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区域化
早在经济全球化形成之前,人类的跨国经济活动已经进入了经济区域化的发展阶段,这充分说明人类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是逐步进行的,先区域后全球,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现实之后,经济区域化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从全局来看,全球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构成了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关键动力。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决定了经济整合是必由之路,那么以特定区域为突破口,率先尝试建立区域的多边经济体制,并以此为增长核,不断地吸纳和包容周边国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区域化成熟的基础上,得以较为顺利地实现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正是全球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区域范围内率先进行经济功能和体制的整合,为经济全球化作了阶段性准备。因此,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发展阶段,它在空间上是经济全球化的局部实践,在时间上则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探索。在空间上,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形式必将是全球经济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和运转机制。从这一角度讲,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在前进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即追求各自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整合和统一,差别仅在于系统空间尺度的不同。在时间上,经济区域化作为一个中间阶段是经济全球化的前奏和准备,经济全球化可以将经济区域化的成果作为其更普遍的全球经济体制协调的基础。简言之,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有着非抵触性和承接性关系。就目前而言,经济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区域化,换言之,区域成了经济问题解决和经济整合的首选框架,经济区域化在深度上大大高于经济全球化,没有经济区域化就没有经济全球化。从长远看,经济区域化是通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是经济全球化漫漫征途中的中继站,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基础和动力。现时出现的经济区域化高潮,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补促、相互制约、同步进行的,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经济区域化多多少少总带有些排他性,在某种程度上阻滞全球化,但是,这种外部障碍一般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并不意味着保护主义的上升,经济区域化几乎都是开放性的,都是与世界互动的,都需要融入经济全球化,而不愿作茧自缚。事实证明,区域内部的自由贸易或经济融合并未使该区域和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绝对减少,经济区域化所引致的全球经济出现了这样一个情景:在正常发展或者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中,存在着众多区域化经济,在这些区域中更好地维护着自由市场原则和经济体制,并且某些成果为各区域所共有,它们也就自然的演化为全球经济的成果。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会并行不悖地迅猛发展下去,需要加以协调,以求得共同的健康发展,最终汇入全球社会的洪流。
经济区域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国家通过某种经济合作承诺,或构建一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达成区域内商品流通和要素流通的自由化,以及生产分工的最优化,直至形成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某种程度的一致。经济区域化包括以下层次: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和货币同盟直至完全的经济、政治一体化。除了上述不同层次制度性安排的组织形式之外,还有另一类功能性的组织形式,即所谓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合作方式,它强调开放性,反对对区外国家的歧视性和排斥性,还强调非体制性安排,注重政府间合作和设立辅助性机构。
目前,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数十个区域性经济组织。这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共同大市场竞争形成,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功能性与制度性一体化不断演进。经济区域化在当前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发展趋势和特点:(1)以自由贸易区为先导的经济区域化已经形成全球化规模。以欧盟为核心的一个自由贸易区网络将覆盖整个欧洲、地中海沿岸、拉丁美洲、大西洋两岸等。美国规划建立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至于拉丁美洲内部各种自由贸易协议则不胜枚举。非洲确定的2025年前分6个阶段逐步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仍然有效。东亚、南亚也分别签署了以实现贸易自由化为目标的协议。亚太经合组织也宣布不迟于2020年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早就签订了以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协定。一个全球规模意义上的、包容各大洲各区域所有大国在内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将在21世纪前期实现的壮观前景正展现在世人面前。(2)经济区域化的地理界限正在迅速扩展中,呈现泛洲性甚至跨洲性的趋势。(3)经济区域化的同质性要求下降,在求同存异条件下的异质性、混合型趋势上升,并且从单一契约型走向平等协商型,实行自愿承诺和协商一致的原则。(4)经济区域化走出封闭性和排外性,日趋开放性,强调与多边体系的多样性合作,从而导致经济区域化组织之间的沟通、对话和良好合作。(5)经济区域化出现重叠交叉现象,或者是大区域之间的部分重合,成员交叉,或者是大区域内存在着多个小区域,具有多层次性的合作。(6)由于经济区域化遍及全球,必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区域化进程中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7)经济区域化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得其发展不平衡也突显出来,呈现不同步性的特征。
