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美国的网络文化交流战略

当代美国的网络文化交流战略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社会竞争的重要动力。领导世界,使世界的历史“终结于”美国,是美国自文化立国以来的历史使命。早在2009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公开表示,社会化网络是美国的重要战略资产,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的价值观,远比派特工到目标国家或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来自于网络文化的自由流通。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社会竞争的重要动力。作为人类信息流通的一种新工具,互联网凭借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完美结合,不仅成功地把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实现了文化的互通与共享,而且还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法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声称:“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一场各个国家通过传媒进行的旨在谋取信息控制权的战争。”[17]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金钱与暴力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所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达到暴力与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罗马俱乐部成员、系统哲学家E.拉兹洛在1992年提交给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决定命运的选择》中也着重指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上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的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信占优势为标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18]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领导世界,使世界的历史终结于”美国,是美国自文化立国以来的历史使命。对于这一点,在美国于1998年12月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中就毫不隐讳地声称:美国的目标是“领导全世界”,决不允许任何国家或集团挑战其“领导地位”。美国学者亨廷顿也宣称:“美国当然是世界上在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主导地位的唯一国家。它具有在全球几乎任何地方促进其利益的手段和能力。”[19]而互联网现在就是他们的“手段和能力”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全球刚刚开始扩散的阶段起,站在世界数字技术前端的美国就较早地认识到新媒体政治传播的战略价值,开始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塑造全球舆论环境,拓展美国影响,实现扩张美国国家利益的可能性。早在2009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公开表示,社会化网络是美国的重要战略资产,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的价值观,远比派特工到目标国家或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里根政府时期曾任美国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主席的沃尔特·赖斯顿在《外交事务》上发表的《比特、字节和外交》一文中认为:“信息技术消除了时间差距和空间差距,因而自由思想能够像微生物一样,借助于电子网络毫无障碍地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20]于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全球互联网战略资源的垄断性优势,将互联网作为推行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战略的重要工具,在积极实施物理空间文化渗透的同时,极力抢占网络信息传播控制权,力图掌握网络文化较量的主动权。他们将互联网视为推广美国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利用Twitter(推特)、YouTube(优兔)、Facebook(脸谱)等新型网络工具和“电邮订阅”等“翻墙”技术,从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角度对他国施加政治影响。正如有学者所说,在网络世界中,“文化霸权主义者会驾驶他的战车横冲直撞,对与他们异质文化横加鞭挞。他们会充分利用网络给他们带来的一切便利,到处去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格,他们会毫不顾忌其他异质文化的特点,试图去‘说服’别人放弃自己的文化信仰而接受他们的文化理念。当遇到阻碍的时候,西方文明会采取各种方法去‘融解’它,同化它,直到摧毁它”[21]。为了利用网络向世界全天候、全方位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建立网络文化交流机构

作为互联网的发祥地和网络外交的先行者,美国设立有世界上最早的专职负责网络文化传播的网络外交办公室(Office of E-diplomacy)。早在2003年10月,时任国务卿的鲍威尔就在国务院信息资源管理局下设立了“电子外交办公室”,负责将美国务院外交官纳入信息技术决策过程,改善国务院内部及其与外部的沟通和协调方式,提升资讯管理等。2004年,美国国务院就在其内部成立了一个名为“国际信息计划署(Bureau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的机构,用以推进美国信息的海外传播,并将美公共外交资源转移到其政府门户网站usinfo.gov上来。2006年2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成立了“全球互联网自由工作组”,主要考虑关于互联网自由的对外政策。2009年5月,又专门成立了网络安全办公室。

2011年,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主导下,美国国务院设立了所谓“网络事务协调员办公室”并制定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加紧在网络空间领域建章立制,将“制度霸权”从现实的国际社会扩展到网络空间,力争夺取和保持“制网权”。

(二)标榜网络自由,为自由传播美国文化张目

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来自于网络文化的自由流通。也就是说,只有在文化的自由流通中,才能建立起相对于他国的文化软实力影响。在互联网领域同样建立起自己文化的战略“高地”,以影响、左右他国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向西方国家靠拢,是西方国家的共同目标。为此,近些年来,垄断互联网的西方强国煞费苦心地赋予互联网“开放、自由、平等”的“包装”,假借“开放、自由、平等”的名义,向非西方国家兜售、宣传其自身的所谓“普世文化”。特别是美国一直标榜自己为“网络自由卫士”,时常扛起“捍卫网络自由”的大旗,占据“道义”制高点,为“互联网外交”寻找理论根据。1997年7月美国公布了一份《全球网络贸易框架》的报告,提出了“互联网络自由贸易区”的新概念。在这个概念框架里,传统的、受地域政治与地缘文化限制的贸易区不复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地域限制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21日,希拉里在美国新闻博物馆发表了《互联网自由与全球言论自由的未来》的演讲,第一次提出“互联网自由”、“连接自由”概念。这是继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著名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Freedom of Speech)、信仰自由(Freedom of Worship)、免于匮乏的自由(Freedom from Want)和免于恐惧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之后,美国提出的第五大“自由”。她说:“政府不应阻止人民与互联网、与网站或与彼此连接,信息自由流动不受国家主权约束而具有普世性,是全世界值得大力倡导的价值观。”[22]宣称美国要确保新技术的“从善使用”,使它们成为“21世纪外交方略的一部分”。[23]并宣布,“美国白宫将与企业界、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努力,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来促进互联网自由和美国外交目标的实现”[24]

