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述的中苏建交轶事
苑基荣
新中国的外交事业起步于与苏联正式建交,外交部档案馆有关解密档案记录了那段值得铭记的岁月。
轶事之一:毛泽东主席激动地与机要秘书握手
新中国的建立震动了世界,立即引起各方面的反响。作为支持过中国革命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最快作出反应的国家,开国大典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就发到了中南海。当毛泽东看过机要秘书送来的莫斯科照会之后,激动地同机要秘书握了握手。这位机要秘书给毛泽东送过无数次文件,像这样的握手还是第一次,这足以表明毛泽东对苏联承认新中国何等重视和激动。
苏联于新中国成立第二天,即1949年10月2日发表声明与原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并来电表示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亲自起草电文,于次日复电,感谢苏联政府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热忱欢迎立即建立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轶事之二:苏联大使为赶时间星夜兼程
苏联方面因得知“英国可能迅速承认”新中国,“故苏大使为获得第一个呈递国书地位,必得最快赶来”。于是,第一任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迅即于10月4日启程,星夜赶往北京。中间乘坐飞机、汽车、火车不停辗转,终于8日到达哈尔滨,10日到达北京就任,并于10月16日向毛泽东主席递交了国书,速度之快超出当时领导人的想象。
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有一份时任哈尔滨外侨事务处副处长杨佐青1949年10月11日关于罗申来华情况的报告,此报告详细地描述了苏联驻中国第一任大使罗申来华的过程,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对外交部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很具有说服力,其内容如下:
一、罗申大使旅程表:
十月四日由莫斯科乘飞机动身来华
五日至赤塔换乘火车
七日七时抵满洲里
十时抵中苏边境爱府泡小站
十四时乘汽车过境,乘专车出发
八日十八时抵哈尔滨
九日零时由哈出发
十五时抵沈阳
十七时由沈出发
十日十三时四十五分过津
十日十六时十八分抵京
二、旅程招待与欢迎情况:
(一)入境后由我派专车一列供用,包括一公务车(花车),一警卫车,二机车。
(二)哈尔滨外事处副处长代表哈尔滨市长与苏驻哈副领事阔什了夫迎至过境。
(三)到哈尔滨时,哈市姚市长,松江省主席等到车站迎接,在哈市开晚会欢迎,派警卫队两班护送。
(四)到沈阳时,市府学校等机关在站迎接,派市府秘书长周秋野伴送来京,换警卫人员继续护送。
(五)到天津时,市长、外事处处长在站迎接。
(六)抵京时,周部长等就在车站迎接。
三、旅程所出问题:
(一)哈沈段,所派警卫人员任务未交代清楚,因吃饭问题,警卫人员班长不听命令自己向苏副领事谈,要饭吃,极失礼。
(二)在沈阳因翻译人员卢竞如将出发时间十七时(即下午五时)误为下午七时,陪送人员均下车为大使购食物用品,到开车时间未能赶回,而苏联站长到时即下令开车,故由沈开出时没有一个陪送人员在车上,他们买物回来才乘一机车追上,亦失礼一次。曾向罗申大使道歉。
(三)在天津,《进步日报》记者不听劝阻上车见罗申大使。
四、罗申大使旅程谈话与意见:
(一)对交通认为(a)满洲里与哈尔滨之两座桥梁,我们注意不够好,若坏了,将极影响货运。(b)满洲里站货物堆积太挤,应速设法。
(二)对我边境外交机关,建议苏在满洲里设一外交代表,专处理迎接外国外交使节,并应有与外交部直接通讯交通。外国使节来,我外交部应派人迎至边境,迎接人一定要带英俄秘书。
(三)此次如此迅速来华原因,罗大使说:因在莫斯科,由英驻苏大使处获知英国可能迅速承认我们,而英国又在华有大使馆驻留,故苏大使为获得第一个呈递国书地位,必得最快赶来。