经济区域化的新形式层出不穷。冷战终结以来,新的经济区域化在亚太地区、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甚至太平洋岛国,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形式迅速发展起来,最典型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世纪下半期,随着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相继腾飞乃至亚太区域经济全面崛起,以持续的增长活力为特征的亚太经济时代到来了,一个开放性、多样化、追求经济自然融合与合作发展的经济区域化新形式诞生了。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覆盖该地区所有主要国家,已形成了政府间网络及多种有关组织,确立了一种开放性与多边性的制度化论坛。它并未缔结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或协定,主要由国家首脑举行年度非正式会晤来制定区域议程,重大区域政策的协调则交给定期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已经达成的经济合作行动协议和实现区域自由贸易和投资的特别承诺,体现了一种亚太共同体精神。出于对亚太历史,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普遍受惠于经济开放和自由主义政策的考虑,亚太地区的经济区域化遵循三项基本原则:(1)开放性原则。亚太经济合作既是区域内的相互开放,也是对于区域外的非歧视性的互惠开放。坚持开放性原则可以为全球经济塑造良好的氛围。(2)多样性原则。在承认差异、保护多样性的基础上推进合作,亚太经济合作的探索实践,有利于全球经济顺利发展。(3)渐进性原则。亚太地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经济合作的艰难进程及次区域一体化合作的率先成功,证明该地区的经济区域化只能是渐进的,靠经验和成果的累积,循序渐进。
1989年首届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APEC)的召开,标志着亚太开放性经济区域化的实质启动。1994年第二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会议通过了《茂物宣言》,它明确了亚太地区实行自由贸易和投资的长远目标,确定在不晚于2020年的时候实现这一目标,其中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不迟于2010年与2020年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扩大和加速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计划,加强发展合作,以实现持续的增长,公平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这次会议作为亚太经济合作进程中的里程碑,标志着亚太经济区域化开始从论坛正式形成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安排,还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开创了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关系,即倡导与世界贸易组织一致性及非歧视性原则,强调两者协调,其后亚太经济合作进入行动阶段,并扩大地区经济合作,即从贸易投资扩展至环境、能源和粮食合作。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一个尊重各国主权、不搞排他性竞争的开放性经济区域化的范例。
在拉丁美洲地区,开放的经济合作也成为许多国家的选择。拉美国家以开放的区域主义为指导方针,以小区域化、形式多样化为主,向一体化迈进,兼具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力求实现区域内的互惠互利和对外的低度保护。如今,拉美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互相渗透交叉的纵横网络。以安第斯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区域化组织恢复活力,一批新的组织纷纷出现,如南锥体共同市场(1991)、中美洲自由贸易区(1992)、中美洲一体化体系(1993)、加勒比海诸国联盟(1995)、南方共同市场(1995)等,2004年12月由南美洲12国组成的南美共同体宣告成立,迈出了南美一体化的第一步。非洲统一组织改组为非洲联盟,充分表达了非洲走向整合的强烈意愿。但是,非洲的经济区域化显然同其整个经济一样,成为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鲜有实质性的经济区域化成果。在其他区域,经济合作也被激活,变得更加活跃,其中包括一些次区域和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是这一时期经济区域化最为重大的发展。首先是发展水平接近、经济联系密切的美国与加拿大于1988年正式签订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然后再吸收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地缘经济联系紧密的墨西哥参加,于1992年组建“南北合作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策划逐步扩展至整个美洲,形成美洲自由贸易区,但受到近年来日趋左倾化的拉丁美洲的抵制。
在经济区域化的过程中,欧盟走得最远,历经经济区域化的主要发展阶段,直至实现货币联盟,包括最为关键的1999年单一货币和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欧盟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的“政治经济完全一体化”。
