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中国的国家战略是正确的,外交战略转型是成功的,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认知调整是符合实际的。1988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会议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70]
学者们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意义都作出了积极评价。曲星认为,外交政策调整后,中国在国际上处于一个非常主动的地位,有了一个可以全力投入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有可能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有可能与世界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关系。[71]章百家认为,80年代初外交政策的调整没有戏剧性的场面,其幅度更无法与70年代初的调整相比,但其深刻程度却绝不比上一次逊色。中国外交指导思想的变化、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认识表明,中国已经告别了以往那种带着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理想主义的“革命外交”,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自觉地朝着全面融入现存国际体系的道路前进;同时,中国也领悟到,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最后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72]。牛军认为,中国在80年代的一些重大外交决策不仅直接影响了这个阶段的中国外交,而且包含了中国应对冷战结束后急剧变动的国际环境的基本思路和方式,后冷战时代中国外交的基调基本上是在这个阶段确定的。[73]朴瑞玲认为,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历史意义是:最早突破冷战思维,冲破了冷战结束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74]
本书以为,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绩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对外关系得到全方位拓展。对外战略转型前,中国实行“一条线”战略。“一条线”战略实际上是以苏划线的战略,中国不仅长期与苏联互相敌视,而且与苏联的盟国、与苏联关系密切的国家关系也受到影响。又由于中国支持外国革命,这使得中国与这些国家政府的关系紧张,难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国家关系。中国在放弃“一条线”战略、不再鼓动支持世界革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后,与世界各国改善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深化的同时,中苏长期僵持紧张的关系经过长达7年的磋商谈判,终于在1989年5月实现关系正常化。随着中苏关系的缓和,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冷淡关系也逐步得到改善。中国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的边界、领土、华侨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同韩国、印尼等国家进行了建立或恢复关系的谈判。
其次,中国的安全环境大大改善。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与中苏关系的改善,苏联对中国北部安全的威胁逐步减轻。这使得中国领导人能下决心在1985年6月作出裁军100万的决定,并把大批军工生产转为民用生产,把大批军用机场、港口和铁路等设施转为民用或军民合用。1978年至1988年的11年间,中国的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78年为4.63%,1980年为4.29%,1983年为2.98%,1986年为1.97%,1988年为1.09%。[75]减下来的国防支出用来增加到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上,从而加快了中国的发展。
再次,中国和平地融入了国际社会。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逐步加入了主要的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参与多边外交的领域,从政治与安全领域逐渐扩大到了经济、裁军与军控、社会发展、人权、环境等各个方面,中国在区域和世界的舞台上越来越活跃,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越来越好。
最后,和平外交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和统一。和平外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除1979年初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外,在80年代,中国未和其他国家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吸引的外资不断增多。经过谈判,中英解决了香港问题,中葡解决了澳门问题。
【注释】
[1]《尼克松访华前美方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分析》,《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2期。
[2]Petter Van Ness,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Peking’s Support for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0.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4]《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86187页。
[5]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6]《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会议讨论国际形势和我对外工作》,《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5日。
[7]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530页。
[8]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37页。
[9]田曾佩主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1页。
[10]高放:《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9期。
[11]曲星:《中国外交5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0441页。
[12][瑞典]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彭致斌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中文版序言第3页。
[13]宦乡:《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当前国际关系》,载《国际政治讲座》(续编),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14]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
[15]详见同上内容。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6128页。
[17]该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包括十个方面。第一,中国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 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第二,中国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各国的事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去管,世界上的事应由各国协商解决,而不能由一两个超级大国说了算。中国自己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来自任何方面和以任何形式出现的霸权主义。第三,中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中国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第四,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中国坚持谋求的是,中美关系在严格遵守历次中美公报所规定的原则基础上稳定发展,中苏关系在采取实际行动消除三大障碍的过程中切实改善。第五,中国信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同或不同作为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并且认为只有铲除产生这种活动的社会根源和政治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第六,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坚持把加强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中国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谋求改善南北关系和发展南南合作的努力。中国殷切希望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反对外部势力的插手和干涉。第七,中国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把这种竞赛扩展到外层空间。中国在进行第一次核试验的时候,就提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主张,并且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当前的首要问题是,两个超级大国应当率先实现大幅度裁减核军备,从而为所有核国家的核裁军创造条件。中国还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在进行核裁军的同时大幅度裁减常规军备。第八,中国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开放政策面向全世界,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放。第九,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积极的多边外交活动,努力增进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第十,中国重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各界人士开展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新闻、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详见《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报告》,《人民日报》,1986年4月14日。
[18]田曾佩主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19]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0][瑞典]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彭致斌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中文版序言第16页。
[21]Harry Harding,ed.,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1980s,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pp.177-224.
[22]Quansheng Zhao,Interpret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54-73.
[23]Michael Yahuda,Towards the End of Isolation:China’s Foreign Policy After Mao,London and Basingstoke: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3,pp.237-247.
[24]高放:《中国国际战略的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9期。
[25]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8362页。
[26]时殷弘:《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分析》,《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27]朱立群:《观念转变、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
[28]《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
[2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9240页。
[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31]《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138页。
[32]《认识中国未来动向的钥匙——胡耀邦总书记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讲话》,《人民日报》,1986年6月12日。
[33]宦乡:《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当前国际关系》,载《国际政治讲座》(续编),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19页。
[3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8129页。
[35]Susan L.Shirk,China Fragile Superpow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7,p.72.
[3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国防》,白皮书(1998年7月)。
[37]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
[3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页。
[39]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0]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4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42]《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
[43]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
[44]《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1月4日。
[4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6页。
[46]《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4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6417页。
[48]《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49]袁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外交评论》,2005年第3期。
[50]李慎之:《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
[5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3234页。
[5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1页。
[5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1页。
[54]《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85页。
[5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6页。
[56]同上,第104页。
[57]《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1月4日。
[58]《宦乡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73页。
[59]《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6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页。
[61]《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02页。
[62]《吴学谦谈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人民日报》,1987年1月1日。
[63]《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1月4日。
[64]《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12页。
[65]《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7年11月4日。
[6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
[67]同上,第375页。
[6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3页。
[69]《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会议讨论国际形势和我对外工作》,《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5日。
[70]《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会议讨论国际形势和我对外工作》,《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5日。
[71]曲星:《中国外交5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1页。
[72]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3]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8页。
[74]朴瑞玲:《论8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1998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7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71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