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这一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走向理论上的成熟的根本标志,也是党在文化理论上与时俱进的根本体现。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之基和力量之源。在文化软实力作用越发凸显的今天,没有文化作强大支撑的国家是很难立足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因此,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走向世界文化强国,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1]。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能否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科学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紧紧围绕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目标,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从而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新的贡献。

(一)不断升华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是由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虽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3]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和杠杆。“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列宁也指出:“要使整个苏维埃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5]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意识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6]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所以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文化“是对于整个机器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因此,毛泽东主席明确地向全党同志提出了“建设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任务:“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8]这充分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自觉的文化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日益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新的历史任务的重要内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物质和精神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来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认为,只有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才算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邓小平还认为,文化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9]“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0]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世纪新时代文化的战略地位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不但第一次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崭新概念,而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也不可能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他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这三方面的建设,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11]不但如此,鉴于文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的社会现实,江泽民还把文化看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指出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且本身也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12]2001年,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对综合国力论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阐述:“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13]。党的十五大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问题,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4]。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一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走向理论上的成熟的根本标志,也是党在文化理论上与时俱进的根本体现。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有关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从世界和中国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时代的特点和新变化,不断赋予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作用以新认识、新内容,使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2006年11月,胡锦涛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新概念,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命题,并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新的概括: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还结合中国实际特别强调指出,文化建设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政策支持。他强调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5]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不但正式采用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而且还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建构的层面,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希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6]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规律与特点的理解不断加深,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和新水平。

(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思想的理论自觉

面对着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全新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问题,不断发展和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战略思想。

新中国成立伊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主张要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往来。毛泽东把其称之为“古今中外法”。他说,“我想把它叫做‘古今中外法’”,“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17]在毛泽东看来,“近代文化,外国要比我们要高,要承认这一点”[18]。因此,他提出了要向外国学习的要求:“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9]“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20]周恩来总理在某次驻外使节会议中也明确指出:“我们的外交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而且往往是经济、文化打先锋,然后外交跟上来……外交的做法也要变,要打破旧的格调,各驻外使馆应重视贸易和文化工作。”[21]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继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向外国学习”思想的基础上,在强调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的同时,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要借鉴经济上的开放政策,他说:“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我们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呢?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22]随后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了在文化领域要实行对外开放:“近代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23]“对外开放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论断可以看作中国对文化对外开放的有益探索。

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创新了邓小平的这一外交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对外文化交流工作。针对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的严酷现实,江泽民从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出发,适时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加重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坚持对外开放,以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实行文化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24]。此后,江泽民在不同场合重申这一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同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交流,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25]“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能否不断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26]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还提出了“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江泽民认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个指导思想一定要明确。”2000年10月,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中国不仅要“引进来”,还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之后不久,中央又明确作出了要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27]根据以上论述,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愿意不断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科技合作,加强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十五大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一思想:“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认识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文化对外开放的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胡锦涛总书记在第10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把争取“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列为我国外交追求的战略目标。他强调:“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基本目标。”为此,要加强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推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深入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逐步形成同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胡锦涛说:“文化交流是各民族深入交往的重要渠道,也是各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对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十分重要。深入发展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28]因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郑重指出:“要着眼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9]2009年7月,胡锦涛在召开的中国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又明确指出,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30]。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在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外文化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吸收和利用别国的先进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同时还要积极把中国最优秀的文明和最先进的文化展示给世界。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强调要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建设内容,从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要“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31],并为此提出了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的战略要求。

由此可看,对外文化交流被看作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中国总体外交的战略布局中。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开始在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活跃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