当前,经济区域化进程在吸取以往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较快进展,成效显著,主要追求内涵式发展,充分展现了它的特点:(1)以务实灵活的态度,渐进地推进经济区域化发展。在欧洲,表现为纵向的步步深化,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织内部统一大市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等,直至经济完全一体化。在美洲,首先是美国与加拿大两个发达国家组建经济集团,其次吸纳发展中大国墨西哥共同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而拉丁美洲新一轮的经济区域化更呈现出务实、灵活、多样的取向。在最具多样性的东亚,以最务实的作风稳扎稳打,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切实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充分体现区域特点。先是以西欧发达国家水平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区域化获得成功,这是“北北合作型”的典范。而后北美开创了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为基础的“南北合作型”的经济区域化模式。与此同时,在东亚和拉美等地,主要是主张自由贸易的南方国家以功能性垂直分工为基础,创立了开放性非体制安排或体制安排的“南南合作型”范例。(3)经济区域化实践造就了欧洲、美洲和亚太三大区域的鼎立之势,但未引发全球经济的区域板块硬化,恰恰相反,它们之间的重叠性、渗透性及其合作的跨区域性也是当今经济区域化的基本特征。跨国公司的跨区域经营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和渗透。一些国家同时成为多个经济区域化组织的成员,美国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又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在拉美等地的例子更多。这种跨区域性淡化了经济区域化的区域特性。亚欧伙伴关系的形成是这一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1996年3月召开的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发表了主席声明,强调亚欧今后在加强政治对话的同时,将促进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合作。会议初步确定了亚欧合作的基本框架。亚欧在经贸、金融、科技等领域有很大的合作优势和潜力。亚欧合作关系诞生至今历史虽然短暂,却已奠定了21世纪跨区域全面合作的良好基础。还有欧盟与非洲马格里布国家、东盟国家的联系国关系,欧美分别与以色列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以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种种方案在空间上的大跨度,都反映出经济区域化进程中区域藩篱的淡化和向经济全球化的渐变。
当然,经济区域化对全球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乃至全球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表现为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交织,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交织。首先,通过经济区域化内部的经济合作深化达到经济增长与发展,自不待言。这是当代最具活力的一个经济现象,其中短期结果是全球经济格局的区域化集团化倾向。这使全球经济秩序的探索出现了转机。全球经济秩序安排的角色由经济大国或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阵营转向区域经济集团。秩序安排的渠道和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从全球舞台转向区域平台,由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发展为区域内相互依存性合作,或者是区域层次上的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其次,1990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的全面发展,使全球经济关系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经济区域化模式而言,强强联合的北北模式最为成功,它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了区域经济、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加之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方面的协调,使区域化迅速深化,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激化了南北矛盾。鉴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欧盟推行的联系国制度和普惠制,体现出缩小南北差距、缓解南北矛盾的诚意和意识,显示了北北模式中发达国家主动考虑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分享经济区域化成果的可能性。南北模式的经济区域化的出现,则进一步就这种合作直接在区域内进行的可能性付诸实践,从而使南北问题的解决有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它通过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在区域内垂直分工,使产业转移、资本流动和市场等问题得以解决,同样达到了区域经济,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得其所,携手共进。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美国承诺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说明在南北模式下双方相互依存,协调回避风险的优越性。如果亚太经济区域化顺利实现,将更能证明经济区域化的成熟发展,可以促使南北对抗走向南北合作。而南南模式的经济区域化,标志着一种基于市场、互助、共赢的新型经济关系的诞生,必将给全球经济关系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为各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区域化,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榜样。总之,经济区域化各种模式的实践,有利于积累世界各国在平等、公正、共赢的原则下开展合作的经验,特别是经济区域化的客观现实促使南北合作,以及基于地缘经济的南南合作,这样,经济区域化的普遍化及其模式的多样化,使各国在现实上趋于同区域内相邻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加强合作与一体化,发达国家不排斥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也不把同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一体化视为经济上受制的威胁。在这一进程中,出于经济融合的需要,必须确立并共同遵循的规则、制度与秩序。经济区域化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区域整合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体系中各个区域经济子系统的日趋形成与完善,全球经济范围内将形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相互依存的区域经济体系,这些数量有限的区域经济力量会构筑起新的全球框架,从而向着全球整合的方向不断迈进。这一切对于最终探索经济全球化及全球社会整合之路是至关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