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并不在意个体是生是死,只要物种作为一个整体能够繁衍下去即可。也许听起来有些残酷,但这就是真相。就好比在一场险恶的战争中军队将领所做的决策,目标是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从将领的角度来看,士兵是用来实现最终胜利的手段,很可惜他们注定会死去。从物种的角度来看,个体生老病死也并无可悲之处。相反,这个过程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机制,它能给物种一个更好的生存机会,那些更年轻更强壮的个体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
显然,物种中的个体成员有完全不同的目标。对于个体而言,它是独立生存单元,最好能永远存活。它讨厌看到自己终将死去。一般而言,个体都会为活得更久更好而斗争。动力来自两方面。第一个来源是我们和任何其他活着的有机体相同的基本驱动力。对永生的追求衍生于求生本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也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如果一些个体无所谓是否存活,那么他们的基因很久以前就会在进化过程中被筛选掉,因为他们不太可能生育后代来继承他们的基因。第二个来源在于我们是有感知能力的生物,我们作为个体有自我意识。只有对于有感知能力的生物来说,希望活得长久、追求自我保护甚至寻求永生,以及试图理解我们为何存在这个终极问题才是合乎逻辑的。因为任何个体都只有短暂的生命,个体自然只关心眼前和不久的将来。
一种了解两者关系的途径是通过委托-代理问题的视角来分析。在这类问题中,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不同的目标。委托人希望实现某种对自己有益的目标而设立某种奖励来激励代理人,希望代理人能为了获得这种奖励而按照最有利于委托人的方式来行动。在我们讨论的情况中,物种是委托人,个体是代理人。物种和个体的激励机制已经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选出并很好地服务于目标,而不是由委托人设计,我在后文中会讨论三种此类机制。随着物种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些机制可能会改变。
我切实感受到了由于物种和个体目标差异而产生的影响两者关系的重大威胁。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同的有知化使得物种一体化成为可能),个体现在意识到我们人类做的很多事情正是在为物种的生存渴望服务。我把这种意识看作对物种目标的重要威胁,它很可能会破坏现有平衡。因而,一些在过去运行良好的机制在未来的作用也许会越来越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