(四)现在赤塔有新民主主义国家记者九人及法记者二人,准备来华,不知我们如何处置,新民主主义国家记者,他认为尚可了解,法记者就无从了解。
五、哈外事处建议:
(一)速在东北设外交部代表机关,或指定何机关代理。
(二)速派外事人员(英俄人才)赴东北。
(三)外交部应有外交礼节指示给各地。
轶事之三:迎接苏大使等于迎接国家元首
在迎接使节时,两国对到任大使都给予了破格的接待,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凸显了当时中苏关系的密切与友谊。对王稼祥大使的迎接,外界反应是“破例的隆重”,“实为空前未有的盛典”。苏联有关人士表示“中国这样的国家,实为破例欢迎”,并表示中方“欢迎罗申大使的礼节过于隆重,等于迎接外国元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急需广泛的国际承认,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苏联率先与之建交,无疑是对新中国的极大支持。在当年两个阵营对垒的世界格局中,中苏两国的相互支持和密切关系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外交部档案详细记载了迎接苏联大使的仪式及参加人员名单,并附有车站布置与秩序图。档案中关于仪式记载有七条:1.车站布置在第一月台待客室,门首悬挂中苏两国国旗及中俄标语——热忱欢迎罗申大使,中苏友好万岁。2.大使专车进站时,军乐队奏迎宾曲。3.大使及随员下车时,宾主肃立奏两国国歌(先奏苏联国歌后奏我国国歌)。4.由齐赫文代办介绍李副部长、聂市长以及参加迎接官员,与大使及随员一一握手为礼。5.大使及随员登车(汽车就在月台上)时,军乐队奏乐。6.大使汽车出站台,行经车站广场时,人民团体(工人学生妇女)群众鼓掌欢呼(大使在车中表示谢意,不必下车)。7.交际处长陪送至大使官邸。参加人员:我方参加人员:1.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驻苏大使王稼祥,北京市市长聂荣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副主任阎宝航(暂兼交际处长),翻译、记者、摄影师。2.广场欢迎群众(约3000人)。苏方欢迎大使之人员:使领馆14人(名单另开送来),苏侨40人。并且为了显示隆重和热情,更为了体现中苏关系的亲密,当时任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亲自前往前门火车站迎接罗申大使,档案中有照片为证。事后苏联外(交)部副司长向戈宝权表示:“你们欢迎罗申大使的礼节过于隆重,等于迎接国家元首。”
外交部的解密档案中对1949年10月16日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的议事程序安排记载也非常详细,并附有苏联大使呈递国书典礼参礼人员名单位置图和苏联大使呈递国书典礼摄影位置图。档案记载苏联大使呈递国书仪式程序:
日期时间:十月十六日下午五时
地点:勤政殿
一、按照约定时间由外交部交际处处长乘礼车赴大使馆迎接。
二、大使在勤政殿门前下车,由外交部办公厅主任迎接,仪仗队致敬,军乐队奏乐。
三、外交部长在勤政殿外会客室前迎候,由齐赫文参赞介绍随员与部长相见。
四、呈递国书(在正厅礼堂):
1.主席及参礼官就位。
2.交际处长引导大使及随员就位。
3.大使向主席行一鞠躬礼,主席答礼,大使前进向主席呈递国书。
4.主席接国书,交外交部长,转外交部办公厅主任。
5.大使致词(译中文)。
6.主席致答辞(译俄文)。
7.主席与大使握手,大使引见官员。
8.摄影。
五、外交部长陪同大使及参赞一人随主席到主席办公室作简单谈话后,主席送大使至办公室门口,然后由部长随同大使到勤政殿内会客室与同来的大使馆官员进酒点。
六、大使告辞,外交部长送至勤政殿外厅。
七、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送至勤政殿门前,仪仗队致敬,军乐队奏乐。
八、外交部交际处长陪送至大使馆。
1949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也报道了许诚的署名文章《记罗申大使呈递国书》:
