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外交的原则
尽管不同的国家和外交家有不同的外交风格,但任何外交的实质都是沟通。而有效的沟通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脚踏实地。具体说就是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力所能及的目标,不要制定过高和太过理想的目标。比如说,抗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希望美国马上参战对付日本,显然就是不靠谱的外交目标,因为当时美国孤立主义盛行,中国能多得到一些物资援助就不错了。在抗美援朝前夕,周总理和苏联讨价还价,始终无法使斯大林承诺苏联空军援助志愿军后方,但毛泽东最后还是决定在没有空军掩护的前提下开始参战,因为如果中国再不出兵,麦克阿瑟就能直接陈兵鸭绿江边了[21]。换句话说,就是要敢于面对现实,不要做春秋大梦,形势比人强,能做多少便是多少。
审慎发言。外交不像谈恋爱那样,谈不好了还可以分手,曾经的山盟海誓能成过眼云烟。外交场合讲究不轻易允诺,但话一出口,就不能出尔反尔。所以老练的外交人员会对自己的发言思虑再三,因为开口之时众目睽睽,还有录音笔速记员伺候,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怎么也收不回。因此外交工作者事前要深思熟虑,话出口后就要坚决执行。中俄伊犁谈判,一开始代表清廷的崇厚毫无外交经验,俄国人说什么就答应什么,结果签了个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后来清廷派曾纪泽去俄国修约,曾公使对这事琢磨大半年,想定一个原则“重界轻商”[22],在沙俄谈判一年多,坚持不在领土问题上让步,最后基本上把整个伊犁地区都要了回来。
寻找共同点。找到相关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是和平解决争端的关键。在这方面,切忌以为本国是光明的使者和完美的代名词,而对手是邪恶的化身。这样的话必然导致谈判变圣战,冲突无止无休。所以,自我优越感太强的人很难当好这个角色。在当前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有些学者骂美国坑害全人类,是不负责任的超级大国,希望中国以道德和正义为旗帜,带领发展中国家和美国作斗争[23]。这种对抗的思路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而且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和在世界舞台上占有特殊地位的国家,世界各国在减排方面进行合作,怎么可能排斥美国?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想办法拉美国合作。
换位思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沟通要成功,一定要注意理解对方;理解对方之后,再让对方理解自己。因为国家之间有时会存在文化差异、信息缺乏或者误解,这些因素会妨碍国家之间达成和解。对于国家来说,即使不同意对方的做法和言行,也要去想想为什么他要这么做,而不是一味盲目反对。比如说,在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上,如果了解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状况,就会知道日本的教科书不是钦定的,不像中国那样全国通用教育部编写的教科书,日本的教科书只要通过一定的审查,就可以由各学校自主选择采用,而采用右翼观点编写成的教科书采用率是很低的,如果中国因为日本有几个学校采用此类教科书,就得出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判断,只能增加日本人民对中国的反感,对中日关系并无好处。
沉着冷静。外交往往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不急不躁、等待时机。过于急躁不是毁了谈判,就是给对方留下软弱和没有底气的印象。除非其中一方实在强势,否则谈判不可能很快结束。比如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进行谈判,因为日本占据极大的军事优势,中方只能迅速同意城下之盟。有的时候,谈判只是一种拖延时间、延缓危机爆发的手段,那就更要审慎耐心。比如朝核六方会谈,一开始其实是为了缓和美朝之间的紧张关系,避免危机滑向两国的正面冲突,所以六方会谈没有事先规划过要谈多少轮,能谈下去就谈下去,能谈多久就谈多久。只要大家还能一起坐在谈判桌上就是外交上的成功。
留有余地。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为自己和谈判对手多留点面子,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俗话说狗急跳墙人急玩命,耗子逼急了连猫都会咬,国家有时也是这样,所以给本国挣面子的时候也给别国留点余地,不能轻易发出最后通牒。比如说,希特勒德国在慕尼黑获得大量好处,如果稍微遵循中庸之道,不那么得寸进尺,英法可能也会承认现状,不至于最后引发二战,德国惨败收场。再进一步说,“生意不成仁义在”,很多国家早晚还是要继续打交道,一次谈判不成也用不着割袖断交,因为日后可能还有其他的合作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