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家形象思想与以儒释道为主干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先从道家谈起。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身处春秋战国之际,对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体认。在《老子》一书中,他以“小国寡民”为核心理念,表达了他对国家形象的一些思考。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这里,老子看到民之于国的重要性,并强调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贯彻“无为”的理念。《老子·第五十四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身—家—国—天下”的序列,在这一序列中,“国”位于“家”和“天下”的中间,一方面凸显了一个统一稳定有序的“国”对于赢得“天下”的重要性,强调了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国家形象的建构基础不在于整体性的“国”,而在于“家”乃至个体的“身”。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2]所谓“以正治国”,在老子那里,就是君主以清静治国,因为老子曾说过“清静为天下正”[3]。在《老子·第六十章》中,老子用非常形象的说法来阐发自己的治国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煎烹小鱼,不能老翻动,否则就会破坏它的汁水。老子将治理大国比作煎烹小鱼,就是要告诫统治者不要总是搅扰人民,而应清静无为。在理想的国家中,执政者于国内要清静无为,于国际社会则要保持谦下,正所谓“大国者下流”[4],意即“治大国若居江河之下流”,虽自身地位重大却甘于处下,不自满自傲,自然会取得天下的信任和拥护。在《老子·第八十章》中,老子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
在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诸侯纷争、社会动荡。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提出为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消除杀伐争斗,它是老子在面对当时混乱无序的政局时所提出的一种基于古代农村自给自足的国家政治模式,它强调小的政治单元对于国家秩序稳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综上,老子的“小国寡民”国家形象思想,包含如下要点:相对较小的国家规模;执政爱民的国家宗旨;清静无为的国家治理特色;谦虚处下的外交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