罗申大使穿着一身藏青色的崭新的外交礼服,挂满在他的左胸前的灿烂耀目的勋章、纪念章,在水银灯下闪发着金色的光彩,他以热情的感动的心情,双手将莫斯科带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盟)的国书呈递在毛主席的面前,毛主席亲手接过来交给站在右边的外交部周恩来部长。这时间是1949年10月16日下午5点整。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记忆的时刻。他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知道,强大的苏联和我国之间亲密稳固的友谊,使世界的持久和平有了更可靠的保障;这个时刻让国内外愚蠢的敌人知道,他们除了继续用无聊的叫嚣和争吵来表示他们的恐惧和绝望以外,别的,他们是再也不会有什么办法了。
在这一个时刻中,中国的人民无限感谢伟大的友邦——苏联给我们崇高的友谊。当毛主席手中拿着苏联国书的时候,当毛主席和罗申大使紧紧握手之后,苏联大使馆的参赞、秘书、武官一一与毛主席握手,毛主席微笑着亲切地问着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份、姓名的时候,金碧辉煌的会场上的各种灯光,照映着洋溢无限喜悦的毛主席的面孔,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胜利的微笑。罗申大使今天带着苏联人民的意愿直接传达予中国人民之前,他的高兴代表着苏联人民的高兴。
在仪式完毕,进酒店的时候,外交部周恩来部长和苏联大使馆的朋友们几次尽情的干杯。他说:“祝两国人民,两国元首健康!”人们都站起来为他衷心的庆贺而干杯。在又一次,周外长说到“祝维辛斯基健康!祝葛罗米柯健康!”的时候,又是一阵碰杯的声音,欢洽非凡。罗申大使专门找到人民解放军代参谋总长聂荣臻将军碰杯,他说:“庆祝广州解放!”“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胜利!”大家都欢呼起来。中国人民斗争的胜利和保卫世界持久和平的事业是这样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轶事之四:中国大使竟然没有护照
同样,由于时间紧迫,新中国派往苏联的首任大使王稼祥一行也是行色匆匆,并且王大使连护照都没有,因“护照不及赶办,暂发给证明书”过境,获苏方“准予外交护照待遇”的特别关照,一路受到盛情接待,“沿途均甚平安”。开创了国家间建交史上的一段奇闻。
档案中也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让我们为当时社会主义大家庭内的那种兄弟亲情所感动。10月1日建立新中国,2日苏联政府就发表声明,表示断绝与国民政府外交关系,并召回外交代表。在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有一份10月2日21时45分时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致周恩来电报的译文,电报称苏联要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随后一份3日周恩来致格(葛)罗米柯的电报表明,中国“热忱欢迎立即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可见当时苏联给与外交援助的及时与中国需要外交承认的迫切。
外交部解密档案中有一份10月4日的《周恩来关于接管原国民党政府驻苏联使馆给戈宝权的指示》。指示任命戈宝权为新中国驻苏大使馆参赞并兼临时代办,负责保管和接收国民政府大使馆和领事馆事宜,等候新任大使和领事到达。10月5日,档案记载戈宝权连向苏联政府发了两个照会——《戈宝权就任驻苏联使馆参事兼临时代办事致苏联外交部的照会》、《戈宝权关于接管原国民政府驻苏联使馆致苏联外交部的照会》。10月7日档案里留存《戈宝权关于会见葛罗米柯等情况给外交部的汇报》(下简称《汇报》,编辑注),《汇报》详细记载了两人会见的情况,会见时间是下午3点,戈宝权略述了中国各界对中苏建交的反应并表示进一步巩固和增进两国友谊。葛罗米柯对接收工作表示关切,饬令第一远东司给予帮助,并请戈宝权代向周恩来敬礼。《汇报》还详细汇报了远东司的人员构成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总共有六人,其中两个一等文秘都在中国工作过,一个是克鲁吉科夫,档案中还译作克鲁杰科夫,曾在重庆、南京工作过,一个是哈林,曾任驻沪总领事,都是戈宝权的旧友,接洽很方便。
