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实在与国家形象

国家实在与国家形象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讲,国家实在与国家形象这种本源与派生的关系具有两重意义。也就是说,要是不存在国家实在以及内在的各个要素体系,国家形象就没有存在的根基。因为良好的国家形象会给国家实在带来正面效应。既要把功夫花到改变国家实在的各要素体系上来,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夯实国家形象建设的基础;同时,也要对形象本身的结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的规律加以探索,并且对国家形象塑造的艺术进行研究。

本体论的层面上来说,国家形象并不属一个原初性的范畴。它还有一个与它同属一个序列,但要比它更为根本、能对它的性质加以规定的原初性范畴。这个原初性的范畴就是国家实在,它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是本源与派生的关系。

对于这个与国家形象相对应的原初范畴,很多研究国家形象的学者都有所论述。但是学者们一般把国家形象与“国家”“国家本质”“国家存在”“国家实体”等范畴相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国家形象的本源。显然,这些范畴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范畴要不就是与国家形象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不就是与国家形象是不对称的。因此,在国家形象的本源问题上,笔者比较认同胡宁生教授的说法,即政府实在是政府形象的根本依据。他在《构建政府形象的哲学思考》中指出:“真正能成为与‘政府形象’相对称的、具有原初性质的范畴是‘政府实在’。这种‘实在’决不是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意义上的存在物,它是包含着自身的运动与变化的客观系统。”[34]

为此,借鉴胡宁生的说法,笔者认为,国家实在就是国家形象的本源。这种“国家实在”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存在物,而是一个包含着性状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精神要素等相互联系的一个运动的、多变的,而又有规则的、有秩序的客观体系。

一般来讲,国家实在与国家形象这种本源与派生的关系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国家实在是根源性的、基础性的。只有存在国家的价值目标、结构职能、程序运行、产出绩效,以及性状、制度、行为、精神等要素,才有可能产生出国家形象。也就是说,要是不存在国家实在以及内在的各个要素体系,国家形象就没有存在的根基。“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个经济衰败、政治动荡、文化停滞的国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外部认识主体再现为天堂乐土。”[35]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的客观实在固然重要,但是国家的客观实在本身并不等同于国家形象,而只是形成国家形象的原初物、本源物。

另一方面,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实在的派生物,对国家实在来说,绝不只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因为良好的国家形象会给国家实在带来正面效应。它将有利于增强评价主体对国家实在的认同、赞誉、理解与支持。这样,国家实在就能获得一个较好的国内外运行环境,取得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良好资源,从而使国家实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发展。反之,不好的甚至恶劣的国家形象则会给国家实在的存在与运行带来负面的影响。因为国家在评价主体心目中的形象一旦变坏,国家实在就将会处在不良的运行环境之下,决策将受到阻碍,政策方针也将无法得到理解与支持,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价值目标就无法实现,更谈不上国家内部的结构、职能的优化及工作效率的提高。

因此,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上,我们需要“治本”也需要“治标”。既要把功夫花到改变国家实在的各要素体系上来,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夯实国家形象建设的基础;同时,也要对形象本身的结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的规律加以探索,并且对国家形象塑造的艺术进行研究。只有这样,国家形象建设才能“标本兼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