三亚回族的来源,中国古书和当地历史记载中,有着不同的描述和记录。

万历《琼州府志》卷三说:“其在外州者,乃宋元间因乱挈波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村、番浦,不与人杂居,其人多蒲、方二姓。不食豕肉,家不供祖先,供设佛堂,念经礼拜,其言语相貌与回回相似,今从民俗附版图,采鱼办课。”

又《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说:“本占城人,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村、番浦,今编户入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姓,不食豕肉,家不供先祖,共设佛堂,念经礼拜,其言语相貌与回回相似。今从民俗,附版图,采渔办课,间置产,婚姻不忌同姓,为忌同族,不与汉人为婚,人亦无与婚者。居外因地逼海滨,时虞飓风。公私室不甚高美,民舍多用茅茨,官署亦沿其陋,近海者常为海涛淹没,附黎者亦效栖峒巢外,即绅士之家概不尚华饰,惟取完固而已。”

三亚地区“礼拜寺,在(崖)州东一百番人村,洪武间建,中只作木庵刻番书,以一人为佛奴,早晚鸣焚,有识番书,称先生者,俱穿白布法衣,如回回之服,寺中席地念经礼拜,过斋日屹然”。

谵县地区,“(番语)……家不供祖先,一村共设佛堂一所,早晚念经礼拜,每岁轮斋,不吞延,见星月方食,以初三日为止,开斋日聚佛堂诵拜”。

万宁地区“昭应庙在州东北三十五里莲塘港门,其神曰舶主。明洪武三年,同知乌萧以能御灾捍患,请敕封为新泽海港之神。忌豚肉,往来船只必祀之,名曰番神庙。”

根据《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三亚回族“自伊斯兰教从唐传入以来,起于唐宋元明清,都有号名,曰清真寺,其寺专作典礼,五时,祈祷开天辟地真主,感谢负阴抱阳之形,大则明其亲义,别序信之理。小则统其凶吉军宾嘉之则,自宋朝年间,存有十二只船,被风漂流,到崖州居住……”从这里看出,伊斯兰教从唐代传入中国,宋时漂流到崖州,后因海南西部明朝黎乱而逃散各地。清代咸丰八年至九年间,黎氏三亚梅坡一带形成目前的凤凰镇羊栏。三亚回族从海外到三亚后,又因生活所迫,“人丁,逃散至新加坡、安南、番邦等埠,聚众成家”。从各家谱的记载中,我们了解到三亚回族的移民状况。三亚回族大多数姓氏为蒲姓,“蒲茂华”系统中,“六传为仁去番邦,佳义去番邦,七传文光去番邦,八传少芸亡于番邦。四甲改刘家之蒲氏系统,八传生谨,生珠去番邦”。如此可见三亚回族移民到东南亚的人口甚众。据传在泰国普吉岛,马来西亚邦咯岛、沙巴、吉打州等地有亲属5万人之多。

三亚回族清真寺和古墓的概况

羊栏地区的清真寺有700年以上的历史,它是随着伊斯兰教信徒的寓居而修建的。随着当地穆斯林的增多,清真寺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到了近代,已建有古(东)寺、西寺、南寺、北寺四座清真寺院。1931年德国学者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中写道:“在三亚市(指羊栏地区——引者注)有四座伊斯兰教寺院,伊斯兰教寺院虽然并不怎么大,却是很美观干净,而且和其他地方一样,是尸传统的中国式建筑物。”他们与广州市,特别是该地光塔寺的教众保持着联系。羊栏地区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中的伊赫瓦尼派。

img43

回新村的生活实景

近十余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当地政府和民众非常尊重宗教和民族生活习惯,回汉及回黎关系都很和睦。因此,羊栏地区的清真寺数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在不到一万回族穆斯林的回辉村、回新村,现已建有不同造型、不同规格、设备俱全的清真寺6座,其中回辉村4座,回新村2座。

当地最雄伟的建筑物是清真寺。寺殿掩蔽在绿荫丛中,寺顶高昂,室内以席铺地,两侧白雪似的墙壁上挂满了做礼拜时穿戴用的大褂和平顶圆白帽。大殿是教民们每日礼拜、祈祷和节日聚会之地。寺内清净整洁,海风习习吹来,是静心休养的场所。