10月19日,解密档案中的《中国外交部办公厅就王稼祥大使赴任事致苏联驻华使馆的照会》中介绍了中国大使的基本情况。本文节选部分以飨读者:
敬启者,王稼祥大使及随员一行十三人(内由苏联人二名——古早夫及阿洛夫同行)定于本月二十日下午五时由京出发,前赴莫斯科,惟因护照不及赶办,暂发给证明书,以便迅速成行。用特函请电达贵国政府分饬沿途关卡查照,准予以外交护照待遇为感。
专此顺送
公祺 此致
苏联大使馆
附上名单
外交部办公厅
主 任 王炳南
副主任 阎宝航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九日
为表示重视,毛泽东在10月20日还专门给斯大林写信,介绍王稼祥的任务和恳请苏联同志给予指导。可见当时两党和两国关系的亲密和友谊的深厚。外交部有这封信的存档:
斯大林同志:
兹介绍王稼祥同志给你。王稼祥同志到苏联的任务,除担任我国驻苏大使、并以我国外交部副部长资格监管对东欧各新民主国家的一般的外交事务外,同时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资格(他是我党的中央委员),和你及联共中央接洽有关两党之间的事务。请你及联共中央同志们站在同志的立场上随时对他给以指导,使他的工作获得较多和较好的成就。我在这里预先向你表示谢意。
致以同志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日于北京
我们再看王稼祥沿途情况和递交国书前后的汇报。档案记录显示,10月31日有一份《王稼祥抵达莫斯科后的情况报告》。报告称:“我等一行人于二十三日下午二点半抵苏联境奥特波尔站,赤塔州主席及苏外(交)部驻塔外交特派员均前来迎接,并在车站餐厅举行一小规模之宴会,此后即乘专车转赤塔西行,沿途均甚平安,今晨七点二十分抵莫,宝权同志先等车并介绍与欢迎者相见,计来车站迎接者:苏方有副部长葛罗米柯,莫斯科苏维埃主席波波夫,莫斯科军区司令阿尔杰米耶夫上将,莫斯科卫戍司令辛尼格夫中将,苏武力部对外联络处主任斯拉文,苏外(交)部第一远东司副司长库尔久科夫,帮办谢斯杰尼科夫,一等秘书卡比错,外(交)部交际司副司长玛特威耶崖等人;外国使团中有朝鲜大使朱宁河及全体馆员,蒙古公使伊丹若波及全体馆员,匈牙利大使索拜捆,罗马尼亚大使布吉奇,捷克公使衔参事施泰芳,波兰代办商布罗维奇,保加利亚代办蔡尔伍兰诺夫及阿尔及利亚代办玛里列等人。抵使馆后即举行升旗典礼并会餐。”可见苏联对中国大使的迎接是非常隆重的,显示出对中国的重视。
轶事之五:递交国书谈话达二十五分钟之久
11月3日,王稼祥大使向苏联递交国书,同一天外交档案记载《王稼祥递交国书情况报告》:(一)十一月三日十三点递交国书……一切均如礼完成,未发生不妥之事,事后深得交际司副司长好评。(二)递交国书与主席谈话,一般为数分钟,此次亲密的延长到二十五分钟(照外交习惯,谈话长短表示亲疏)。从沿途及到莫后的情况,到国内的经济、文化、工人状况,土改后的农村状况等,一一分别问及。(三)苏联迎接大使,按其正规礼节,只有交际司司长到站,但这次迎接我国大使,却破例的隆重。捷克驻苏大使馆参事施泰芳告戈说:“他在莫斯科四年,第一次见到如此隆重之礼节,此次参加者除葛罗米柯外,尚有莫斯科苏维埃主席及军事要员。外国使团中,凡与我缔结外交关系国家或有大使或由代办到站欢迎,此视为空前未有之盛典。”苏交际司副司长很友谊地向我们解释:“诚然这是破例,但是中国这样的国家,实应破例欢迎。”
随后11月14日的解密档案记载了《王稼祥递交国书情况续报》,详细叙述了当时递交国书过程。本文摘其大端以飨读者:
