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政治理论主要以对权力的高度重视为其主要特征。其中,现实主义学派是其理论的主要代表。应该讲,权力政治理论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理论渊源。这一思想传统可以从马克斯·韦伯开始,一直到马基雅维利,直至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休昔底德。例如,休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借米洛斯人的对话传达了自己对权力的看法,他写道:“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力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2]这里,休昔底德把社会上的人群分为两大类,即强者和弱者。这两类人群通过权力发生联系,权力意味着由意志带来的强制性,权力的受动者即弱者在面对强制性权力时唯有接受。
马基雅维利也很注重权力。在他那里,政治从亚里士多德式的道德伦理政治中分离出去,而回归现实生活中的权力。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不过是获得和保持权力的游戏罢了。君主为了权力的获取和运作,必须向野兽学习,具有狮子的凶猛和狐狸的狡猾。
马克斯·韦伯深受马基雅维利的启发,他强调:“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3]显而易见,在韦伯那里,权力指的是一种为贯彻自己意志而不用顾及对方反对的能力,是“施加惩罚,或强制的能力”[4]。这样的能力突出的是一种强制力和威慑力。
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权力政治流派就是建立在上述思想主张的基础之上的。汉斯·摩根索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权力界定为一种心理关系,是“人对他人心灵和行为的控制”[5]。同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突出强调权力的物质性和强制性,换言之,在国际政治领域,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的不是那空洞的价值理念或道德说教,也不是外强中干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而是一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以及运用这种实力的主观意愿。一旦拥有这种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一国才可能产生一种对他国的心理威慑力量,甚至于不必使用武力。[6]
显然,现实主义的这种权力政治理论是在古典权力论如马基雅维利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强调权力的强制性及其背后的物质性。在当时,这种理论对于纷繁复杂的国家政治冲突和战争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因而也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也正是由于现实主义对权力的“强制性”和“物质性”的过分强调,使得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外交政策带有简单粗暴的特点,例如一些国家把以武力及其威胁为基础的“大棒”政策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从而使这些国家留下了霸权主义的形象。
后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特别是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而这种国际组织“做大”的背后潜藏着一种合作的理念。这种理念所要求的国家行动必须淡化强制性和物质性色彩。因此,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批评和反思。
这样的批评和反思大体上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主张,国家形象具有工具性,一个国家必须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这是因为其它行为体会根据这一国家的具体的国家行为来评价其品质并推断其日后的行为。一旦声誉形成之后,它往往会反过来影响本国与他国的交往关系。这显然和注重单向的权力强制性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二是新自由制度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内在要求。国际制度是国家形象和国家声誉发挥作用的场所,国际组织是国家形象塑造的有力载体。因此,作为理性的行为体,一国应该有意识地运用国际制度来建构国家形象,建立声誉,以此来扩大影响,提升地位。其三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主要是对现实主义有关权力的“物质性”进行批判和反思。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像军事力量等物质权力资源在国家间关系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到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政治体系的观念结构。在不同的文化结构中,军事力量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换言之,观念在国家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建构了国家的身份,也形成了它的利益,并赋予物质以应有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性的权力要由观念来建构。
从上述对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的反思可以看出,权力既具有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强制性和物质性,同时也内含着非强制性和非物质性的一面。也就是说,权力既有强制力的一面,也有吸引力的一面。如果把前一种称为硬权力的话,后一种基于认同和吸引的权力就可以称为软权力。软权力的来源可以有很多,包括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等,在这些众多的因素当中,良好的国家形象就是国家软权力的一种表现方式。
当然,作为国际政治学大师,摩根索思想的穿透力不但在于他突出了权力的强制性,而且在于他看到了国家威望的作用和价值。但是究其整体的理论体系而言,很显然,摩根索在他那个时代突出了权力的强制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之后的种种批判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摩根索所偏废的注重吸引力的那一面的发挥和发展。
总之,从现实主义对权力强制性的强调,到后来行为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国家声誉、国际合作、国家民族文化观念的强调,再到约瑟夫·奈明确提出“软权力”理论,并把国家形象置于国家软实力的整体框架中加以凸显,这一过程体现了人们对国家行为的一个认知历程。在一定意义上,这种认知历程体现着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