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那又如何

〉》那又如何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融杂之于文化就像是解构之于言说:都超越了二元的类别。另一个对融杂的解释是“二者之间”,承认“中间状态”和“间隔空隙”意味着超越二元论、二元的思想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把界限的偶然性、融杂的重要性以及有限性当作一种主题和方法,就意味着参与融杂的政治是最重要的融杂,它包含了

为什么我们留用了“融杂”这个词,而不用其他表示这些现象的常用词汇呢?原因并非一目了然。这个词出现于19世纪(Young,1995,p.6)。在法国,“bricolage”(手工制品)这个词用途向来很普遍,杂交、混合、混成、融合、融杂等词也被使用,彼此之间差别细微,它们比这个半科学的术语“融杂”历史更悠久。杂交在农业中发挥作用(杂交农作物),并可发生在烹饪(各种原料)、编织(不同的织物和图案)、医用(各类草本和方法)、装饰(各种类型和材料)、不同风格(的流行)中,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类并、混融不同的物质是炼金术的基本过程,物质随即发生改变或腐烂,这也可以用在化学冶金(合金)和制药业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也在细胞生物学和化学领域发挥着作用。为什么在这么多词当中“融杂”被留用下来呢?大概是因为对生物的和“种族的”差异性有偏见,对遗传学的智力特征也有偏见,这些基本上都是18到19世纪错综复杂的大问题[23]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融杂,那又怎样?”我在前一章里面问过:“我们如何看待摩洛哥女孩在阿姆斯特丹打泰拳、在伦敦的亚洲说唱、爱尔兰的硬面包圈儿和中国的墨西哥玉米面豆卷儿?”弗里德曼对此加以了引用,并且进一步问道:“‘我们必须容忍这一切’是什么意思?”(Friedman,1999,p.236)。我们必须容忍的是如今称之为“摩洛哥女孩在阿姆斯特丹打泰拳”的这个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全都在跨越空间地域和身份个性,并把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融杂起来[24],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分类问题,也不是奇思异想的世界性经验,重点是,它恰恰已经变成了一种普通平凡的经验,一家以巴西地区“依帕内玛”为名的希腊餐馆在英国的布莱顿码头销售意大利食品:类似的跨界交叉如今随处可见。

这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形形色色的界限、边界是很微妙复杂的,各种界限的意义也绝非持久不变,例如,人类学家菲奥娜·威尔逊(Fiona Wilson,2000)就讨论过,在安第斯山脉的秘鲁,印第安人和混血儿分类的意义随着时间和阶层的变化也彻底改变了。更具有启发性的是,界限自身也常常被即兴地随手使用。因此,坚持种族和宗教的各种原教旨主义就成了为从各种变化多端的融杂源头做的一些零敲碎补。比如,史蒂芬·豪(Stephen Howe,1998)指出,非洲中心主义的主张和方法就源自欧洲。这一切并不是说各种各样的界限已经消退、逝去了,它们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界限是权力和社会生活的功能所在。这也并不意味着,与界限相关的诸多情感黯淡衰弱了,它们的后果和影响也不会减弱,比如种族主义者的谋杀。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就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融杂”仅仅是一种有产者或者放荡不羁的文化精英的消遣玩物呢?恰恰与此相反,重点是,我们的时代如此变动不居,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来说,跨越那些阶层偶然性的界限是更为普遍的了。

融杂是一个专门术语,它对我们这个时代异常敏感,因为跨越界限成了我们时代的标志。因此就国家的边界来说,现在是后国家主义时代。国家主权的意义也有所改变,如今国家主权越来越多地合并在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约定和协议中。对现今的政治形势的解释之一,就是新中世纪精神(Kobrin,1998),阶层和性别的界限远不如过去那么严苛,审美上的界限越来越渗透于无所不在的文化交往中。在科学领域,严格的学科界限也逐渐过时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作为一种观点,融杂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主张:经验主义的(融杂化时有发生)、理论性的(把融杂看作是一种分析的工具)、标准和规范性的(在特定语境和特定的权力关系中,对界限的批判和对各种融杂的稳定)。融杂之于文化就像是解构之于言说:都超越了二元的类别。另一个对融杂的解释是“二者之间”,承认“中间状态”和“间隔空隙”意味着超越二元论、二元的思想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从方法论上说,这是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标志,它代表着认识论上的转变,转向了笛卡尔认识论之外。后现代主义也是这个变化的另一个常见标题。就其肯定性意义来说,它涉及一个集体反思的重要时刻,这个反思意识到,形形色色的界限都是历史和社会的构造,认知障碍取决于认识的次序,而这个次序最终是任意的,或者至少是偶然的。这个意识本身并不是创新的,创新的是这个意识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传播开来了,与之有关的现象发生的范围也扩大了。在科学领域,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范式发生变化,出现了在牛顿经典科学之外的“新科学”,包括福柯的认识论规则、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去领土化、女权主义的跨界、利奥塔的语言游戏中的空间论、巴巴(Bhabha)的“第三空间”等,所有这些都是从笛卡尔的知识和规则中剥离出来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方式的表现。

