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节的开头,笔者谈到国家自身的形象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合理,关键就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形象定位是否能够赢得认识主体的认可。那么,国际形象的定位就是要赢得国外认识主体的认可。一般而言,这种认可植根于形象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以及形象是否与时代的价值标准相符合。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战略定位需要综合上述这两个因素,既要让中国的国际形象遵循国家的发展国情,又要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因此,中国的国际形象定位就应该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形象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发展中大国
根据国际形象概念的定义,国家的国际形象是该国在国际认识主体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综合印象与评价。那么国家的客观实在状况就是国际形象塑造的“源”,是国际理性行为评价该国的形象素材。因此,一个国家在给自身的国际形象定位时,就必须以国家的客观存在为基础,准确合理地估价自身的发展现状。而在这种估价过程中,过高或者过低地估价客观实在,都会导致国际形象定位的失误。比如过高估价自身的客观实在不仅会给人一种“打起脸充胖子”“盲目自大”的形象和评价,而且会“树大招风”,给其它国家带来心理上的恐慌,导致“威胁论”不断;如果过低地估价自身的客观实在不仅会给人一种“自贱身份”“自卑”的形象,而且会让一些国家的霸权思想得到进一步扩张,对中国不断地设置贸易壁垒以及进行边境侵犯。为此,只有“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定位才是中国对自身客观实在的正确估价和深入把握。
客观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09年的31年里,中国的经济年均增长9.8%,世界同期为3%。同时,从1949年建国到2009年的60年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近15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10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加2.5万倍。”[10]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对外投资业也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中国的发展让世人充满了期待。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确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上都存在着与经济强国应有的客观实在不完全一致的地方。例如我国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极需要转变;又如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王小平就在《创新大潮席卷全球多种机制各显其能》一文中作过对比。他指出:“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对外技术依存指标为30%;而我国对外依存度高达50%,甚至有些重点领域是完全依赖于对外技术,这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11]此外,在政治领域,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还不完善,人权保障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违法行政行为还大量存在,这些都影响着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再加上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等,都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显然,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把我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现状的,并且这种定位还能给我国带来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
一方面,定位为发展中大国是对中国经济“威胁论”的有力回击,有利于消除西方国家的心理恐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在2003年的博鳌论坛上,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邓必坚首次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论题。随后,温家宝在哈佛大学、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都采纳了这一说法。但是就在中国提出“和平崛起”不久,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诋毁中国的言论开始再次泛起。其实,这些国家没有真实地看到中国的国情,中国有13亿人口,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相当艰难。目前,中国根本不具备“崛起”的条件,但毋庸置疑,“和平崛起”是中国人的追求。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追求,也是一个顺应世界潮流的诉求,这个提法并不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相矛盾。中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至少要在100年以后。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和平发展,这对其它国家并不构成任何威胁。在这一意义上讲,定位为发展大国是有利于消解“中国威胁论”的。
另一方面,定位为发展中大国有利于中国认清自身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伴随着中国“经济威胁论”的是一些国家对中国形象的“浪漫化”。不可否认,中国这些年的发展的确让世人惊叹,但还不至于成为其它国家眼中的“神话”,也还不至于说中国的发展模式、“北京模式”在全球具有普世意义。当然,这些国家有的是对中国的发展真诚地表示赞叹,有的却是不怀好意故意在给中国造势,给中国树敌。这种“浪漫化”会让中国人迷失自己,盲目的自大,而忽视了中国现处的历史方位和国情状况。因此,把中国定位为发展中大国有利于让中国人认清自身的发展状况,认清中国现在的根本任务,加快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快速发展。
2.负责任的大国
国际形象的定位既要遵循国家的发展国情,又要紧扣时代的发展主题。当今国际的时代主题是和平、发展与合作。这三者不仅反映了时代进步的潮流,而且关乎世界的大局。如何认识这三个时代主题,以及对这三个时代主题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已经成为了衡量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维度。而中国作为一个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理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负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因此,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我国构建良好国际形象的核心。
什么是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意味着该国在国际与地区事务中有着更为广泛的利益与诉求,不仅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而且能够勇于应对一些国际危机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对于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表现出了良好的战略诉求。当时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为中国负责任大国理念的全面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关键推动力。1997年,中国开始第一次向世界宣布,中国要做一个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自此以后,“负责任大国”就成为中国政府在诸多国际重要场合为自己公开界定的身份,也成为中国外交活动的基本理念依据之一。
在这种身份的界定下,中国领导人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场合,以高度负责任的大国精神,以驾驭世界全局的高超能力和外交技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外交成果。实践证明,“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定位,不仅意味着我国对自身的国际身份认同的转变,而且这个定位迎合了当今时代的要求,创造了良好的对外交往环境的需要。
一方面,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定位意味着中国要向世界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责任有义务去做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世界利益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领导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人民一定会在国际社会需要的时候积极履行一个大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在经济发展层面,中国积极发挥中国经济火车头对周边区域经济的拉动和辐射功能,积极参与亚欧会议对话,促进国际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在2007年末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更是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弥补了美国经济泡沫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动力的缺失。在国际事务层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反核扩散,并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积极周旋,创建对话机制,在推动国际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在对其它国家援助层面,中国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对贫困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加大经济援助和在外减免力度,积极救援受灾国家和地区。这几年来,中国的这些负责任的表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世界性大国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上作出的贡献,同时,这些表现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公众的一致好评。
另一方面,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定位意味着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进一步融入世界,制定国际规则,传播自身形象(国家利益方面)。21世纪以来,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国的三种国际角色转变。一是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变成一个对世界事务越来越重要的大国;二是由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变成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三是由一个被国际社会忽略的对象变成一个被重视被防范的对象。[12]这种角色的变化就意味着我国实施国家形象战略的条件发生了改变,也即“21世纪的中国,在国际上只能树立‘和平、发展、合作’这一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只能扮演‘参与、遵守、改造’的积极角色,走和平理性的中间外交路线”[13]。为此,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并在十七大中又充分表达了中国奉行新国际主义的思想。这都意味着中国的国家形象战略是把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结合起来的。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进一步融入世界,进一步改变西方大国占据的国际规则的制高点和垄断国际话语权的局面,也才能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要而言之,负责,是世界对大国的期望,也是大国对世界的责任与义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世界大国,作为一个秉承和谐发展的世界大国,只有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国际法原则,秉承联合国宗旨,反对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勇于承担起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大国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积极努力,才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敬与好评。
本节对当代中国的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分别进行了定位,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形象定位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实然状态,更多的是对这种形象定位所蕴含的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是需要我们国家不断努力去实现的应然状态。因此,“准确、恰当的定位,用奋斗、努力与成就来全面塑造中国在21世纪的崭新形象,将是中国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必要而艰巨的任务”[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