我于三十一日晨抵此,翌日下午即拜访苏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商谈关于递呈国书的事宜,并将国书副本,我的祝词,以及参加呈递国书典礼人员名单当面交去。二日晚苏外(交)部交际司来电话通知,递呈国书典礼于三日正午一点举行。当即驱车至苏外(交)部拜访交际司副司长布舒耶夫及该司参事马特维耶夫,询问递呈国书时的各项礼节。三日午十二点半,苏外(交)部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汽车来接,我与交际司副司长布舒耶夫同乘一车,曾、徐、戈三参事,边武官及张秘书同乘使馆之车前往克里姆林宫。当车抵克里姆林宫的鲍洛维兹基门时,克里姆林宫的卫戍司令官来车前行军礼迎接,然后再乘上自己小汽车引导前进。及抵苏联政府大厦门前时,政府大厦的卫戍司令官来车前迎接,与个人握手致敬后,我即与该卫戍司令官及交际司副司长布舒耶夫乘电梯至三楼,其他个人则循扶梯而上。此时个人俱在更衣室脱去大衣,由苏联外(交)部交际司帮办巴斯托耶夫及辄尔斯土耶夫迎接,引导入主席办公室。走入办公室后,苏外(交)部交际司副司长布舒耶夫先介绍我与办公室主任库斯尼卓夫相见,再介绍与苏外(交)部远东司副司长库尔久科夫及该司帮办谢斯杰尼科夫等人相见。相互寒(暄)后,库斯尼卓夫即走进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室,向史(什)维尔尼克报告。瞬息,接见外国使节,厅房之门则开,史(什)维尔尼克之于该厅房的另一端,……答词完备后,史(什)维尔尼克介绍我与拉甫伦杰耶夫及高尔金两人相见,我则介绍曾、徐、戈三参事,边武官、张秘书与彼等相见。此后,史(什)维尔尼克邀请我至其办公室作私人谈话,参加者为拉甫伦杰耶夫,曾参事及边等人,其他人均留在举行典礼之厅房中与苏外(交)部人员谈话及照像。私人谈话完备,即之厅房拍全体像,此后即相继告别退出。计自进取至典礼完毕,共历时三十五分钟。
外交部档案里还附有王稼祥11月8日向外交部呈报告的递国书时与什维尔尼克谈话内容,此谈话为回忆稿,翻译为时任驻苏联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曾涌泉。其内容如下:
什:来时沿途平安吗?
王:沿途很好,十分感谢。
什:到莫后安置得怎样?
王:已大致安置了,惟工作伊始,还未完全就绪。
什:自然不能一下完全就绪。
什:贵国中央政府成立后,地方政府组织得怎样?
王:在老解放区地方政府早已成立,在新解放区目前暂时实行军管。
什:国家接收了的企业是否已经开工?
王:在东北、平津、上海,国家接收了的企业大部分都已开工。
什:解放后的工人情绪及其生产情绪积极性如何?
王:解放后的工人情绪都很好,生产积极性大多提高,且参加生产管理,我们的职工会,普遍的组织起来了,且其职权也较大。
什:从工人中提拔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的怎样?
王:正在开始进行,已开始提拔了一些优秀的工人到领导岗位上。
什:你们的粮食怎样?有无困难?粮食积蓄得如何?
王:我们的粮食目前尚无大的困难,但物价不稳定是一大困难。由于农民积极缴纳公粮及国家有计划的收买粮食,尚能敷用,并能于物价波动时推出以平定之,但大量储蓄还没有。
什:土改后的一般农民土地多少?
王:东北华北老解放区及黄河以北一万万二千万人口已实行了土改,新解放区鉴于过去老解放区土改的经验,暂时还不实行土改。已实行土改的地区农民所得的土地数量,因各地区土地和人口之多少不同各不一样。如东北土地较多,华北较东北较少,长江以南地区则人多地少将来土改每人所得土地应更少。
什:他们的文化教育现在怎样?
王:大学的教育在报纸上已登处,中学小学在推进中,惟现尚在战时发展尚受限制。另外在民间也进行群众中文化教育工作。如识字班墙报,文工团等。他们对中国文字改造颇感兴趣。
什:最后,祝大使工作取得成就。
61年前,新中国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憧憬,尤其对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满怀仰慕。随着岁月的流逝,中苏间那段兄弟加友谊的感情,让更多人唏嘘和感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苏联对新中国在外交上给予了难得的国际信任和友谊,在当时看来,这些帮助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物质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