这场运动衍生出很多分支,其重要性难以描画——好像怎么画都对,但问题是要认识到,这些描画都有局限性和偶然性。一种解释是,跨越界限的空间以及界限之间的空间是阈限的空间,近来所发生的变化也涉及某种集体意识的阈限[25]。这种意识可以称之为骗子无赖的知识,在这种知识中,骗子是爱开玩笑的人、是弄臣小丑、是愚人傻瓜、是变形人,全社会都认为是神圣的法则他们却不当真。在墨西哥与美国的边境上,走私者的绰号叫做“丛林狼”,在当地美国人中,丛林狼就是骗子无赖,就像随处可见的蜘蛛Anansi和兔子兄弟。从这个意义上讲,融杂的观念代表着回归到骗子无赖,只不过现在是以集体的形式回归。

这并非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随意地跨越界限,免费奶酪只有在捕鼠器里面才有,有的界限式微衰落了,而另一些还在,还有一些新的界限正在形成,因此,当国家的边界和政府的权威逐渐削弱时,种族的或者宗教的界限、或者消费模式和商标名号的界限就会出来替代。许许多多的非政府组织创造了出新的权力空间。或者说,当界限消逝的时候,人们跨越边界的不同能力和不同动机就走上前台而显露了出来。在实际的空间中,认识上的界限和网络大战浮现出来了。另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把界限的偶然性、融杂的重要性以及有限性当作一种主题和方法,就意味着参与融杂的政治是最重要的融杂,它包含了对群体构成的动力和对社会不公的新意识和新看法。承认融杂而不是压制融杂会进一步推动这个认识向纵深发展。

【注释】

[1]比如说在以下学者的研究中:Hall,Bhabha,Gilroy,Hannerz,Hebdige,Appadurai,Rushdie,Garcia Canclini。

[2]这个阶段比较有意思的讨论参见Hughes,1958。弗洛伊德对感觉的层次划分、混合的异教徒、古典的、希伯来的以及实证主义者的多重线索,可参见Loewenberg,1996。

[3]“在拉丁语中,‘杂合’原来的意思是驯养的母猪和野公猪的后代。”(Cashmore,1996,p.165)。

[4]批评包括Shohat和Stam,1994;Fusco,1995;Young,1995;Mclaren,1997;Mclaren和Farahmandpur,2000; Brah和Coombes 2000。Mclaren评论了对杂合思想的各种反对意见(1997,pp.10-11),随之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作为叙述的批评自反性和后杂合”(pp.76-114)。Friedman(1990)在较早时期的讨论中也引用了克里奥耳化。

[5]贝尼塔·帕里(Benita Parry,1987)驳斥了把融杂看为是有特权的讨论、而忽略了殖民主义的重要现实,艾哈迈德(Ahmad,1992)是这一系列思想的代表。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98,p.3)也把融杂看作是“顶级文化”。其他资料参见Zizek,1997;Meera,2001。乔纳森·弗里德曼(1946—),美国人类学家,著有《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译者注

[6]Essentialism,本质主义或实在论。

[7]我曾提到过,这种同情始于1800年代之后(Nederveen Pieterse 1994)。

[8]Westphalian system,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国际关系国际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结束30年的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奠定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基本架构,也由此形成了国际关系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2)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3)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4)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5)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的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深远的意义。——译者注

[9]Mestizaje,尤指西班牙或葡萄牙与印第安人的女混血儿。——译者注

[10]Friedman,1999,p.254.

