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化浪潮更加高涨,这给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对我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崛起”的问题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随之而来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或“中国机遇论”也不绝于耳。这些声音中有不信任、怀疑,也有理解、赞同和期许。但是当今中国的国际角色已不同于以往。如果说中国以往扮演的角色只是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反对者,那么中国现在扮演的角色则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这种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中国在国家形象建设上的压力增大,也意味着国家形象的定位将随之变化。此时,树立何种国家形象和怎样树立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中国在国际上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和实现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格局的整体变革,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形象等战略问题进了新的反思和调整。目标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和谐思想为核心,以新国际主义为目标依托,积极树立一个安定和谐、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和谐思想是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核心内容。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在亚非峰会上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思想已经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
一方面,在国际上,中国秉承“和谐世界”的理念,奉行“互利共赢”和“新国际主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些外交战略手段的转变,不仅改变了由西方大国占据国际价值制高点和垄断国际话语权的局面,也为我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向有关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对稳定地区金融经济形势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今,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中国又与包括邻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刺激经济增长,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好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并与171个国家建交。毋庸置疑,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之间共同繁荣、推动全球文明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也正因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敢担当、负责任,中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赏。巴西巴西利亚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阿尔热米奥·普洛科比奥就曾指出:“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倡导的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誉,这既源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源于中国在世界上主持正义、倡导合作、扶危济困的善举。”[8]
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家形象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外交理念还代表了中国内政的价值诉求,是中国国内政治理念中和谐社会概念在国内外的延伸。因此,和谐思想也是中国国内形象建设战略的核心内容。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目标,概括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为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在和谐社会目标的指导下,中国致力于国内和谐安定的社会建设。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城乡巨变,民生改善,共同勾勒出了中国这些年来最耀眼的轮廓。在经济方面,我国的经济总量呈“加速度”扩张:从1万亿元到10万亿元用了15年时间,从10万亿元到20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而从20万亿元到30万亿元仅仅用了2年!在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中国的公共建设也是跨越式发展。从武汉长江大桥到三峡大坝,从完全国产化的成渝铁路到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从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到风驰电掣的“和谐号”动车组等,中国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些进步和突破,累积成共和国惊人的跨越,也让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美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提出了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内、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201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9]习近平关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要论述,从四个维度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国家形象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同时,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先后多次出访,精心布局中国外交,在世界上刮起强劲的“中国风”。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援引拿破仑的“睡狮论”,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10],这不仅形象地道出了中国由睡到醒、由弱到强的深刻变化,也巧妙地反驳了“中国威胁论”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又从维护和平、促进合作、虚心学习三个方面阐释了“面向未来,中国将做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再次向世界告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主张和坚定决心,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可以说,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国家形象建设思想上的不断创新和大力推进,我国所呈现出的道义感召力和形象亲和力与日俱增,在国内公众和国际社会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和全球著名调查咨询公司华通明略2015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显示,中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与2013年相比,2014年的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了0.8分(总分为10分)。[11]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从纵向来看,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为一个总体富裕、和平崛起的国家,从一个温饱不足、积贫积弱的国家变为一个总体小康、社会和谐的国家。从横向来看,中国已经从世界旧格局的抗争者成为国际新格局的积极参与者和决策者,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到镁光灯闪耀的中央。但是对于成就的仰望或者尊崇,绝非我们的唯一目标甚至主要目标。现在中国面临着新的挑战、转型以及机遇,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要和平崛起,要让世界从“中国威胁”转变为“中国机会”,就离不开国家形象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其实更希望从这些年的绵延中,发现通往未来的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