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无政府状态
世界体系的性质一般是指,相对于国内体系而言,世界体系有何不同之处。换言之,世界体系和国内体系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沃尔兹(Kenneth N.Waltz)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所给出的回答,几乎成为所有主流国际关系学者都认同的答案,甚至成为这个学科的标志性词汇之一。沃尔兹使用的词汇是“无政府状态”。
沃尔兹在其《国际政治理论》中对此作了如下的阐述。
作为国际体系的一员,每个国家经常是在暴力的阴影下处理本国事务的。由于一些国家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使用武力,所有的国家都必须小心戒备——或是听凭在军事上更为强大的邻国的摆布。国家间的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战争会经常爆发,而是说由于各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武力,因而战争随时可能会爆发。不论是在家庭、社区还是全球范围内,连偶然的冲突都丝毫不存在的交往是不可想象的。希望在没有任何行为体对冲突各方进行管理和调控的情况下,能够始终避免使用武力也是不现实的。国家之间,正如在人与人之间一样,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7]
沃尔兹将国家间的战争理解为无政府条件下的自然状态。《牛津英语词典》也直截了当地将无政府状态定义为政治上的无序。而根据常识,人们也常常认为无政府就意味着混乱(chaos)和无序(disorder)[8]。由此推出,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就置身于一个混乱的、人人自危、战乱频仍的舞台上,各个国家彼此对立,不断卷入你死我活的冲突之中。
此后,诸多国际关系学者几乎不加置疑地接受了“无政府状态”,使其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具有深刻影响和占据重要的地位的概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无政府状态被视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只要世界体系存在,无政府状态就是这个体系最显著的特征。
其次,无政府状态成为国际关系学研究中的头号重要假定。既然是假定,就是无需证明即可以认可的东西;既然是头号,就是最重要的假定。因此,几乎所有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都以这个假定开始。如新现实主义从无政府状态开始,考虑国家为了生存而竞争;新自由主义则从无政府状态开始,探讨国家为了发展而合作。
再次,无政府状态成为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这两大政治学分支的分界线。无政府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定义了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范围。为此马丁·怀特(Martin Wight)指出:“无政府状态具有将国际政治与一般政治相区别的特性。”无论在经典的教科书中,还是在绝大多数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中,无论在现实主义学派那里,还是在许多自由主义理论中,无政府状态都被假定为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本质区别,而且也是国际社会最本质的特征。因此,正如海伦·米尔纳(Helen Milner)所说:“无政府状态的观念,已经被置于国际政治学的中心地位”[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