[11]在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中的融杂和多重身份已被广泛讨论。关于亚裔美国人的问题,参见Lowe(1991)、Liu(1998)、Tamayo Lott(1997)、Yang等人(1997);关于韩裔美国人的问题,参见Hyun(1995)。日本人在美国的影响(Conor,1991;Feinberg,1993)、以及反过来在日本所发生的影响(Kosuka,1980;Matsuda,2001)也被广泛讨论。

[12]这个角度在Friedman以及Zizek(1997)的研究中非常明显,Mclaren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和厌恶多元文化的人不需要一致。

[13]除了证实人类是从非洲进化来的论文以外,Luigi Cavalli-Sforza(2000)还记录了人类的进化树——不同种群之间关系的分支图。他解释说,从基因方面来说,欧洲人是最融杂的,与之相反,Comte de Gobineau则把欧洲的天才归功于他们最纯正的基因,以及最少的种族混合。前者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发现相吻合,人类有且只有一个种族,每个人身上99.9%的人类基因都是一样的,所谓的“种族差异”其实只不过是肤浅的认识(Angier,2000)。

[14]三角贸易(Triangular Trade),主要指17—18世纪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买生产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回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因其贸易涉及欧、美、非三洲,故称三角贸易。——译者注

[15]福特制(Fordism),一种使工人或生产方法标准化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办法。——译者注

[16]因为所有的管理形式在历史上都向前发展了,而且包含了各种政治妥协,因此根本就没有管理的“纯粹”形式。

[17]如今的城市普遍都有杂合的特征:“城市在文化上本来就是杂合的”(Amin等人2000,p.vi)。参见King,1996和AlSayyad,2001。

[18]波斯尼亚(Bosnia),南斯拉夫中西部一地区。——译者注

[19]玛琳切情结(Malinche complex,1496—1505),墨西哥湾的纳瓦(Nahua)女人,在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期,玛琳切担任征服者柯尔特(Hernan Cortés)的翻译和顾问,也是他的情妇,柯尔特能赢得众多印第安人的支持,她在其中的斡旋是功不可没的。她还为他生了一个私生子,名叫马丁(Martin),被认为是最早的混血儿之一。——译者注

[20]阿吉(Okichi),日本艺妓,据说哈里斯(Townsend Harris,1804—1878年)——美国首任驻日公使在日本期间,曾经与一名叫作阿吉(Okichiお吉)的艺妓发生关系,当哈里斯离开日本后,这一位年仅17岁的艺妓遭到日本当局放逐,不久就自尽了,然而Kodansha百科全书则指出哈里斯在雇用她三天后就将她解雇了。——译者注

[21]法国人类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就是“思想混血”(penséemétisse),回应了Lévi Strauss的“思想野人”(Pensée sauvage);参见Amselle,1990;Horton 1990;Gruzinksi,1999。

[22]Mclaren,1997,第10页引用了Fusco,1995。参考Shohat&Stam,1994;Nederveen Pieterse,1998b和第四章。

[23]Ayse Caglar(在私人谈话中)曾提到,跨阶级的融杂很少被当成是融合(比如“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这个词mésalliance),它适用于暴发户阶层。

[24]何为全球化?一个巴勒斯坦的同事回答说:“一个英国王妃(戴安娜王妃)和她的埃及男朋友,手拿挪威手机,身后被骑着日本摩托车的意大利狗仔队跟踪,他们的司机是比利时人,喜欢苏格兰威士忌,他驾着一辆装有荷兰发动机的德国汽车,载着他们撞毁在一条法国隧道,在菲律宾的医务人员协助下,由美国医生诊断,服用了巴西药物,最后死了!”
在菲律宾,类似的回答有新的版本,通过e-mail四处传播:“这封e-mail是由一个菲律宾人发送给你的,他用着从日本人那里盗来的比尔·盖茨的科技,而你,可能正在一台IMB电脑上读着这封e-mail,而这个IBM的芯片是中国台湾制造的,监视器是韩国制造的,并且是在新加坡的工厂里由孟加拉工人组装的,然后由印度人开着卡车运送过来,而且被印度尼西亚人劫持了,最终由中国人出售给你!”

[25]在人类学中,界限指的是范根纳氏(Arnold van Gennep)的在不同境况之间的“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以及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提出的作为转换空间的“边界域”(liminal space)。在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中,Bhabha引用了“边界”(又译作阈限)作为各种固定身份之间的通道。Limen是一本在克罗地亚出版的期刊,专门讨论阈限现象的理论和实践(2001),这本期刊力求向“在工业和后工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等之间的边界的一代”发言。——原书注。范根纳氏在其著作《过渡礼仪》(也译为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中首先提出通过仪式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通过仪式,并将其分为分离、阈限和聚合三个阶段,特纳继承了范根纳氏的理论,并对阈限阶段的分析和研究做了深化。——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