2011年2月15日,希拉里在华盛顿大学又发表了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演讲,对美国“互联网自由”政策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阐述:“我把网络上的表达自由、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共同称为相互联络的自由”。同时提出为保持一个能够给世界带来最大利益的处理互联网的三大原则:“自由与安全、透明度与保密性、言论自由与宽容,这些要素共同奠定了一个自由、开放、稳定的社会以及自由、开放、稳定的因特网,使普世人权得到尊重”。肯定互联网是“加速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巨大力量”,强调“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信息自由流动”。

2011年5月16日和7月14日,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两个互联网政策文件。《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则正式将“互联网自由”政策化。该报告提出,美国将“为民间社会行动者提供可靠、安全的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平台,确保互联网终端到终端的互操作性对所有人开放”,“鼓励人们用数字媒体表达意见、分享信息、监督选举、揭露腐败、组织社会和政治运动,谴责那些反对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引发骚乱、非法逮捕、威胁或采取暴力的行为”。

美国推行“网络自由”表面上看是为世界上所有的人们平等、自由连接、享用互联网打开方便的大门。但由于世界互联网的主导权牢牢掌控在美国人的手里,世界其他国家的“制网权”远逊于美国,所以美国的真实战略意图并不是去维护其他国家的“信息自由”,而是以“自由”之名行网络渗透和改造之实,通过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以及网络话语权,迫使其他国家向美国开放网络文化空间,为推广“民主、人权、自由”等西方价值观开道,以最终达到掌握网络文化主导权,从而建立起与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的领导和统治地位相一致的美国中心和网络政治经济文化模式。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美国提倡的新自由主义网络运动实际上是美国意识形态君临他国的代名词。”[25]

(三)利用网络传播美国的文化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已成为一国政府与外国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展示本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平台。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凭借其在互联网空间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他们在网络空间所占据的话语霸权,大肆借助他们所认为的网络空间这个与太空海洋并列的第三大全球公地,“加紧发展在网络空间的战略威慑力,推动相关国际规则的构建,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进入和调动”[26]。不断借助网络新媒体工具和媒介,开展以输出美国为政治目标的“网络文化外交”。

当前,全球网络空间秩序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美国拥有绝对的优势,全球网络管理中所有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全球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占81%的是英语,其他语种加起来不足20%;国际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正如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中说:“现在互联网络上绝大部分的信息的提供者是欧美国家,而且网络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到各种标准,都是由发达国家来制造和控制的,无形之中落后的,不发达的国家就受到种种的控制。”

(四)大力发展社交网络

“Web 2.0”技术的普遍运用带来了全球社交网络热潮。这是因为以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具有受传一体化、去中心化、多节点情感互动等众多特点。所以它刚一问世便赢得了众多国家的青睐,而成为现阶段文化交流的一个全新平台。近年来,美国越来越重视新媒体,广泛利用“脸谱”、“优兔”、博客、“推特”、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彩信、视频和图片分享网站及网络游戏等网络社交工具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譬如,社交网络平台刚一兴起,美国就率先提出了“Web2.0”公共外交的概念。不仅如此,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在“脸谱”、“推特”和新浪微博上积极实践“Web2.0”外交。

除了将网络社交媒体引入政府网站和官员的日常工作中,美国国务院专门组建了一个由150人组成的专业“数字外交”团队,在全球开设了600多个网络社交账户,与各地民众加强交流。如2008年底至2009年1月,美国国务院及其他主办单位举办了首届“民主短片竞赛”(DemocracyVideo Challenge),目的是“促使全世界人民就民主问题展开一场全球性对话”。来自95个国家的90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再比如,美国国务院开展的“美国小屋”(American Room)项目的发展。该项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互动式的电子展览,突出展示美国崇尚的六个价值观:自由(liberty)、多元化(pluralism)、开放(openness)、集体(community)、机会(opportunity)以及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美国小屋”项目的主要对象是16岁至25岁的年轻人。美国试图借助社交网络传播平台或渠道,以多种形式向国外网民介绍与美国对外政策、社会与价值观有关的各类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美国,以期促进思想和文化交流。

(五)加强了对中国的网络文化输出力度

中美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是文化价值观念截然对立的国家。用文化渗透与侵蚀来演变中国是美国矢志不渝的战略目标。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中国的综合实力呈现出全面崛起的发展势头,在多方面改变着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状况后,美国认为中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正在快速追赶美国,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将会取代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所以,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把舆论战略的矛头对准了中国,视中国为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国。如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认为,中国的强大使它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在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方面挑战美国的国家。因此,美国应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不能让中国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为此,美国在对中国进行物理空间文化渗透的同时,也加大了网络虚拟空间的文化输出。西方政要曾断言:“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2000年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就曾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因特网以在其他国家的那种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27]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也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28]目前,在西方对华遏制“硬”的一手越来越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和“脸谱”,“推特”“优兔”新媒体对中国实施“软”遏制,这已成为美国和平演化中国的战略重点。譬如,2009年底,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中文网站开通了名为“雾谷飞鸿”的博客,向中国输出美国。再比如,美国国务院还在其驻外使领馆和代办处,通过web2.0工具进行外宣和政治公关活动。美国智库的研究报告曾指出:“像美国驻华大使馆这样利用中国社交平台的账号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拥有超过50万的微博粉丝和60万的QQ粉丝。”[29]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和场域。美国期望通过占领网络空间这一新战略制高点,维护和强化美国实力地位,最终实现其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科技领先和文化渗透的战略目标。美国占据网络空间绝对优势并极力维持“西强中弱”这种不均衡局面,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网络安全和管理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对此现象,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持足够的警惕的话,到头来势必会削弱甚至瓦解形成中国国家凝聚力和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文化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