羊栏乡清真古寺

此寺历史悠久,约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礼拜大殿的建筑造型呈八角形,20年代修建成钢筋水泥结构,它具有阿拉伯式的清真寺拱顶。古寺“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寺殿全遭拆毁。改革开放后,1982年重建,面积为300多平方米。1986年在港澳穆斯林的资助下,扩建了礼拜殿,并设有招待所、沐浴室和接待厅。总面积有821平方米,可容纳礼拜者1000多人。

羊栏乡清真西寺

西寺约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是一座具有中国宫殿式风格的砖瓦结构建筑物。礼拜大殿的正梁雕刻有两条玲珑的卧龙。大殿正门六扇,左边门四扇。中间横式匾额为“认主独一”,所以门窗都绘雕有花、草、鸟、鱼、虾等图案。该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1978年恢复重建,殿内面积约300平方米,可容纳400余人礼拜。

回辉村清真北寺

北寺约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礼拜大殿构造仿西寺,正梁骨绘雕成两条威猛巨龙,殿内四柱,正梁均镌刻有《古兰经》经文。正西门四扇门,左右两侧各有四个出入口。大殿可容纳100多人礼拜。“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遭破坏,1982年在原寺址上扩建成400多平方米的大殿,可容纳400多人礼拜。

随着回辉乡人口的增多,原清真寺的容量已不能适应教徒们的需求,1979年群众在古寺东南方向约100米的地方,重新修建了一座礼拜堂,面积有255平方米,可容纳150多人做礼拜。

回新村清真南寺

南寺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是一座砖木瓦顶的建筑物,具有中国古典宫殿式的亭院建筑风格。1978年重建,面积331平方米,可容纳400多人做礼拜。因为殿堂狭窄,逢周五或节日,参加宗教活动的教徒们从内殿一直站到走廊。后面虽有扩建,但教众人口增多,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往来频繁,该寺已经无法容纳前来参加集体礼拜的人。目前,回新村南寺正在筹集资金,准备修一座设计新颖、气势宏伟的清真南寺,筹建项目正在进行中。

img44

三亚南开清真寺

回新村南开清真寺

此寺初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因年久失修,寺院破败,1978年重建。但因面积过窄,无法容纳众教民。之后在回新乡毗邻的公路坡地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南开”(即“开放的南部”之意,以纪念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寺院占地16亩,宽敞明亮,郁郁葱葱,目前是三亚最有标志性的新型清真寺。

古墓群

1983年12月,广东省政协和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联合调查组,首先揭开了海南岛三亚市和陵水县沿海沙滩一带,埋有伊斯兰古墓群的秘密,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此后,当地各级文物单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对海南岛南部沿岸地区的古墓群进行了认真的勘探。截至1987年在海南岛南端三亚市和陵水县先后发掘了5座伊斯兰古墓。

img45

三亚穆斯林的古墓碑碑记

设公共墓地是阿拉伯人的传统丧葬习俗,各部落和聚居村落都有各自的公共墓地。伊斯兰教复兴之后,阿拉伯人更是恪守教规,十分重视丧葬礼仪。因此,伊斯兰教古墓群的发现直接证明了该地区历史上曾为穆斯林的聚居地。

伊斯兰古墓群以其特殊的造型、文字及墓碑材料,与当地其他民族的丧葬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墓碑镌刻有阿拉伯文(海南省博物馆和三亚市博物馆分别收藏有阿拉伯文刻的石碑,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如此多的古墓群集中在此,只能说明这里曾是定居穆斯林的公共墓地。从集中分布这一地区来看,历史上海南岛南端沿海地区是外籍穆斯林的主要聚集地区。三亚等地历史上是内联大陆、外通海域的重要门户,这里客商云集,往来频繁,逐渐成了中国与东南亚马来穆斯林世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主要交汇处,三亚回族正是友好交流的结果。重要的古墓群有:

梅山古墓群当地群众称之为“番人墓”。位于三亚市梅山镇梅山西南面的沿海沙滩上,古墓西南邻海,北临梅东村,西邻梅西村和角头村。墓群范围长1000米,宽500米,坐落有墓茔数百座,以珊瑚石作墓碑。

