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这十三年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国家形象建设进程也是波澜壮阔。但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其它各个领域“和平崛起”的形象已经开始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事实。
一方面,在国际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显著扩大。但是在这十三年里,我国的国际形象建设历程却是极其艰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地位的上升,新的问题、矛盾甚至冲突不断出现。事实上,一直以来,中国与整个西方之间既有着巨大的公共利益,又存在着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因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总是呈前进与停滞交替,合作与对抗并列的一个曲折发展状态。尤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认知更是遭遇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国家形象战略思想,“提出了‘旗帜就是形象’的科学论断”[6]。党中央准确把握国际新局势,冷静观察,积极倡导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实施“伙伴战略方针”,这些国家形象战略对树立良好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在“伙伴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同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战略伙伴关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在国家利益上,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驾驭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倡导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团结统一。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持续蓬勃发展,从前被视为“稀缺资源”的外资以惊人的速度涌入中国。无疑,在这场国际变革中,中国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昂起了和平崛起的“龙头”,变得更加强大。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走向民族复兴的和平崛起、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
另一方面,在国内,中国强大的国家实力和强有力的政府抵御力,不仅防止了外敌的和平演变,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加上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是在这艰难的时刻,党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稳住了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尤其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进展。据报道,“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了近两倍,年均增长9.3%”[7]。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提升。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向世界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儿女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是在这十三年里,中国由贫穷走向富裕,中国人的生活开始由关注温饱的生存型向追求质量的发展型逐步提升,一个强盛的中国形象在经济发展的跨越中不断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