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从1975到2015,中国与欧盟建交四十周年。双方经贸往来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每天15亿欧元,大批的欧洲企业为这种井喷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1800家企业是中国欧盟商会的会员。商会将各个领域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协调共同立场。中国欧盟商会的主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发言人,我的工作就是用语言去表达、传递信息、会见政府官员,以此将我们所关心的内容传达出去。除此之外,我还会为中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出谋划策。
伍德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直接见证者。他和中国的首次接触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中国刚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我198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还是一个穷学生,我坐着火车就来了。中国在那时确实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但是,从我1982年来到这里到我80年代末离开,中国的开放度和对知识的渴望着实震撼了我。
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人作为先锋来到中国。 伍德克就是其中的一员。1987年,他们举家回到中国工作,第一站是上海,随后来到了北京。
当时的交通还很不发达,商店也很少。有时看病我们还得去香港。尽管如此,那个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国际学校,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出现了小小的外国人社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人的日子逐渐富裕了起来,整个国家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而此时,伍德克做出了他职业生涯决定性的一次选择——加入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集团。在职业生涯稳定以后,伍德克投入到了许多慈善项目中。
作为一个外国人,当你事业有成、生活舒适美满以后,你当然想要做点儿什么来回馈接受你的这个国家。在北京,我组织了几个帮助自闭症儿童和盲人的项目,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则是在青海省建成了一座学校。
当中国加强同世界的交流、并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伍德克参与组建了中国德国商会。2007年,伍德克首次当选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在中欧交流日趋成熟的时刻,伍德克希望可以继续他在中国的探险。
我在北京领导着一家德国公司,我很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我希望可以在这里看着孩子们长大。这个年纪的孩子刚好可以快速地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希望这种经验越多越好。一旦你喜欢上北京这座城市,就很难再离开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