番岭坡古墓群旧称“番塚”。番岭坡位于陵水县和三亚市交界的藤桥低威湾沙滩上,东距土福湾约2公里。墓葬长200米,宽80米,现尚有墓茔60余座。

大蛋古墓群当地称“番坟堆”。位于三亚市崖城大蛋港东1公里的海滩上。

干教坡古墓群位于陵水县英州镇土福湾村西约1公里的沙滩上,南面距海岸仅300米。这里出土的许多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墓碑已经被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陵水县博物馆和穆斯林社群所收藏,其中一些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土福湾古墓群位于干教坡古墓群东侧2公里左右的沙滩上,现可见墓葬10余座。

上述5处伊斯兰古墓群的墓葬地点,都分布在近海沙滩上,坟茔集中,排列有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都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墓碑或者刻文,有些还用阿拉伯文刻上《古兰经》经文。坟墓方向一致,都坐东向西,表示面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据三亚当地的老一辈人讲,其祖先最早居住在马来西亚,后来漂泊到了越南南部居住,从事渔业。一次,遇到台风,有几只船被吹到海南岛崖县海岸,其中一只船翻了,一只飘到今田独海面,一只飘到三亚海面,一只飘到崖城海面。在田独的那部分人被当地人赶走,后来去儋县定居;在三亚的看到当地的环境很好,就住了下来;在崖城的那部分人不久也迁来三亚一起住下。

对三亚回民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还有海富润携带经书案:

清朝乾隆年间,羊栏回族中曾发生过一起“携带经书案”的文字狱事件。羊栏回族知名阿訇海富润,毕生虔信宗教,曾由崖州启程,游学传经,到桂、湘、鄂、陕等省。另据当地民间相传,他曾远达西北回民地区学经十数载。海富润每到一地,必以随身携带之汉文经书,当众论经讲道。

海富润因久离故里,想回琼岛,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行至桂林。他因携有被控为“狂悖荒唐”的汉文经书5种,被广西巡抚衙门盘获。广西巡抚朱椿一方面“据情入奏”,一方面随往崖州海富润家严密搜查,并移咨江苏等省,拿解曾跟海富润交往过的有关“案犯”,使羊栏回族地区呈现一片恐怖的气氛。

当时正值文字狱退潮之势,乾隆帝传谕“此案毋庸办理”,“此等回民……各奉其教,若鳃鳃绳以国法,将不胜其扰”。

此案曾波及数省,涉及少数民族与伊斯兰教,为平息民愤,乾隆帝对不善“仰体朕意”的朱椿,“殊属过当”,于时年七月,传旨严行申饬,交部察议。海富润最终免于“以文罹祸”的劫难。

南宋的赵汝适为宋太宗八世孙,嘉定(1208~1224年)至宝庆(1225~1227年)间任福建路市舶提举。他撰有《诸蕃志》二卷,成于宝庆元年,原著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系作者提举泉州市舶司时采访所得,为研究宋代海上交通的重要文献。有1912年出版的英译注释本,近人冯承钧编有《诸蕃志校注》。

《诸蕃志》上卷“海南条”有一条珍贵信息是针对三亚回族历史的最早记载:“(崖州的)番,俗本占城人,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村、番蒲,今编户入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姓,不食肉,家不供祖先,共设佛堂,念经礼拜,其言语相貌与回回相似。今从民俗,附版图,采鱼办课,间置生产。婚嫁不忌同姓,惟忌同族……不与民俗为婚,人亦无与婚者。”这条资料就把三亚回族迁移的历史和存在的历史肯定在宋朝以前。

占城是公元2世纪所建一王国,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1471年,其大部分领土被越南后黎王朝所并。13~14世纪期间,正当宋元时期,占城正与真腊及安南频繁交战,所谓“因乱”,即指此。伊斯兰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所以“家不供祖先”“共设佛堂”,即穆斯林以清真寺为中心,共同参加宗教仪式。

img46

末广东父亲阿巴斯在1931年来马来亚时用的护照

中国改革开放后,三亚回族和海外的关系逐渐恢复,迎来新的篇章。

2004年9月,海南三亚回族一行18人,组团访问马来西亚同胞。他们拜访了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阿卜杜拉的母亲,因为阿卜杜拉首相的外祖父哈书璋是十几世纪从回辉村迁到马来西亚的。

此外,他们一行还到邦咯岛访问了海南会馆。60年前海南回族曾集资在岛上兴建了一座“中国回胞宿舍”,作为与海南回族联系的桥梁。“中国回胞宿舍”位于华人区的吉灵丸,木制结构,年久失修,腐烂不堪,已被拆毁,而三亚回民宿舍区使用的水井还遗留在那里。后在原址上修建了海南会馆,成为新时期马来人和海南回族联系的桥梁。

img47

马来西亚邦咯岛上三亚马来人后裔末广东和家人照片

他们一行还应邀到回胞后裔末广东的家中做客。回胞后裔末广东被穆斯林村庄人称呼为“末广东”(意思是广东人的后代,海南岛以前属于广东),其原名是阿哈迈(Ahmad Abas)。他的父亲阿巴斯(Abas)是于1931年左右和夫人从三亚经香港来到马来西亚槟城的,后来迁移到产鱼多的邦咯岛。作为第二代的末广东(生于1941年),除了平常说马来话外,也可以讲一些海南话和福建语,但不会说华语。他保存了父母亲遗留下来的中华民国护照和居留证,以及从中国带来的铜锅、茶杯,作为家里的传家宝。他还保留了中国亲人的电话号码,说每一两周都要给三亚的亲人朋友打电话,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几句问候语,或请岛上的华人朋友替他问候,他就心满意足。目前,他有12个儿女,四世同堂,一共40多人,完全融入了马来人社会,但中国人的血液依然在他们身上流淌,仍然保留着一颗拳拳的中国心。

马来西亚邦咯岛以前有海南穆斯林不少于200人,他们的祖先来自海南岛。据当时老华侨陈王鸾(时年87岁)表示,他于1937年从中国南部迁来,就看到许多海南穆斯林已经定居在邦咯岛,居住条件很艰苦,数十人住在一个宿舍。三亚回民善于海路,制造大船,漂洋过海到了这里。经过时间的磨砺,他们中也有很多人被马来化了。

据史书记载,100多年前,海南岛发生了天旱,田地颗粒无收,居民食不果腹,个个都饥肠辘辘,以哈书璋为首的一批人,远渡重洋来到马来西亚,将大米运回海南岛应急,当时许多海南回族和黎族农民也随船来到东南亚的泰国普吉岛,马来西亚浮罗交怡岛、邦咯岛、婆罗洲的沙巴和沙捞越等地谋生发展,因此海南岛的回裔也广泛分散在东南亚各地。

img48

马来西亚邦咯岛上的在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三亚回族居住的旧宿舍

位于吉灵湾大街后巷106号的“中国回胞宿舍”(Ini Rumah Wakab Muslim Chungkok)直到70年代还有5位单身回族居住,到了1980年后仅剩下曼敏哈山一人。当地华人叫他阿曼,有些人叫他阿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中文名字叫高中莫。由于信仰关系,三亚回族不与华人通婚,早年单身来到邦咯岛,后来都娶马来女性为妻,他们的子孙讲的都是马来语。

根据前文表格中所述,我们将三亚回族所说的语言与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作一番比较后可以得出:

1.词源比较这一节列举了将近300个词语,这些词都是基本词汇的核心部分。这表明,无论从词源上还是从对应关系上来看,三亚回族话跟印度尼西亚语有着无可辩驳的亲缘关系,应当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即南岛语系。从语言学的类型来观察,印尼语是多音节语,三亚回族话则是单音节语;印尼语没有声调,三亚回族话有5个声调。南岛系语言的主要构词手段是通过在词根前后附加各种词缀构成新词,属于粘着型语言;而三亚回族话则以单音节占绝对优势,是典型的词根语。只有少量带a、le等前缀的双音节或三音节词。

2.三亚回族生活中常用的核心词汇跟马来语是相类似的,这就说明三亚回族祖先有可能来源于东南亚马来族群。

3.从语言的变化来看,三亚回族已经远离了主体语言社会,三亚回族中的马来语发生了巨大的音变,这主要是受粤语的影响,习俗和文化的交融也对语言本身产生了影响。

天涯海角访马来后裔村庄

在马来西亚居住多年后,从2008年游走了菲律宾和苏门答腊的北部亚齐后,才豁然发现马来人的世界已经远远超过了平时我感觉到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范围。海外70%以上的华侨也和马来人生活在一起的。

我是马来西亚DMDI(世界马来人友好协会)的常任理事,主席是马六甲州州长,九届大会上结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来人,数量较多的是南非开普敦(好望角)的马来人社群,据说有10万多人。此外,还有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和英伦半岛的马来人,看来马来人也和华人一样,哪里有海水哪里就有马来人。这说明,与海水为邻的马来人在古代是有远大抱负的,他们通过海路走遍世界各地。

img49

与马来西亚前首相巴达维母亲哈凯兰的亲戚合影

我写的第一本英文书A Glance At Chinese Muslims出版后,有一次在吉隆坡拜会当时的外交部部长阿布都拉·巴达维(后又升为马来西亚总理),在会见时,他亲口跟我讲,他的母亲也是来自中国海南的回族。以后读到东南亚的一些资料,知道越南南部海港城市占城,由于毗邻马来群岛,曾在一个时期成立了“占城伊斯兰国”。后由于与交趾(古安南国)交战,被安南所灭,相当一部分人逃离到了今柬埔寨的洞萨里湖,是柬国境内最大的穆斯林社群。后来我几乎每年都能在马六甲遇到这样的一些柬埔寨马来人,几乎都会讲一些马来话。从地理上讲,柬国又与马来西亚相隔甚远,他们会讲马来话,看来其祖先应是如书上所写的占城马来人。在波尔布特统治时期,大量被迫害的柬国马来人通过海路或陆路从泰国逃回马来西亚。从占城的历史看,也有一部分人通过海路从东北方向逃离,流落在了现在的海南岛上,包括三亚、海口、澹州和万州等,后来大多数聚居在三亚市。《宋史》第四百八十六卷:“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占城人蒲罗遏率族百人,避国难,移往海南岛之澹州。”道光《崖州志》也记载:“宋元间因乱澹家泛舟而来,散泊海岸(大蛋港、酸梅铺海岸)谓之番邦、番浦,后聚所三亚里番村。”《琼州府志》记载:“番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澹家泛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邦、番浦。今编户入所三亚,皆共种类也。”还有,清朝乾隆年间(1782年)发生了一起有名的“海富润携带经书案”事件。在这一案中,海南回民海富润前往陕西、武汉等地学习经文后,五月携带老师、朋友赠送的经书返琼,在广西桂林时,被当地军人查获。广西巡抚朱椿认为携带经书违法,便“据情上奏”,并将海富润以及武汉、陕西、广西等地师友一并拘押。后来上报到乾隆皇帝,乾隆对此事件的处理非常公道,他下奏:“毋庸办理,殊属过当。”七月把巡抚朱椿交部查办,这就免除了以文招祸,安定了民心。无论如何这也使海南岛内回民坐立不安。海富润家住在崖州(即现在的回新村),因多次受到严格搜查,海富润全家老小,除海富润本人以外全部移居海外。据传述,当地有500多人因此事发生而移居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马来西亚槟城目前有1000多名海南三亚回族侨民。据说马来西亚总理的外祖父哈桑·哈书璋·哈吉也是三亚回族侨民。日本金关大夫20世纪40年代所写的《三亚街的回教徒》一书中记载:“日本登陆海南前,三亚回民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波斯、阿拉伯一带有所来往……华侨也不少,多数侨居新加坡。”据估计,目前居海外的三亚回族侨民有1万多人。

img50

哈凯兰的父亲从新加坡写给三亚亲人的函信

img51

三亚回新村马来后裔老人

从史料和海外知道了这些历史后,我萌生了飞赴海南三亚探访回乡的愿望。这个愿望一直很迫切,虽然时程和工作都很忙。

2005年,我第一次到了海南三亚。三亚的回族主要居住在羊栏镇的回新、回辉两个村庄,现人口已近1万。回族村距离飞机场不远,当地朋友江青武曾在沙特留过学,现在在市政府工作,另一朋友海青曾在马来西亚留过学,在他们的陪同下,我去了这两个村庄。这里的回族都很热情,长相和马来人并无多大区别。平时多嚼含槟榔,与东南亚的马来人习惯很相同。2008年12月,我第二次游访三亚市,也让一同来的文莱国马来人确实相信了在文莱的正北方中国的海南还有文化语言相通的同胞。

在访三亚期间,我也专程去了脍炙人口的三亚旅游胜地——天涯海角。令我吃惊的是,著名的天涯海角风景区,也有许多三亚回族在游客区摆摊设点,生意很是红火。

天涯海角,应该是祖国最南端的海景了,是我从小梦想的地方,这里的海景气势,应该是我见过的海景中最雄伟的了。我曾经到马六甲海峡观过落日海景,也在亚齐市看过“海啸”后印度洋的平静海面,在三亚的正南端文莱国的海滩上,还静望过南中国海空旷无人的海滩大浪翻腾的气势,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上空看到过蔚蓝美丽的地中海,但都比不上三亚的天涯海角的美景。这里的海洋气势雄伟壮丽,海水被一个个奇异、庞大的礁石衬托得优美无比,百浪涟漪,奇石攒簇,浪击礁石,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目前,回辉村和回新村共有5座清真寺。清真北寺和清真南寺因为靠近天涯海角,应该算是中国最南端的清真寺了。三亚回族祖先多以渔民为主,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堂禁碑》所题划界“东边是赤岭与陵水为界,西至黄河莺歌与感恩接壤”“海而绿洲”,这应是海南三亚羊栏回族出海捕鱼的活动范围。现回族也是古崖州滨海经济的开发者。

回辉村的回族多数以贸易为主,而回新村的回族多从事捕鱼和蔬菜种植。20世纪50年代,政府给三亚回族分了不少土地,由于回族不善种植粮食作物,每亩地产米仅100多斤,后来回族还是多下海捕鱼,陆地多从事种植蔬菜。改革开放后,回族现多从事贸易、商业。在三亚机场、天涯海角和一些旅游景点处处可以看到三亚回族的身影,他们的生活质量已大大提高。

据当地老人讲,他们的祖先从占城漂渡到此地,回族曾在万州、澹州和三亚登陆,在三亚的回族人数最多,在澹州、万州和海口的回族人数比较少,基本已经被同化(如被汉化和被黎化),如陵水县和澹州的蒲姓,也有些又再迁到回辉村和回新村。

img52

三亚回新村回族民居

在回辉村、回新村的考察中,我明显感到,这两个村的人口虽不到1万,但其民族特征、社会特征在三亚都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是语言方面。三亚回族仍然完整地保留了祖先马来方言(占城方言),这种特殊的语言使得他们内部团体成员间能够自由沟通,与当地海南人和内地其他回族截然不同,同时对外他们又会使用普通话和一般海南话进行交流。这样他们的语言中虽然也接受了不少汉语和海南语,但独一无二的三亚回族方言使其民族特征能始终保持不变。其次是伊斯兰教信仰。由于回族的宗教信仰,他们的婚丧大事以及日常活动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且大多都能洁身自好。伊斯兰教倡导的种种做人美德懿行,又使他们之间互爱互敬。这也是少数族群赖以生存发展、进步的坚强基石。他们团结一致,爱内并不攘外,因此在当地受到普遍的尊重。还有就是独有的生活习俗。如穿着方面,喜欢嚼食槟榔,订婚时要给全村亲友送槟榔。此外,他们又有相同的族群历史。这些与东南亚马来人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资料显示,在泰国南部的普吉岛、马来西亚的邦咯岛和越南,都有从三亚漂流出去的回族。

img53

三亚回新村人喜欢嚼槟榔,这是最典型的马来人生活习惯

考古方面,1983年12月,广东省民族研究会在三亚市和陵水县的海滩上,发掘出5处大型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穆斯林古墓。我在当地朋友江青武的带领下,曾专程去过三亚市和陵水交界的藤桥镇。这里有当地人称呼为“番岭”“番墓”的古墓,不知经过多少年代了。这里的穆斯林古墓都位于近海处,可以想见当时阿拉伯、波斯商人曾多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这里。从发掘出的宋代古货币看,有些古墓是宋代的。

到了三亚,当然忘不了尝尝当地的海鲜食品。在朋友的邀请下,专门登上位于三亚近海的“船上餐厅”,在海上一边品尝着海鲜,一边观看着辽阔美丽、碧波荡漾的南中国海,别有一番滋味情调。

南国风情,树林茂密,山岛耸峙,海景如画,请到天涯海角来!此情唯相依,此情唯难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